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留置导管在疑难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3-10-31廖学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5期
关键词:内瘘肾病导管

廖学渊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指由各种肾脏病引起肾脏功能渐进性的不可逆性的减退,直到功能丧失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及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征[1]。主要治疗措施为血液透析,因此患者应具备良好血管通路,但很多患者由于血管条件或者健康状况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因此长期留置导管的建立逐渐应用于临床[2],本次研究对本院30例透析患者行长期留置导管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糖尿病肾病22例、慢性肾炎14例、高血压肾病13例、梗阻性肾病6例、肿瘤性肾病3例、痛风性肾病2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61±3.4)岁,所有患者均为原有内瘘堵塞或着自身血管条件较差,而无法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或着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并且具有腹膜透析相对禁忌证或着拒绝行腹膜透析者。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8~57岁,平均(48±3.4)岁,其中慢性肾炎8 例、高血压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9 例、梗阻性肾病3例、肿瘤性肾病1例。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实验组30例则以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透析。采用由美国公司(Quinton)的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为40 cm。采用Seldinger技术,并选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皮下隧道大概长为10~12 cm,带一个涤纶套进行固定,涤纶套盒皮肤出口的距离约2 cm。导管出口用3M的胶布或着无菌纱布进行覆盖,导管选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随访1年半至2年,对比分析两组的使用时间、最大血流量、渗血、尿素清除率、并发症等情况,并对比透析前后两组的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等实验室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使用情况对比 由临床资料显示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61±3.4)岁,对照组为(48±3.4)岁,实验组患者年龄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通路使用时间、最大血流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观察结束之前的1个月内每周的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使用剂量差别不大(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的实验指标及透析充分性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肌酐、白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和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钙、甘油三脂等实验室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随访过程中,对照组透析8652次,实验组透析7852次。对照组由于并发症导致住院的总发生率为0.57%,实验组为3.43%(P<0.05),其中实验组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出血及心力衰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使用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使用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使用时间(月) 最大血流量(ml/min) 左心室射血分数(%) EPO (万U)对照组 30 34.9±13.3 271.1±39.9 59.4±3.9 0.8±0.6实验组 30 25.4±12.8 231.3±37.5 54.7±3.6 0.9±0.5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透析充分性对比(±s)

组别 例数 Kt/V URR对照组 30 1.33 ±0.32 67.94±10.93实验组 30 1.28 ±0.31 65.54±11.23 P>0.05 >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对血液透析通路的选择。在临床上内瘘的血流量较大,同时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也较低,是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选择[3]。但是对于老年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由于其血管条件较差、自身健康问题及耐受力较差等原因而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同样对于可建立内瘘但是还不成熟需要等待时间较长的患者来说,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是较满意的方法。

在透析中,营养状态对生活质量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显示两组的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长期导管置入仍可以维持透析患者的营养补充,不会造成维生素等营养的缺失。透析充分是透析的首要目的,本次研究实验组的尿素清除效率及尿素降低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方法可达到充分的透析,与研究报道[4]一致。虽然实验组的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5]一致,但是可通过有效措施给予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可见长期留置导管解决了疑难透析患者的透析通路的问题,具有不易堵塞、血液流量较充分等优点,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余永武,李明旭,周春华,等.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血液净化,2011,10(8):433-436.

[2] 王琴.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全科护理,2012,10(9):2525-2526.

[3] 郭常锦,郭欢,范富文,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北方药学,2012,9 (12):121-122.

[4] 刘升凤,任冰,徐斌.股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4769-4770.

[5] 廖雪娇,冉玉力,谭华.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与动静脉内瘘透析效能及长期并发症比较.吉林医学,2013 ,34 (10 ):1853-1854.

猜你喜欢

内瘘肾病导管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