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2014-01-15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雨霖仄仄柳永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徐 蕊

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位列北宋十大金曲之一,经久不衰,堪称描写“离别”的绝唱,也是当下“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阶段必背的经典诗词之一,我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并整理了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32篇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窥探当下执教者对该词的教学关注点,现选取不同地域的两篇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并整理出异同点,以察教学关注的焦点。

教学案例一 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该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4.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5.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1.感知作品内容,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3.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难点:理解词中所体现的理解情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成果(离别诗词收集;有关词的知识;作者、背景介绍)-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意读(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情读(体会诗词意境,鉴赏艺术手法)-合作探究-小结-布置作业导入-作者简介-词牌介绍-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品读鉴赏(串讲)-归纳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 品读法1.了解掌握该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分析重难点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通过分析所用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不同点 设计一:侧重细节品读,是“点-面”的结构;设计二:侧重整体感知,是“面-点”的结构。相同点

上表所选教学案例均是非常优秀的一线课堂教学设计,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下一线教师对该词的执教中存在以下几点或是经验或是遗憾的地方:一是知人论世与文本的解读是构成一节诗词鉴赏课的重头戏,但对该诗词的品读与鉴赏也有些微忽略;二是如何在一节课结束后还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保持热情,上述案例均没提到。对于这些,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展开。

一、知人论世是古诗词欣赏的前提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提出:“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他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

事实上,早在《孟子·万章下》中就提出了“知人论世”是古诗词欣赏的前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明确地表明了作家的生平思想、时代背景与其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生长于一个传统读书奉儒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父亲柳宜、叔父柳宣都读书为官,长兄柳三复、次兄柳三接也皆中进士。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柳永时年三十五岁,在第三次落榜的愤怒感慨之下写下《鹤冲天》,更因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葬送了功名前程。柳永屡试不第,便流连于“烟花巷陌”中,写了大量咏妓词,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尽管柳永的词作广受欢迎,坊间也以得“柳永词” 为荣,但柳永一生都没有走出封建文人的桎梏,他理想的仕途生活从未向他伸出幸运之手。仁宗景祐元年,为了延揽声誉,笼络人才,朝廷决定增加开科取士名额,且又特开“恩科”,泽惠历届科场沉沦之士。柳永借此机会终于踏入仕途,官至屯田员外郎。按宋代官制,朝廷命官不许出入歌楼舞榭,于是柳永和曾经流连于“烟花巷陌”中的自己告别。但即使这样,他的仕途依然十分坎坷,不得重用,抑郁悲愤,穷困潦倒,《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柳永的了解仅限于其所处时代与代表作品,知道一些名句,仅为应试所需,应引起反思。在上述两篇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或是自己细细道来该词的作者、写作背景,或是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都值得我们肯定,但要注意学生的实际了解情况,不能大而化之。

二、文本解读是古诗词欣赏的桥梁

文本如何解读历来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我国著名学者王季思曾说过,“正确理解一首词是欣赏一首词的基础”。这里所谓“理解”等同于我们说的“解读”,也就是说,解读与欣赏是有联系但属于不同层面的两种文本鉴定方法,要达到欣赏的高度,必然要先正确地解读。

在我们整理的32篇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教师都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品读该词,但纵观这些教学设计,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都或少或多地遗漏了该文本的两种内在之美,即逻辑美与声律美。

(一)逻辑美

前文说到《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作者在仕途坎坷、心情沉闷落寞的背景下所作,心情低沉仅是该词的基调,是一个切入点。在解读这首倾诉“离别”之情的作品时,我们不能不关注另外一个切入点——词中所暗含的逻辑,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们来逐一分析:

1.词的上阕,景——事——景,虚实结合。首句直接点出离别的时间与地点。“寒蝉凄切”四字让秋天的萧瑟之意扑面而来,“寒蝉”二字不仅点明是秋末,而且暗含下阕中“柳”。“凄切”二字更让人有秋凉之意,离别的地点在长亭,而且下了一阵的小雨也才刚刚停歇,一场秋雨一场寒,想象一下秋雨过后,满地落叶,四周还围绕着凄切的蝉叫声,一幅凄凉寒秋离别图由此产生,句句写景,却句句暗含别离之情。在凄凉的背景下,词中的主人公出现了,“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事,“都门” 这里指汴梁,作者柳永仕途坎坷,愤然离去,却只有恋人相送,纵容自己喝几杯酒,却愁上加愁,所以说“无绪”,正恋恋不舍,却被船家催促开船。一边是“留恋”,一边是“催发”,形成强烈的对比,时间紧迫。镜头拉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执手泪眼蒙眬,时间好似在这一刻凝固,千言万语在喉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忍不住抽咽。下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与“千里”表明作者此次离开之远,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既是写实景,又交待了作者南下路线,但又在前面加上“念去去”,表明这是作者在推想,为虚写,虚景与实景糅合,更能表现此去前途漫漫,孤身一人的凄凉之感。

