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爬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2013-10-25易龙张利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患侧偏瘫康复训练

易龙 张利芳

·康复医疗·

爬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易龙 张利芳

目的 探讨爬行运动训练(CE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RRT)治疗组(n=28)和爬行运动训练(CET)治疗组(n=28),爬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爬行运动训练进行治疗。RR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周、CE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爬行运动训练治疗6周。所选取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爬行训练治疗每日一次, 每次45min, 每周训练6次, 连续治疗6周。结果 治疗6周后CET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 RRT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 RRT组与CET组相比,CET组治疗效果较RRT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爬行运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爬行运动训练;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致死率排名第一, 高达22.45%, 其中大约有30%~36%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1,2]。75%的脑血管病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伤残,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的最主要目标, 是患者实现生活自理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上肢功能的恢复远比下肢功能恢复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加入爬行运动训练[4]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干预, 进一步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56例, 随机平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RRT)治疗组和爬行运动训练(CET)治疗组:RRT组:28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12例;年龄31~66岁, 平均年龄(43.47±8.13)岁;病程1~6个月, 平均病程(4.35±1.15)月。其中脑梗死13例, 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10例, 右侧偏瘫18例;CET组:28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7例;年龄34~67岁, 平均年龄(45.56±7.39)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5.43±1.64)个月;脑梗死16例, 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①第一诊断为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 经脑CT或MRI确证为首次发病;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神智正常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接受本临床实验者;排除标准为:①严重的认知问题, 如严重的失语症、视觉障碍、注意力障碍、记忆力或沟通方面的问题;②脑血管疾病遗留功能障碍;③下肢有骨关节疾患;④有严重的药物无法控制的疾病, 例如高血压, 糖尿病, 心脏病, 疼痛等。入选的患者除接受指定的训练内容外不接受其他形式的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RRT组治疗 ①功能性电刺激;②牵张技术;③单腿桥式运动控制训练;④平衡功能训练;⑤单腿负重训练。以上治疗每周6次, 每次45 min, 连续治疗6周。CET组治疗:该组治疗要求患者的患侧上肢必须穿戴一个可以限制患侧肘, 腕关节屈曲的矫形器, 该矫形器可以防止患者在爬行时因肘关节屈曲而无法完成爬行动作。该组在RRT组治疗基础上加入爬行运动:即患者以四点跪位跪于运动垫上, 爬行起始位为:四肢伸展与地面垂直, 躯干长轴与地面平行,抬头目视前方, 保持手膝位支撑动作。治疗师一手放于患侧骨盆处, 使患者感受到身体重心向各个方向的转移, 以加强患侧下肢的负重感。以健侧上下肢与患侧上下肢分别交替向前方爬行10 m、后退爬行10 、左侧方爬行10 m、右侧方爬行10 m, 爬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平衡, 爬行运动训练每周6次, 每次45 min, 连续治疗6周。CET组5例,RRT组4例伴有下肢伸肌张力偏高, 足内翻, 足下垂等畸形, 均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矫正治疗。

1.3 评测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各评价1次, 以上评定均须由同一康复医生完成, 以便最小限度的避免评测过程中的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下肢MAS、FMA和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于康复治疗6周后两组的MAS、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对比结果见1-3表。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滞后的现象, 越是精细的动作恢复越为困难, 这是人体的运动功能在大脑皮层中的分布区域所决定的, 而下肢的运动方式则较多属于粗大运动, 本文旨在通过爬行运动诱发或强化患者的这一粗大运动模式, 以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步行模式。爬行训练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取得了很明显的康复效果, 爬行训练可以刺激患儿的本体感觉, 以促进运动系统的发育。

如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爬行运动对成人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同样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爬行过程中患者对骨盆的控制, 重心的合理转移, 双下肢的协调, 以及屈髋屈膝的动作质量要求比较高, 且爬行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患侧下肢的伸肌张力, 为步行训练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引出并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有利于神经传导通路的重组, 有利于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愿望。

[1] kwakkel G, Kollen BJ,van der Grond J,et al.Probability of regaining dexterity in the flaccid upper limb:impact of severity of paresis and time since onset in acute stroke .Stroke,2003,34(9):2181-2186.

[2] 李秀玲, 杜磊, 李藏芬, 等.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中国康复, 2010,25(1):61-62.

[3] 陈风华, 崔明, 唐琴, 等.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区康复疗效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社, 2008,23(6):527-529.

[4] 龙耀斌.佩戴腕手矫形器进行爬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5):331-333

[5]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76.

462000 漯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患侧偏瘫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更 正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