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实用·灵活·开放——2014年高考语言运用题新取向

2014-01-15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考点考查语言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 进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陈忠良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最富创新活力,最具变化看点,最能体现高考命题的深层背景与变化趋向。近年来,“稳中求变”是各地语用题命制的一贯原则。综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用试题,更是呈现出延续传统又积极变革、注重实用而灵活开放的显著特点,命题形式别开生面,考查能力更加多元。

一、材料贴近现实,关注时代发展

语言的工具性、实用性要求考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增强语言的实践应用意识。2014年多套语用题都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语用题选取的语言材料涵盖自然、文化、经济、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安徽卷第19题对“某所中学科技节展板内容”的解说涉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特点、用途与意义,体现了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状况;湖南卷第22题以“丢手绢”为范例,请考生拟写“留住有趣、美好、有价值的东西”的活动主题和宣传语,唤醒了中学生对温馨生活的记忆;山东卷第17题要求描写女摄影师拍摄的“儿子与兔子”的画面,展现了美好纯真的儿童生活;重庆卷第21题概括“雾”与“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新课标卷Ⅰ第16题补写句子对“二氧化碳”的相关说明等,题目的选材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与知识背景,既贴近现实,又关注时代发展。

2014年高考语料新颖的语用题往往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活现象或时代热点,引导学生自主阐发对问题的看法、观点,命题侧重考查简明、连贯、得体与准确、鲜明、生动。但较之2013年全国各地多套语用试题对备受舆论关注的“光盘行动”“中国式过马路”“莫言热”等当年热点话题的积极回应,除重庆卷第20题仿写、湖北卷第22题图文转换题语料分别涉及“习主席‘扣扣子’的比方”“马(年)”等年度热点关键词之外,2014年各地语用题总体上并没有刻意凸显时代热点。这一命题趋向既延续了语用生活化的固有态势,又平息了盲目追捧热点、浅表化猜题的浮躁心态,提醒广大考生在紧张繁重的复习中既要关注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活学活用语文,又要避免走入盲目跟风的误区,需关注内容,言之有物,提高语言学习的思维品格。

二、重视优秀文化传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新课标对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高考语言运用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关注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承载着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弘扬功能。2014年全国各地语用题延续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命题导向尤其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2014年各地语用题涉及文化的考查,大体上可归为三类:

一是关注特定语言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如湖北卷第20题考查象形文字“人” 相关组合字形衍生的文化现象;四川卷第19题要求为《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两道题目共同关注瑰丽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艺术。湖北卷第21题为“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写书签赠言,四川卷第20题的续写式仿写规定范围为《论语》与《三国演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经典价值的重视。湖北卷第22题“奔马”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潇洒神骏,是“马”年的传统文化意象表达方式。福建卷第16—18题语料集中聚焦“二十四节气”,山东卷第18题重组春节、端午节的对联,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深情眷恋。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湖南卷语用选择题对“家风”的集中考查,激发人们对于传统家庭理念的重视与追念先祖遗迹的精神需求;四川卷第20题例句对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的“和”文化的倡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湖南卷第21题对“空巢”现象的关注,引发对传统孝道现实缺失的深刻追问;福建卷第19题对“密网光诱围捕”的认识看法,很容易让考生联系到孟子名言“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成语,并对这些朴素的可持续发展道理进行深刻反思。

三是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如安徽卷第20题对“徽菜”地方菜系起源、特点、底蕴作了详尽说明,重庆卷第19题语病修改的语言材料对“山城”重庆夜景的精彩描绘也自然流露出对地方风物的自豪之情。这一系列体现鲜明文化特色的语用题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直接剖析或间接表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了高考语用题的文化韵味。

从2014年高考命题看,文化的表层外壳是语言,语言的深层内涵是文化,语言运用试题与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2014年高考试题的文化境界。

三、考查方式灵活,注重考查独立思考精神

传统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式往往考点固定,角度单一,材料简单,此类试题答案固定僵化,只注重考查语言积累成果或语法运用规范,而很难考查出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维个性,2014年高考语用题在考查方式的设计上更加新颖,更富有创意,较之前几年,压缩语段、句式变换、排序题、封闭式仿写题等传统单一题型考查频率极低,部分省市甚至完全排除了纯语法规则类题型的考查,涌现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题型。

这些创新题型语言材料更加新颖,考查形式更加活泼,答案设置更加灵活,注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特定语言情境的思辨能力和鲜明、形象地表达观点、思想的个性化语言水平。如广东卷第23题: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附图)

该题表面上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但不同于一般的漫画题固定考查说明内容或揭示寓意的命题形式,该题的考点涵盖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多种要素,考生需要在感知第二幅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三幅图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结合具体情境,按照逻辑顺序来分析推理三者联系,并能依据第二幅图的文字内容来分别为第一幅和第三幅图配上与寓意相一致的文字。考生在回答该题时,需要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与一定的语言表达水平,需要融合运用两种不同的知识系统,并能实现基本协调一致,考查的效果绝非一般的图表题所能企及。

再如湖南卷第21题:《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该题语料直接取材于前面的现代文阅读文本,自然衔接现代文阅读题目,经济实用,颇具匠心。针对“空巢”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个考题类似于北京卷的议论性“微写作”和近年来考查频率较高的新闻(时事)点评类题目,对应的考点则是准确、鲜明与表达得体,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能针对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成果。这类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能够引导考生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突破传统题目程式化答案的束缚,代表了观点表达类语用题的新趋向。

又如北京卷第22题(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此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一是题型全新,而且突出指向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且所涉内容都是考生亲切可感、有话可说的;二是采用三选一的方式,打破了微写作题只有一道的传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便于考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生活内容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写,能够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三是打破“诗歌除外”的禁忌,允许在微写作中创作诗歌,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张扬青春、挥洒个性、抒发生命诗意的空间。

此外,如湖北卷第20题仿写象形字“人”变化组成的会意字解说词,要求“形义描述合理、押韵”,既考查思维创意,又拓展想象空间;两套新课标卷第17题,要求依据“某班级春游活动”和“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两个构思框架,将活动的构思写成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一段话,考查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解读与筛选概括图文重要信息的综合能力。这一类题目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角度独特,新颖别致。

四、彰显层级与梯度,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规定了9个考点。每套语言运用主观表述试题一般设置三个题目,基本考查3—4个考点,无法做到涵盖所有考点,多数省份命题基本采用每年轮换考查的方式,力求均衡突出各个考查要点。近年来一些省市的语言运用题考点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倾向综合考查,一个语言材料同时考查多个考点,体现语言综合运用的层级与梯度。

如江西卷第六题: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1)集中表现喜庆祥和的氛围。(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修辞表达情感。(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该题属于写作与语用的结合考查,表面上考查场面描写,但表达运用要求极为复杂,涉及内容与情感、句式与修辞、结构与层次等,以很少的语言材料实现了多个考点的综合考查,与以往的扩展表达题相比,难度加大,能力层级提升,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安徽卷第20题关于“徽菜”的一段材料,涉及简明、连贯两个考点,设计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排序,第(2)题则是补充填写衔接过渡句。该题考查连贯,考查梯度明显。

此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读图类的题目都不是简单机械地考查一种图文转换的能力,都实现了至少两种考点的综合考查。

聚焦语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用题可以看出,高考考查方式稳中求变,变化趋向注重实用,命题体现了课标“聚焦语用”的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运用”的特点,很好地实现了通过高考试题规范与引导课堂教学的作用。

放眼2015年高考,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从而引导广大考生拓展语文学习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仍然是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猜你喜欢

考点考查语言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