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1例

2013-12-23黄圣旺王守学邓玉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疝环下腹裂孔

黄圣旺,吴 伟,王守学,邓玉娟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发病率很低,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近期收治l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8岁,因腹部疼痛6 h入院。入院前6 h 因饱餐后突发上腹部疼痛,疼痛逐渐加剧,伴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肛门停止排气排便。PE:T 38.1℃,P 84 次/min,R 22 次/min,BP 144/64 mmHg。右中下腹稍隆起,腹肌稍紧张,腹部有压痛,以右中下腹部为甚,轻度反跳痛,左中下腹有空虚感。CT:提示腹腔内积液。既往患“癫痫”10余年,经常服药治疗。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20.80×109/L,血红蛋白162 g/L,中性粒细胞计数16.3×109/L,超敏C反应蛋白<1 mg/L;钾3.24 mmol/L,钠140.6 mmol/L,氯103.8 mmol/L,血淀粉酶87 U/L。入院诊断:腹痛待查,考虑为急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可能,急诊在全麻下腹腔镜腹腔探查术。术中见右中下腹有一堆小肠呈紫黑色,考虑小肠缺血坏死,遂中转开腹,见回肠系膜有一先天性裂孔,约10 cm×12 cm大小,边缘整齐,距回盲部约50 cm 始的小肠约150 cm 及部分肠系膜分段嵌入裂孔内形成绞窄性内疝(图1),腹腔内有血性渗液约250 mL,给以切开裂孔、松解肠管,观察30 min 后坏死段肠管无好转,遂行坏死段肠管切除、肠吻合、肠系膜裂孔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2 讨论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于1778 年由Henerman首先报道,这种病形成于胚胎期,此期肠完成正常旋转后,脏层腹膜与后腹膜的壁层腹膜融合成为肠系膜,若融合不全或人类背侧肠系膜的部分退化致使肠系膜上留有裂孔;也有人认为,是胎儿时期肠系膜发生缺血性病变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多整齐,常发生于回肠末端肠系膜,也可发生在横结肠或乙状结肠。肠系膜裂孔缺损的存在是内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1]。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可终生无症状,临床少见,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也无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其诊断十分困难[2-3]。饱餐后剧烈运动为本病主要诱因,本例系于饱餐后发作。饱餐和剧烈活动使肠内容物重力重新分布,肠袢内食物可发生重锤样作用及无规律蠕动,疝入的肠管不能回纳而膨胀,将更多的肠袢快速吸入裂孔,短时间内可疝入大量肠管、嵌顿、扭转,形成绞窄、坏死,很快即可出现脓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凡不明原因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均应考虑到本病可能。腹部CT、动态X 线和腹穿有助于诊断,血性腹水对诊断有较大价值。临床上应与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鉴别。

本病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任何原因的拖延只能加大肠坏死范围和加重休克。手术原则为松解疝环,肠袢复位,对疝环和肠袢进行相应的处理。术中应注意:(1)术中在扩大松解肠系膜裂孔时,应注意勿损伤构成疝环的大血管,避免增加缺血坏死肠管的长度。将疝入的肠管及系膜复位。(2)仔细判断疝入肠管生机,特别是对坏死肠段较长,切除肠管后有短肠综合征者,要慎重,不要轻意切除。(3)闭锁肠系膜裂孔时应用不吸收缝线,以防复发。(4)手术力求简单、快速,对肠坏死且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在切除坏死肠管后紧急提出肠管造瘘,Ⅱ期关闭瘘口。肠管切除较多者注意短肠综合征(SRS)的发生。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治疗效果的关键。

图1 回肠系膜先天性缺损约12×10 cm

[1] 李强,吴晓云.先天性巨大结肠系膜缺损致肠系膜裂孔疝1 例报告[J]. 医学信息,2011,1(2):162-163.

[2] 陈道达,陈剑英,卢建华.先天性肠系膜裂孑L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10(32):10-11.

[3] 宋晋,席红卫,崔强强.小儿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4):290-291.

猜你喜欢

疝环下腹裂孔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养胃 “一揉二提”
疝环缝合联合单点缝合固定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裂孔在黄斑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