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材新颖 取向多样——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评析

2014-01-15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裔胜东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设题小题答题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裔胜东

201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试题,整体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笔者试从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的体裁与题材特点、考点与命题取向、典型体例等方面分析。

一、体裁多样,题材耀眼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我们先看下面表格的内容。

2014年诗歌鉴赏题一览表

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唐诗】韦应物/访隐者不遇【唐诗】李商隐1.情感变化2.内容理解(隐者身份)访友感怀 311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宋词】马子严1.表现手法与情感2.表达技巧 伤春 28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诗】李端/三峡吟【宋诗】徐照1.内容理解(填空)2.抒情手法 感怀 27福建卷双调·蟾宫曲自乐【元曲】孙周卿1.意象作用2.炼字 山水 26辽宁卷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词】周晋1.表达技巧2.情感理解 伤春 211湖南卷 桃夭【诗经】 1.诗经手法2.诗歌手法 爱情 28湖北卷早发【唐诗】罗邺1.表现手法2.炼字 羁旅 28江西卷被酒独行……(其二)【宋诗】苏轼1.用典2.观点态度 感怀 28四川卷秋暮吟望【清诗】赵执信1.炼字2.情感 悲秋 28重庆卷黄莺儿赠燕【元曲】(清)张渐1.表现手法2.情感 伤春 27

从体裁上看,2014年所选择的23首诗歌中,先秦1首,唐代7首,宋代11首,元代1首,清代3首。其中选诗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元代与先秦。所选诗词最远的是先秦,最近的是清代,历史的跨度为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唐宋诗词约占78%,绝对数量再创近年新高。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从答题者角度讲,唐宋材料容易产生亲切感。

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7首;其次是词,共4首;再次是曲,共2首。总体趋势仍是诗“一体独大”。具体为:七言绝句9首,七言律诗3首,五言律诗2首,五言绝句2首,古诗1首,词4首,曲2首。从入选诗词的篇幅来看,最长的诗词为孙周卿的《双调·蟾宫曲》(福建卷),共71字。最短的诗词为清万树的《望江怨·送别》(广东卷),仅有43字。还有2首七言绝句(浙江卷)合在一起做题料。总体来看,命题者所选篇幅偏向于短小精悍,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阅读难度,突出鉴赏重点。

另外,在多样取材上,2014年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合选两篇诗歌的题目猛增,达到5题之多,分别为全国课标卷Ⅱ、天津卷、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而此前的三年总共也只有2家(2011年没有,2012年的浙江卷,2013年的安徽卷)。这种状况的出现,应该是典型素材匮乏后的一种无奈的弥补。

从题材上看,2014年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涉及三大题材,即写景咏物诗(全国新课标卷I、安徽卷、辽宁卷、重庆卷、天津卷、四川卷等)、山水田园诗(全国大纲卷、北京卷、福建卷等)和即事抒怀诗(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江西卷等)。其中羁旅怀乡诗2首(全国新课标卷Ⅱ、湖北卷),送别怀人诗1首(广东卷),爱情诗1首(湖南卷),其他类(写人)诗1首(上海卷)。出人意料的是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这两大历年命题的热门题材竟然落空。其他如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家国之爱等常见题材也杳无踪迹。而写景咏物诗中单单“伤春”的就有5首,这似乎是对2013年(没有“伤春” 题材)的一种弥补。

今年命题题材的相对集中,并不代表今后命题题材选取趋势,因为各省命题是背靠背进行的。而单从一套试卷的角度讲,它的命题走向,取材(题材)并不单一。如全国新课标卷I,2011年所取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属于咏史怀古诗,2012年所取修睦的《落叶》属于写景咏物诗,2013年所取陆游的《鹊桥仙》则属于即事抒怀诗,2014年所取无名氏的《阮郎归》属于写景咏物诗。不过,从有的省份纵向命题的踪迹看,临近年份似乎也有“一脉相承”的迹象。如江苏卷,2011年考的是杜甫的《春日忆李白》,2012年考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基本上属于“离别怀人”类;而2013年考的是唐庚的《醉眠》,2014年考的是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又都带有“山水诗”的“隐逸”气息。这是一种偶然的撞车,还是一种刻意的对接?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写景咏物、山水田园、即事抒怀”三大题材,是古典诗歌鉴赏素材中的大家族。写景咏物之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山水田园之作,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即事感怀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托物言志、即景生情、借事感怀等。这些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也是方便设题的素材。所以众多省份将此作为命题重点也是很自然很合理的。

