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麻醉方法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3-11-22李云龙王华叶慧仪梁亚力钟克宣杨耿华刘发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8期
关键词:组组高凝卡因

李云龙 王华 叶慧仪 梁亚力 钟克宣 杨耿华 刘发全

手术创伤应激反应是围术期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诱因,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其结果为血液高凝,有导致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甚至肺栓塞的可能[1]。本研究着重观察三种麻醉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降低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最佳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ASAⅠ-Ⅲ级9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55~72岁,体重51~72 kg,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系统疾病及术前已有血栓形成。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测ECG、BP、SpO2,快速输入复方氯化钠液8~10 ml/kg。CSEA组常规L2~3行腰硬联合穿刺,腰麻给予0.5%布比卡因6~15 mg,硬膜外置管0.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EA组常规L2~3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0.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CSEA组、EA组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 T10以下;GA组以咪达唑仑 0.05 mg/kg、芬太尼 4 μg/kg、异丙酚 2 mg/kg,顺苯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术中以异丙酚8 mg/(kg·h)、瑞芬太尼4 μg/(kg·h)持续泵注、间断静注顺苯阿曲库铵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6 h(T1)、术后24 h(T2)采静脉血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检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液、输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行t检验,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见表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表(x ± s,n=30)

2.2 三组各凝血指标比较 三组组内比较PT、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AP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GA组组内比较APTT值各时点较麻醉前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Fbg值T1、T2较麻醉前降低(P<0.05);GA组组内比较Fbg值各时点较麻醉前麻醉前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项指标麻醉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组内凝血指标比较表(x ± s,n=30)

2.3 三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CSEA组、EA组术后至出院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GA组经彩超确诊3例,均为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疼痛、无力、肿胀、压痛、和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等,所有发生DVT的患者经治疗后,缓解、吸收无后遗症。GA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CSEA组、EA组(P<0.05)。

3 讨论

下肢骨科矫形手术后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围术期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这种高凝状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呈显著相关性[1-4]。Virchow把DVT的原因归为血流缓慢、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2,3]。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麻醉可以影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报道甚少,但已证实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骨科大手术术后DVT发生率低,硬膜外麻醉使阻滞平面以下的血管扩张,下肢动脉和静脉血流排空率增加,预防血栓形成。而全麻则使下肢血流显著减少,有利于DVT形成[3]。硬膜外麻醉可以防止手术后的高凝状态[3,5,6],可降低下肢手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6]。

不同麻醉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多数学者认为全身麻醉与区域阻滞麻醉相比,有促进凝血的作用。全身麻醉对凝血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气管插管时,存在显著的应激反应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继而加速血液凝固。同时拔管、术后疼痛都会导致应激增加,促进凝血[5,7]。椎管内麻醉能抑制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其原因可能为[1]:(1)硬膜外麻醉能阻断交感神经,扩张血管,增加大血管血流,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1,7];(2)有研究发现,布比卡因可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8];(3)布比卡因可通过抑制血栓素信号通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阻断对血小板聚集有诱导作用的血栓素A2(TXA2)的产生,使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而直接抑制血栓形成[9];(4)硬膜外阻滞可以较完善的抑制应激反应和儿茶酚胺释放减少,从而抑制应激反应触发的凝血系统激活[10]。(5)局麻药的残余作用减轻了术后疼痛刺激,从而减轻了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5]。腰硬联合麻醉较硬膜外麻醉具有更多优点:①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镇痛、肌松完善,效果确切;②麻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③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优势互补,局麻药用量少,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麻醉副作用少;④安全舒适,患者及外科医生满意度高[1,9]。

我们的研究也提示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有利于改善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高凝状态,降低下肢手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9,11]。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预防患者下肢手术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可减少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9];腰硬联合麻醉是下肢骨关节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1,9]。

[1]王华,叶慧仪,李云龙,等.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2,7(24):1-4.

[2]李光辉,李锋,陈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1):加1-2.

[3]陈传义,符丽,何柱良,等.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6(29):786-788.

[4]区金燕,廖荣宗,周曙,等.股骨多段闭合骨折病人术前凝血功能的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7):534-535.

[5]胡戈,葛衡江.麻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5):406-407.

[6]齐琰琴,王天龙,杨拔贤.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81-83.

[7]陈晓云,吴新民.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6):410-414.

[8]雷成明,周立文,王炎林,等.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10):549-550.

[9]袁训芝,吴新民,陈铭,等.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0):786-787.

[10]高元丽,彭心宇,代志刚.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手术期病人应激水平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新疆医学,2006,36(2):108-110.

[11]严江,区金燕,罗富荣,等.不同麻醉方式对创伤股骨骨折手术高凝状态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9,4(9):7-8.

猜你喜欢

组组高凝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品学兼“忧”的好孩子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组组通 通幸福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贵州将研发“四好农村路”管理系统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合力破解“养护”难题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