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点式”图片的课程意义——浅析高中作文图片“微课”设计取向

2014-01-15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刘丽云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点式建构微课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张一山 刘丽云

一个学期下来,开发的图片“微课”使用殆尽,可以说是“弹尽粮绝”。假期,便喜欢上网“搜索”图片,以丰富作文“微课”图片资源。高中作文“微课”类型很多,我们课堂上设计与使用最多的是图片“微课”,特别是“点式”图片“微课”。这种“微课”内含一张或两三张图片,配上音乐或者背景文字,用于解决作文单个“点”上的问题或者对某个主题的作文素材作“点”式补充。当我们设计、建构、使用这种“单点式”图片“微课”时,如何增强图片“微课”的课程意义呢?

一、从课程层面审视图片

设计、建构图片“微课”可以促进作文课程建设。有了“微课”支持,作文课堂上,图文之间就实现了相互解码,情意之间就实现了相互叠加,言语与精神之间就能够交会整合。但网络空间中图片资源包罗万象,自己拍摄的又技术平平,要遴选出具有语文“微课程”价值的图片并非易事。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微课”图片必须彰显课程价值——充满诗意、启迪哲思、促进认知,又必须富于强烈的刺激、趣味高尚、瞬间难忘。只有这样,进入作文课程的图片,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发言说,表达心声。因此,一张课程视野内的图片,其教育价值往往超越了图片本身的艺术价值。

在图片“微课”设计中,我们比较关注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荷赛奖、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出现的图片。当然,也浏览一些专业图片、摄影网站,如网易“一周精选”、poco影像专区、蜂鸟网、百度图片中“人文”“资讯”“搞笑”等领域。这些领域,是中学作文训练中非常好的“素材基地”——无论是训练审题立意,还是扩大作文视野。我们的课堂上,历史老图片、社会突发事件图片、焦点问题图片和人与自然类图片一旦进入“微课”,学生都会投入精力去阅读。

在选择图片时,要先评价“图片内容”质量,再从作文课程角度品味图片内涵与图片哲理。比如人与自然类图片,往往非常切合引导高中学生关注自然、在自然中汲取生存智慧的高考命题取向,但要注意挖掘内涵,领会哲理。在制作“微课”时,要突出作文层面的“意蕴内涵”,按照感受“图片内容”上的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顺序排列。这样制作出来的图片“微课”,运用到作文教学过程中,才是一种“由物及我,由我及物,物我同一,古今相融”的作文审美与作文材料积累,才能实现由图像到符号,由具象到意象,由形象到主旨的作文思维训练目标。

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精心选择的单个或者多个图片建构图片“微课”,较好地唤醒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生活图景或者人类固有的忧患情怀,给紧张的高中学习带去了片刻的清凉与惊喜。

二、关注作文命题取向

图片“微课”的取向可以是多侧面的,但基于高考背景,设计作文图片“微课”时,要努力根据近来高考作文命题取向来确定“微课”的人文内容,同时适当兼顾学生的审美取向,调节教学氛围。2014届高三,我们按照“生存智慧”“自然沉思”“乡村情结”“美丑看台”“历史瞬间”“焦点新闻”“漫画人间”“精神支柱”“废墟传响”等序列遴选图片资源设计成相关“微课”,使图片“微课”主题化、系列化以“滋养”高三作文课堂。

2014年2月我们设计了作文“微课”——“人类·渴望”。为什么设计这个主题呢?