二、考点明确,题型多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了古代诗文阅读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四个层面的能力,其中对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的考查要求有两点: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4年全国高考18套卷古代诗歌题考查内容相应为: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从考点布局上看,2014年全国高考18套卷,除上海(1题)、北京(2题)设置了客观题,上海(1题)、浙江(1题)、湖南(1题)设置了填空题外,其余均为主观简答题。其中,表现手法共设题9道,思想内容设题10道,观点态度设题1道,形象设题7道,语言(炼字)设题4道。考查的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思想内容(形象),怎么写的——表现手法(炼字)这样的两个中心,引导考生主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也考查微观的诗歌语言层面,可谓点面结合,收放自如。命题者在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两个以上的主问题,问题的设置显示了具体、小巧等特点。设题密度大,大都围绕着“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来设题,如天津卷的3道题就是如此。这样循序渐进的命题善于激发考生思考,便于考生“据分答题”。这标志着诗歌鉴赏题已逐步走向成熟。

从题型上看,2014年18套卷古代诗歌鉴赏题,题型多样,典型题纷呈,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用试题引导学生读懂诗歌。从命题方式到答题模式等方面看,2014年的18道题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题型。

1.主客兼顾型

18套试卷古代诗歌题,绝大多数都是以主观简答题形式出现,但北京、上海等省份却坚持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诗歌命题方式中的“另一种形式”。我们看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3分)C②(4分)BE③(4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答题有所“凭借”。即学生可以凭借客观题的“提示”,降低答题难度,全面地理解诗歌。北京卷的第1小题就有这种功能,而第2小题则是在第1题基础上的延伸,完成了这两个题目也就为答好主观题积累了知识与情感。这是这种题型存在的主要原因。

2.取“点”多样型

2014年古代诗歌题考查的面比较广博。诗歌题一般设2-3小题,大部分题目都会涉及到诗词鉴赏五大点的两点以上内容。最多的涉及了三个鉴赏“点”上的内容。我们看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天津卷的这三个题目,涉及的考查点比较丰富。第1小题要求考生揣摩诗歌语言和内容,考点指向“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诗中,春之“暮”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第2小题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暮春山间》描写桃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二是动静结合。第3小题涉及“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暮春》是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而《暮春山间》是通过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天津卷的这三个题目,较好地表现了考纲要求,也较好地顺应了高三日常的诗歌鉴赏复习。

3.多角度比较型

相同的考点,可以多角度考查,特别是通过比较考查,让考生换位、多角度审视。这样就形成了几个小题考查相同的考点的现象,这是2014年设题上出现的一种新取向。如山东卷两题都考查诗歌形象,而湖南卷两题考的都是表达技巧。我们看山东卷的考查——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2014年山东卷试图通过多角度比较的方式考查同一考点。第1小题考查对“句”的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而“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有趣的是这种考查是从同一考点层面进行的,即“描写的景色特点”,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建构“描写的景色特点”的知识,才能答好题目。第2小题考查的是形象分析,但要“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这种命题非常有新意。陈居士喜欢喝酒,如“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诗句则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因此,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思考陈居士的形象,答题的难度比较大。

4.宏观把握型

2014年18套题给笔者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诗歌命题时不拘一字一句的考查,每每要求考生“占领” 全诗,把握诗歌脉搏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读懂全诗,然后再答题。2014年的古代诗歌题中,几乎每首诗都有这样的题目,但江苏等省试题则几乎全部是宏观把握型题目,要求考生“占领”全诗后再答题。我们看201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2014年江苏的三题宏观性比较强。第1小题要求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全诗,看到诗人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的整个过程。而第2小题要求整体把握第二首诗,简要概括表明“隐者”身份的信息,这也要求考生作整体把握,从居室简陋、少有人知、与渔樵为伍等信息中选择答案。而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则更是立足于两首诗来看诗句的内涵,更要求宏观上把握全诗。

总之,2014年18套题给笔者鲜明的印象,就是高考命题去模式化:命题不拘形式,诗歌答案拒绝“套式”,宏观把握的鉴赏要求更加突出。

三、2014年高考诗歌命题的启示

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我们2015年备考的启示,我认为主要有这几点。

1.要立足于课本诗词的精读

高考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道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影子。这样的例子在2014年高考题目中有很多。譬如:四川卷的第(1)小题“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与李白《送友人》的训练题“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 极其相似。江苏卷第⑴小题“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简直就是李白《月下独酌(其一)》的训练题“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感情脉络”的翻版。广东卷第(1)小题的“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与杜甫的《兵车行》中的问题“开头几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面”也是如出一辙。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课内诗词的精读,那种漠视课内内容、狂练课外题目的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之举。

2.要立足于诗词本身的研读

高考语文设置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就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同时引领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向。但是许多课堂将古代诗歌教学衍变为知识的考查点,进行语言训练和无精神指向的题型“模式化”训练——教师总结答题套路,学生依样画葫芦,答案模式化,流于表面。2014年江苏卷就是“去模式化”的命题。如2014年江苏卷的前两小题: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这两道题目,根本不需要记什么答题模式,读懂了诗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给我们释放出信号:诗歌复习,要重点立足于诗词本身的研读,认真研读与其相关的作者、时代、题目、注释,认真研读其题材、形式、内容、风格,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才能在高考答题时拿到高分乃至满分。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设题小题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初中物理实验的有效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