APP下载

视力障碍人士阅读问题研究

2014-02-11林英广州大学图书馆广州51000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视障者视障盲文

●林英(广州大学图书馆,广州510006)

视力障碍人士阅读问题研究

●林英
(广州大学图书馆,广州510006)

视力障碍人士;阅读;盲文;音频读物;电子书

视力障碍者由于行动受限更渴望通过阅读丰富生活,了解社会。视障阅读包括触觉阅读、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等方式。不同视障阅读方式可适应不同视障人群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为视障阅读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需解决视障读物出版、版权保护、图书馆特殊服务等问题。

1 视障人士的阅读方式

1.1 触觉阅读

触觉阅读指以手指触摸感知用盲文点字印刷的盲文读物的阅读方式。除印刷版的盲文读物外,盲文点显器的出现,可以帮助盲人通过触摸来阅读电脑屏幕上显示或点显器内置的内容,是盲文阅读的新手段。

1.2 视觉阅读

视觉阅读是通过眼睛进行的阅读方式。由于视觉障碍并不等同于视功能的完全丧失,因此部分视障人士仍可用残余视功能完成视觉阅读。

(1)普通阅读:指健视人士通常阅读的印刷品或电子书。在视障人群中,只有极小部分能进行普通阅读,例如一些管状视野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野半径小于10度,达到了一级或二级盲的残疾标准,但中心视力尚好,外出行动困难但仍可阅读普通读物。

(2)大字版阅读:大字版读物指文本采用较大字号的字体、较强的文字与背景对比度的读物。大字版阅读适合尚有部分视力的低视力人士。视障人士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大字版阅读。①光学或电子放大设备,采用光学放大镜、光学助视器或电子助视器将普通印刷品的字放大以供阅读。普通的放大镜使用较为普遍,优点是容易获得、使用方便,不足是放大倍数固定不可调节。多功能的光学助视器对字体放大效果可作一定调节。电子助视器则是利用镜头、内部芯片和显示屏,把印刷品上的文字放大显示在显示屏上以供阅读,目前已有手机大小的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可随身携带,放大倍数、显示对比度可调节,有的产品还能根据需要把白底黑字转换为更适合某些视障人士阅读的黑底白字。②大字版印刷物,指特别用大字号印刷的读物,如中国盲文出版社为低视力学生出版的大字版教材等。③通过电子设备放大电子文档,当已拥有读物的电子版时,可以通过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等带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把文档字体放大,同时还可调节屏幕的亮度、对比度等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等还具有便携性,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地阅读。

1.3 听觉阅读

听觉阅读是把文字信息从光学讯号转换为声音讯号,通过听觉系统进行的阅读。根据所阅读的内容是否已被制作为音频格式,可把听觉阅读分为如下两类。

(1)音频读物阅读。音频读物包括以音频形式记录的文学、曲艺、影视作品等。视障人士可通过各类音频播放设备,如音响、MP3播放机、电脑、有MP3播放功能的手机等读取音频读物。目前视障人士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音频读物。①正式出版的音频读物。中国盲文出版社自2001年以来,已累计出版了近2万小时的有声读物,早期载体形式以磁带为主,近期载体形式以光盘为主。国内其它一些音像公司出版的评书、小说连播、曲艺类音频制品,也是适合视障人士的音频读物。②在线收听音频读物。现已有中国盲协盲人有声数字图书馆(http://www.zgmx.org.cn/before/NewsList-122.html),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http: //www.cdlvi.cn/),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心声音频馆(http://yinpin.ndcnc.gov.cn/)等多家视障数字图书馆上线。视障人士登录这些网站后均可在线使用其馆藏资源。③定制音频读物。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图书馆为视障人士开展志愿者面对面朗读服务,也可为不能到馆的视障读者寄送朗读录音。同时,随着电脑主频速度提高、语音引擎语音效果改善、转换软件功能优化,利用转换软件把现有文本转换成音频格式的操作日益便捷,转换成的音频文件质量越来越好。由于是自主转换,被转换文档朗读的音调、语速等均可根据视障人士的喜好自主选择调节,实现个性化定制。

(2)电子文档阅读。随着互联网传播的迅速发展,以电子版形式出现的文档越来越多,给视障人士拓展阅读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报纸、杂志提供电子版供读者在线阅读,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中心为用户提供了从日常消闲到科学研究、从短文到专著的不同类型的电子文档。在读屏软件等工具的协助下,视障人士即可通过软件的朗读功能来听读电子文档。除可利用电脑实现听读外,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以及专门设计的读书机等便携式设备也可以实现朗读功能。