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题是“诗意生活”,2008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触摸乡村或感受乡村”,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绿色生活”,2013年江苏高考题是“探险者无意惊扰蝴蝶”,南京市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作文题是“逃离城市”,这五个触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题,我印象深刻,作文命题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徘徊思考。因此,我们建构了“人类·渴望”作文“微课”。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纵向看这五个题目的递进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近十年,人类思考的历程恰恰是经历了“渴望‘诗意生活’”—“只好‘触摸乡村’”—“寻找‘绿色生活’”—“不经意‘惊扰蝴蝶’”—“最后‘逃离城市’”五个思想阶段。因此,人类社会要冲出发展瓶颈,亲近自然、崇尚自然、汲取自然智慧是必然之路。但人类在渴望融入自然时,往往又不那么诗意、不那么专一,正如2014届南京市一模作文题所表现的那样——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一群企业高管”想“逃离城市”融入自然,但面对纯净的自然,他“发了一条微博”或“低头看自己的手机”……这个题目表现的正是人类的困惑。如何关注自然、亲近自然、汲取自然智慧、关注人与自然的故事,恰恰是高考作文热点命题之一。

高中作文教学,不但要给予学生普适、共性价值的引导,更要体现价值的多元性。图片“微课”主题的设计要尽量多元化。据说,在有的国家几乎看不到两栋完全一样的房子,相似的房子一定会有不同的小花园。图片“微课”的主题多元化也应该这样,这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作文优势,促进创新作文的出现。

高考命题是在“多元共生的价值”中“取向极其单一”。如果我们在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按照高考的价值取向去建构图片“微课”,就有可能慢慢逼近高考取向的核心处。

三、制作与使用,凸显课程意义

“微课”制作要讲究主题鲜明。

所谓“主题”,就是指图片作品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的基本观点。新材料作文写作的起点是“材料”,如果图片“微课”不能显示鲜明的主题,那么,就失去了对课堂、对学生的意义。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此,主题、立意是图片“微课”的根本。

2014年“荷赛奖”刚刚产生,我们就以“关注人与自然”为主题,建构了图片“微课”——“我们·自然·将来……”

2014年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结果在阿姆斯特丹揭晓,我们特别关注“自然类单幅”作品。2014年“自然类单幅”一等奖为意大利摄影师BrunoD'Amicis拍摄的“被拴住的耳廓狐”。图片上,一只耳廓狐被圈养在羊圈里。耳廓狐惊恐不安、充满焦躁和敌意。二等奖图片是芬兰摄影师的“挪威,一群海鸠在暴风雪中”,展现的是自由与美丽。我国青海的摄影师樊尚珍,拍摄的阿尔金山保护区的“荒原狼”获得三等奖。图片上,一缕曙光中,两只狼在荒原上缓缓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它们的身后是一行深深的足迹。

我们反复从作文课程角度观察三张获奖图片。芬兰摄影师的“挪威,一群海鸠在暴风雪中”,我们从中看到了大自然中,海鸠自由飞翔的生命原态;意大利摄影师的“被拴住的耳廓狐”,让我们不禁追问是谁在破坏自然生态,是谁使得耳廓狐惊恐不安、敌意万分;沙漠中,荒原上,缓缓消失的两只孤独的狼,我们从中看到了人类将来要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孤独。作了这样的课程思考以后,这三张图片,我们按照“自由——惊恐——孤独”的“线性”排列做成PPT,配上背景音乐,制作成了作文图片“微课”——“我们·自然·将来……”

设计、制作时的主题鲜明,还要表现为运用时的主题鲜明。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边看“微课”边思考出教师设计的主题取向,这样的“微课”就是失败的。

“微课”——“我们·自然·将来……”呈现时,学生们看到了海鸠在暴风雪中的自由飞翔,看到了耳廓狐的那双充满敌意的眼,又看到了荒原狼孤独远去的背影,立刻联想到了这正是人和自然“不和谐”的三步曲。他们发现,动物们经由“自由——惊恐——孤独”,渐渐远离了人类……这样,就很好地领会了教师的主题建构。所以,在片断写作阶段,我们要求学生给三幅作品配上画外音、配上三行诗。课堂上,学生们反复翻转这三张图片建构的“微课”,被摄影家无声的叙述深深地感染了,纷纷沉浸在语言文字的创造中……一位学生这样写——

1.“挪威,一群海鸠在暴风雪中”

画外音:“最后的自由”

