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体会

2013-10-25周全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脊髓型前路颈椎病

周全红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体会

周全红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 本院诊治的42例脊髓型脊椎病患者, 均给予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治疗, 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 每组各21例, 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护理;疗效

颈椎前路植骨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有效减压, 解除骨化后纵韧带、增生骨刺的压迫[1]。颈椎前路植骨术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能够降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中,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 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脊髓型脊椎病患者, 颈椎病前路植骨术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42例脊髓型脊椎病患者, 均给予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 每组各21例。21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3例、女8例, 年龄42.0~73.0岁, 平均年龄(48.0±5.0)岁, 病程4个月~3年, 平均病程(1.0±0.5)年, 病变位于C3~T1节段;21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2例、女9例, 年龄43.0~72.0岁, 平均年龄(49.0±5.0)岁, 病程5个月~3年, 平均病程(1.0±0.5)年,病变位于C3~T1节段。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 备皮、备血, 禁饮食等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者操作,术后给予抗生素, 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给予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缓解其内心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手势语言训练, 便于术后进行针对性护理。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增强呼吸系统功能, 有利于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②术后护理[2]。术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待排气后, 由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为普食, 饮食以清单易消化食物为主。术后告知患者去枕平卧, 颈托外固定, 砂袋压迫两侧颈部,发挥止血功效, 避免植骨滑出。术后第2天, 床头可适当抬高,术后3~5 d, 下床活动。术后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情况, 持续低流量吸氧, 一旦发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情况, 立即报告主管医师,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发声练习,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并做好相关记录。术后第2天, 拔除负压引流管, 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术后功能锻炼计划, 注意循序渐进。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进行观察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脊髓型脊椎病的临床特点, 以及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特殊性, 给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术前准备, 给予相应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手语、呼吸功能训练, 术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进行体位护理,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 针对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增强患者呼吸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引流管拔除后, 指导患者进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 注意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锻炼,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4]。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杨维晓, 宋晓征,陈晚英.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病人的护理.中医正骨,2008,14(8):62.

[2] 翟娅楠.脊髓型脊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5(5):175.

[3] 刘静梅.浅谈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15):177-178.

[4] 费智敏王勇,书国伟.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1):5-8.

471600 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脊髓型前路颈椎病
前路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逐梦记·马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