2 不同阅读方式的视障人群适应性

2.1 局限性大的盲文阅读

盲文阅读是最传统、公众认知度最高的视障人士阅读方式,适合已掌握盲文的视障者使用,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盲文的普及率有限。有报道显示,国内懂盲文的盲人不到10%。在视障人群中,先天盲和先天低视力者由于自幼视功能受损已较为严重,如有条件进入盲人学校学习者,多数能掌握盲文;后天致盲的视障者,也有部分学习并掌握了盲文;但大多数视障者或因没有学习条件、或因对学习和使用盲文有抵触情绪、或因年纪大学习困难等不同原因,未能掌握盲文。

(2)盲文读物数量有限。根据中国唯一一家盲文读物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网页数据,该社的盲文书刊出版能力是每年450余种、20余万册、2700多万页,出版的盲文读物品种主要为按摩、医学、教材等类别,较为单一。目前虽然一些盲人学校、盲人阅览室等机构购置了盲文印刷设备,可以定向打印一些盲文书籍,但成本高昂,耗时费力,无法真正满足盲人读者的阅读需要。盲文点显器的出现虽超越了纸张的限制,但既需要掌握盲文,也需要有电脑及读屏软件等软硬件的配合,亦有其局限性。

(3)阅读速度影响盲文阅读的推广。据调查,正常人的普通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200至500字,而盲生在摸读时,朗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10字。两者间的差距使视障人士渴望能采用更有效率、更易学易用的阅读方式。尽管有局限,但对于同时伴有听力障碍的视障人士来说,通过触觉进行的盲文阅读是他们能获得阅读体验的唯一方式,所以不可忽略盲文读物的出版以及盲文点显阅读器的研制开发。

2.2 有限度的视觉阅读

在视障人群中,能采用大字版阅读或普通阅读实现视觉阅读者有限,仅包括部分低视力者和一些特定眼病患者。视觉阅读的读物资源丰富,特别是通过电脑、电子书等设备把电子版的读物放大到视障者适合的字号后,这些视障者可获得的阅读资源几乎是无限的。但能进行视觉阅读的视障人士,由于视功能仍属不健全,所以阅读时会感觉较吃力,较易疲劳。有的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都是退行性病变,过度用眼有可能加速病情发展,导致视功能的进一步退化。因此视障人士的视觉阅读是有限度的。

2.3 适应面广的听觉阅读

听觉阅读将阅读从视觉感知转为听觉感知,适合于所有无听力障碍的视障人士。听读的方式不需要专门学习,更易为视障者接受。适应了听读方式后,视障人士的听读速度能达到约每分钟250至450字,可与正常人的视觉阅读速度媲美。尽管听觉阅读的两种形式,音频读物阅读和电子文档阅读都是以声音的形式展示文字信息,但两者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视障人群。

(1)老幼皆宜的音频读物阅读。对于不擅于操作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视障人士,选择音频读物阅读是较为适合的。他们只需打开MP3播放器或点开某一网页,即可开始听读。例如老年人群体中,有不少由于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眼底、白内障等导致视力减退,他们中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电脑,以往只能被动地听广播或电视,但如果家人把音频读物复制到存储卡或U盘内,老人们便可使用操作简易的插卡音箱等MP3播放设备听读各种书刊,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一方法也适用于学龄前已因故、因病失明的儿童,有助于他们的启蒙教育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2)操作相对复杂的电子文档阅读。对于能较熟练地使用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视障人士,则可更多地选择电子文档阅读。电子文档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但它们在成为声音送入视障者的听觉系统之前,还需要视障者操作完成转换的过程,专门为视障者设计的读书机(听书机)的操作相对简单,设备按键数目不多,每一步骤均有语音提示,视障人士较易掌握。若使用的是电脑等非专用设备,就需要读屏软件等专用软件的支持,视障人士多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才能独立操作。而普通的电子书阅读器一般虽设有朗读功能,但因其主要面向的是非视障读者,所以多数不朗读菜单,而仅能朗读书籍的文本内容。

电子文档阅读还要考虑的另一问题是文档的格式。目前电子书的文档格式五花八门,有TXT、PDF、DOC、HTML、CHM、PPT、ABM等,它们并不都适合读书机或读屏软件朗读,大部分需要经过一定的格式转换才能被读书机或读屏软件识别。对多数的视障人士而言,这些格式转换的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3 对促进视障人士阅读的建议

3.1 视障人士应以开放的心态看待阅读

由于视功能受损,导致视障人士不能象普通人那样可以随时展卷阅读。有的视障者虽还能勉强阅读普通读物,但过度用眼后不仅会引发眼部不适,更有可能加速眼部病情发展。然而视障人士更不可因此而裹足不前或因噎废食。正确的做法是开拓视野,了解新技术、新产品信息,选择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阅读方式。