配诗:尽情地飞吧/在最干净的天空/在最后的时刻

2.“被拴住的耳廓狐”

画外音:“惊恐的不是我……”

配诗:你看着耳廓狐/就是看将来的你/谁为你系上绳索……

3.“荒原狼”

画外音:“寒冷,不可怕”

配诗:你们默默前行、前行/人类被抛在冰雪之外/你甘愿拥抱寒冷、孤独……

“微课”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他们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威胁,动物对人类的惊恐、躲避。学生的画外音、配图诗写得生动、深刻。所以,作文图片“微课”在丰富学生素材资源、开阔作文思维视野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四、“微课”意义,提升作文品质

图片“微课”的使命是提升学生的作文品质,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图片“微课”强调小巧精致高效,不求面大量广。有时一张有内涵的图片,就可以设计成一个图片“微课”。

比如,上边的这一张“三位英国绅士”图片。图片内容发生在1940年10月22日,位于伦敦肯辛郡的“荷兰屋图书馆”被德军几乎炸成废墟,就在废墟中,三位英国绅士安静地停驻其中,在残留的书架边埋首读书。从作文课程的层面看,这张图片既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又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的确是一张富有作文内涵的图片,是作文“审题立意”的好素材。

设计好这张图片“微课”后,在审题过程中,教师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了?这张图片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什么呢?现在,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呢?”

学生逐渐从断垣残壁、书籍、头戴礼帽的三位绅士等元素中,“看见”了三位绅士在战争阴影中的执着与宁静,作文审题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课堂讨论非常热烈——

生1:一个有着坚定追求的人,其内心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都摧毁不了他的意志……

生2:越是艰难的时代,人们对和平、对理性的追求越强烈,当大街小巷几乎被炸成齑粉,仍然有人在废墟上继续人类文明的事业。

生3:最绝望时,暴力和杀戮不能抹去对知识的渴求,三位绅士在暗夜里点亮了明灯,照亮了黑暗,他们用另一种姿态迎接黎明。

生4:“荷兰屋”图书馆的三名绅士内心清楚,战争总会结束,和平早晚都要到来。

生5:有了阅读的人在,有了图书馆在,不论国家遭遇怎样的战争,遭受怎样的破坏,这个社会还在,社会的良知还在!

显然,这个“微课”给学生带来的是不一般的刺激、震惊。学生们思考得非常深刻,很快提出了自己作文的立意取向:废墟上继续文明/点亮暗夜明灯/知识的魅力/热爱读书的民族/战争中读书的意义/什么是真正的绅士/读书改变命运/阅读,一种倔强的文明/炮火击不垮的/找到灵魂的安放场/幸运的图书馆/信念的存在/对文明的向往/内心力量的真正强大……课堂上,由这个“微课”引发的作文立意是丰富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微课”将永远镶嵌在学生作文的记忆中。

教学过程中,使用图片“微课”的使命是提升学生的作文品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文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微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作文教学的促进。

2014届高三一模以后,当学生作文审题总是觉得“拿不准”时,我们便实施这种小容量的图片“微课”计划,不断建构自然类、社会类、新闻类、历史类图片“微课”,在语文课开始的前五分钟,专门开展“眼睛·深度” 读图行动。学生们通过一两张图片构成的“微课”作深刻的观察与联想——看文明、看文化、看生活、看自己,想背景、想主题、想历史、想未来,不断扩大高三作文视野,不断深化高三作文审题认知,当然,也不断丰富高三作文复习生活。

综上所述,开掘“点式”图片的课程价值可以有效地促进作文教学。“单点式”图片“微课”容量比较小,设计起来方便容易,使用的时候又不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环境。因此,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课程意义的图片,进行深度阅读,合理提取作文元素,对于变革作文教学,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点式建构微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无锡新吴区驻点式执法 开展城市安全集中整治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点式后备模式设计简析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超快激光技术的半球谐振陀螺点式修调方法
点式ATP模式下列车追踪间隔计算的探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