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2020-12-09陈怡莹王小丽

关键词:止血带内瘘动静脉

陈怡莹,王小丽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现阶段最佳的血管通路,具有不易感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1]。对于新瘘,因血管内压相对较高,血管脆性大,首次穿刺极易对内瘘血管造成损伤,引起内瘘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以使内瘘闭塞,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2]。对此,本文就我科90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及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科90例血液透析患者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年龄为55.3岁);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6~12周,透析频次2~4次/周,透析时间2~4 h/次,血流量180~220 ml/min。

2 护理经验

2.1 掌握内瘘首次穿刺的最佳时机

对于一般动静脉内瘘患者,内瘘成型术后两周后,切口无渗血、血肿、愈合尚可者,可嘱患者做健“瘘”操,加强内瘘的功能锻炼。在使用内瘘前务必确认内瘘成熟,对于早期内瘘尚未成熟的患者,首次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诱发内瘘出血、血肿、甚至导致内瘘闭塞等可能。据文献报道一般4~6周动静脉内瘘成熟,但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导致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延迟内瘘首次穿刺时间[3]。

2.2 内瘘首次穿刺前的心理疏导

穿刺前对于患者对于首次穿刺的心理抵触及恐慌,可由事前就穿刺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解释,打消患者顾虑,促使其配合医疗工作的进展。

2.3 对于内瘘血管首次穿刺的评估及选择

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前,应对内瘘血管进行评估,包括听诊内瘘吻合处血管杂音判断血流量是否充盈、仔细观察血管的走形,必要时可予超声定位,评估血管的深浅、弹性及厚度,尽可能的减少首次穿刺带来并发症的可能;内瘘血管位置的选择常采用①近心方向穿刺静脉,远心方向穿刺动脉的原则。②动、静脉穿刺点之间最好相距在10 cm以上。③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3 cm以上,最好在5 cm左右。④动脉尽量与静脉不穿刺于同一血管,防止其影响透析效果。⑤不可定点穿刺,每两次穿刺点至少间隔1 cm,同时穿刺时针尖不可过深,谨防穿透血管引起出血及血肿[4]。

2.4 穿刺时应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内瘘首次穿刺时,如遇血管定位不清晰时,可采用止血带协助定位,应注意止血带的松紧,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引导协助定位;如血管较为清晰,则应避免使用止血带,可采用指腹按压促使血管清晰。

2.5 内瘘穿刺方法及护理

应保持患者内瘘穿刺区域皮肤干净、完整,操作人员应佩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积极手消毒,在穿刺部位铺无菌治疗巾,避免引起导管感染影响内瘘的使用。同时指导患者加强自身护理,当发现穿刺点出现炎性改变或发红、硬节时,应积极处理,同时更换穿刺部位;透析中:首次穿刺一般以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穿刺者,争取一次成功。其穿刺的角度一般以予皮肤成角<25度为最佳,于皮下进针约1 cm后进入血管,进入血管后再进针约0.5 cm左右。透析后:拔出透析针后用纱布充分按压止血。其力度一般以不渗血为宜,如出血不易止住者,可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加压止血时长一般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透析结束后一般需指导患者加强对内瘘血管及穿刺点的护理,避免触水、负重、受凉等对内瘘血管产生影响。

3 总 结

动静脉内瘘因作为目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首次穿刺的技巧及成功与否将直接关联着动静脉瘘的寿命。因此对于首次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对内瘘穿刺前充分评估、掌握穿刺部位及技巧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的必要条件;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及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的年限、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止血带内瘘动静脉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更佳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2 种常用战术战伤救治止血带对人体四肢止血效果的比较及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策略分析
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理论研究与技术进展
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率的研究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动静脉内瘘穿刺肿胀后的应用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