3.2 养成良好的视障阅读习惯

无论是触觉阅读、视觉阅读还是听觉阅读,视障人士必须量力而行,避免对身体、对周围人士的不良影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还能进行视觉阅读的视障者,需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调节好阅读时的环境亮度,不长时间阅读,多做眼保健操,避免眼部疲劳对视功能的损害引起眼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电子书进行视觉阅读时,应选择对眼睛刺激较小的阅读器,如选用E-Ⅰnk墨水屏电子书等。字体大小、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搭配、屏幕的亮度、对比度等也应调节到适合的水平。

尽管听觉阅读适合于所有无听觉障碍的视障人士,但为保护视障者的听觉,在进行听读时同样需要注意听力的保护,如多使用外放音箱、少使用耳机,避免用过大的音量,避免过长时间听读等。在听读的间歇,可用鸣天鼓、按摩耳廓等方法进行耳部保健。3.3在视障阅读中积极引入新技术

(1)数字化的盲文出版物。目前我国已研发出拥有独立处理能力、可在不连接电脑的情况下工作的盲文点显器,盲人可通过触摸点显器实现阅读存储设备中的盲文文档。盲人出版社可结合这一产品,尝试以数字形式出版盲文电子书,购买了这些盲文电子书的读者可利用点显器进行阅读。对盲文电子书的版权控制,可参考国内外其他电子书的有效做法,如避免盲文电子书文档的任意复制传播等。

(2)利用软件合成音频读物。由于听觉阅读在视障者中有更广的适应面,所以不仅盲文出版社会出版有声读物,许多图书馆也为视障读者提供面对面朗读或寄送音频文档的服务。然而请专人面对面朗读或制作录音,虽然声音悦耳自然,但制作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相当高,对负责朗读的志愿者亦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应地,以软件合成的方式制作音频读物则有着制作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目前方正畅听、科大迅飞、Balabolka等软件均具备在语音引擎的配合下,把文字转换成语音文档的功能,朗读的语速、音高等可按需调节。制作出的音频文件的朗读效果虽然可能不及真人朗读的自然悦耳,但转换速度快,可进行批量转换操作,有的软件还可根据需要把音频文档按内容章节或时间长短自动分割,功能方便实用。图书馆视障阅览室等可利用这一技术,有效提高音频读物的制作效率,为视障人士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

3.4 视障阅读中的版权保护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与版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各国均有相关的案例报告。各种视障阅读方式中,较易推广、易被接受的,如盲文电子书、音频读物和供读屏软件使用的电子文档等,无不涉及数字出版物,因此均存在着版权问题。

目前,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等以仅提供在线阅读(收听)方式进行作品的版权保护。但在线阅读受网络、时间、地点、设备等限制较多,不能完全满足视障读者的需要。现在视障人士阅读所利用的数字资源大多处于版权的灰色地带,或在互联网上各处搜索下载,或自行扫描、识别。但这样获得的阅读资源不稳定且质量不高,很多提供图书下载的网站随时可能关闭,有的图书的扫描、识别质量差,错别字多,影响了视障人士的阅读质量。

(1)加大正版视障读物的出版力度。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出版社或无偿向中国盲文出版社提供新版书稿,或同时出版盲文版新书。除印刷版的盲文书外,也应利用盲文翻译和文字转换语音等新技术,同时出版电子版的盲文书和音频版的有声书。当视障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的正版数字资源时,对无版权授权的电子资源的下载行为将自行减少或中止。

(2)在版权立法中关注视障人士权益。目前国外不少版权法案中都有特别条款保障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如英国的《版权法案》有特别针对残疾人而制定的版权条款,还额外加入了三个特殊版权以解决视力残疾人的需要。[1]日本2010年1月1日起实行的《著作权法》对“视障听障类”残疾人的权益给予关注,将一些关于便捷他们利用版权作品的方式认定为“合理使用”。[2]我国在不断发展完善版权立法的过程中,也应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对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的权益加以关注和保护。

[1]周缘园.英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研究[J].理论月刊,2013(3):179-184.

[2]黄先蓉,李晶晶.中外数字版权法律制度盘点[J].科技与出版,2013(1):14-26.

G252.0

A

1005-8214(2014)04-0022-03

林英(1971-),女,馆员,二级视力残疾(盲),研究方向:信息服务和数据库技术。

2013-08-12[责任编辑]杨蕾

猜你喜欢

视障者视障盲文
基于盲文摸读效率因子评测盲文方案的研究初探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视障者社会融入的需求评估研究
——基于布拉德肖的需求四分法
论我国视障者版权限制和例外制度的构建
给视障者阅读“点一盏灯”
一种新盲文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