2.词的下阕,事——景——事,时空交感。首句点出“离别”主题,自古以来离愁别恨都是我国文人墨客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笔。楚辞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都是著名的离别诗。但在柳永的笔下,这些都不够表达自己心中的情绪,因为“更那堪” 表示自己的情绪在清秋时节比自古以来离别的人更胜一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本词中的千古名句。以设问展开,自问自答,“今宵”写时间,“杨柳岸”写空间,还伴随着阵阵“晓风”,一弯朦胧的“残月”,还有几棵枯萎垂败的杨柳,读来让人感到悲凉凄清。该句景中含情,耐人寻味,“酒醒”对应上阕中的“帐饮”,也同时对应“无绪”,作者还是醉了,独醒之后,恋人远去,前途渺茫,而人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此去”对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对应“今宵”,层次分明,而再美好的时光,再美好的景致缺少心上人的陪伴,也只是形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却无人诉说,“千种风情”对应“千里烟波”,“更与何人说”对应“无语凝噎”,此间也是层次渐进,作者最后一句终于落笔于“人”,天大地大,却没人诉说,由离别的地点扩展到整个世界,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织,读来使人倍增寂寞之感。

(二)声律美

“音乐化的语言未必是诗,但诗必是音乐化的语言。诵时金声玉振,听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余音不绝,才是诗的佳境。”在上述所选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在诵读上加以注意,要求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读,但按照什么样的节奏读却都没有明白地向学生介绍,仅是笼统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雨霖铃》的词调相传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难入蜀时,在雨中闻铃声思念杨贵妃而作,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读来如泣如诉,且作者精通声律,平仄、四声以及用韵都很讲究。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全词共103个字,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寒蝉凄切”与“兰舟催发”发平平平仄音,“对长亭晚”与“晓风残月”发仄平平仄音,而“骤雨初歇”“酒醒何处”“好景虚设”发仄仄平仄音,且为拗句。细分析之,词中领字“对”“念”“更”“应”“便”都为去声字。自古以来平音的发音差别不大,而仄音差别很大,是上去入三种不平稳声调的总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教师如果觉得给学生分析声律太过学术化,可简单地教给其区别平仄之音,其办法是“不平则仄”,避免让学生产生困惑之感。

三、传承与反思是古诗词欣赏的归宿

许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里,学习这些离生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诗词到底有何用处?是彰显自己的才华还是给作文加分?还是仅仅为了高考中那几分的诗词默写?恐怕都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诗的国度”。“诗言志”“诗缘情” 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模板化机械化地记忆相关知识考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的心灵与诗词的思想内容产生共鸣,以期达到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进行诗词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从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古文《赤兔之死》的横空出世,到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每次出现都轰动一时。而在2010年江苏高考以《绿色生活》命题的作文中,一名考生以通篇骈体古文的方式完成,文章在网络上传开后,更是引起热评如潮。近年来,古体作文屡被推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我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迫在眉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诗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如果教师引领得当,不仅会使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还会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如当下流行的《甄嬛传》一剧,台词、插曲古香古色,在网络上引起模仿热潮,而其中的插曲多原封不动地采用古诗词,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莲曲》《惊鸿舞》等,可谓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较早如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王菲的《幽兰操》等都让人称赞,而像深受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的歌词被引入语文考卷早已不新鲜,如2008年山东高考语文卷曾引《青花瓷》歌词作为考题当时便引起轰动。这些例子都说明诗词早已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这些能被教师恰当地引进课堂,呈现的必定是既让学生喜爱又别开生面的艺术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古诗词,最终的归宿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或许能给当下对古诗词欣赏性教学感到迷茫的教师们一丝启示。

[1]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J].南昌大学学报,2004,(5).

[2]王明孝.说柳永《雨霖铃》[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3]陶文鹏.点染结合情景相生[J].古典文学知识,2003,(6).

[4]姚玉光.别有一番滋味是离情——柳永《雨霖铃》艺术新解[J].名作欣赏,2010,(13).

[5]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雨霖仄仄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题庐山三叠泉
从“柳三变”到“柳永”
一字一句总关情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