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分析

2013-11-15广东省广州军区总医院第157临床部广东广州510510

吉林医学 2013年26期
关键词:溶血性全血白细胞

孙 娜 (广东省广州军区总医院第157临床部,广东 广州 510510)

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操作,其往往由于细菌性致热源、白细胞抗体等引起输血反应。其中白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其在临床较为常见[1]。其原因就是血液成分中的HLA抗体可能引起同种免疫反应,进而诱发患者出现发热等临床不良症状。笔者通过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1年11月 ~2013年3月在我单位158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龄18~76岁,平均(50.3±15.4)岁;输血原发病:上消化道出血150例,白血病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恶性肿瘤3例。患者在输血前均停用地塞米松等药物。158例输血患者依据输血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输全血组58例和成分输血组100例,两组输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原发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血液贮存主要是血液在血库贮存不能超过35 d,取血过程中保持平稳状态,取血过程中保持血袋状态,不能震荡。输血前对ABO血型系统抗体之外的血性抗体进行检测,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输血前需要两名医护人员进行核对,保持和配血报告一致后签字才可以使用。签字者要对配血和输血一致性负责任。输血速度不能过快,输血速度控制在200 ml/h,输血过程中嘱咐患者注意保暖,观察患者临床反应,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两组患者均根据分组情况输全血或者成分输血。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例及百分比[例(%)]表示,通过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情况: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情况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增多,各种因活动引起的事故逐渐频发,创伤引起的输血量逐渐增多[2]。临床输血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此同时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输血不良反应依据发生时间可以分为早期不良反应和晚期不良反应,其中早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溶血、细菌污染和过敏等。成分输血和输全血是不同的两种输血的方法,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者患者输血1 h以内体温升高大于1℃,患者出现典型的寒战、发热、发冷等临床症状。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的原因较为复杂,血源中蛋白质、死亡细菌、细菌产物等致热源,随着血液进入引起患者发热,另外如果血液保养液化学品有杂质也可能引起发热,输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输血器材和试剂进行清理,保持其洁净度、无菌等质量。另外全血中存在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血液的白细胞不相溶,从而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白细胞被破坏后将内源性致热源释放,同时血浆中的高效价白细胞凝集素和受血者不相溶白细胞起作用,进而出现发热反应。除此之外白细胞在进入人体可能诱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引起输血相关性移植物的抗宿主病的发生,出现不能识别和意志供者T淋巴细胞活性。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优点为: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保存和运输。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输血类型,成分输血可以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合理使用,供不同的目的应用[4]。笔者通过分析我单位158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输全血组58例和成分输血组100例,结果表明,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可以避免或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不良反应,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血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阳光辉,输全血与成份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J].国药产业资讯,2005,2(14):49.

[2]钟 菁,邹 纬,戴 菁,等,去白细胞输血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临床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4):227.

[3]许 洁,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相关问题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5):3159.

[4]刘建萍,于 付,张丽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6(17):107.

猜你喜欢

溶血性全血白细胞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白细胞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