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分析

2013-10-17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颈动脉病程硬化

温 静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年轻患者逐渐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提前到45岁,而30岁即有高血糖问题的人超过30%。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危险性较非糖尿病者高2~4倍[1]。糖尿病患病的年轻化趋势必造成其并发症的年轻化。本文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糖尿病中年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并与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分析,探讨糖尿病中年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09—2012-03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同时排除了高血压、肝肾疾病及严重的全身大血管病变。男52例,女50例;年龄29~59岁,平均(45.25±5.34)岁;病程1~13年,平均(7.67±2.26)年;空腹血糖4.21~15.60 mmol/L,平均(5.26±2.71)mmol/L,餐后2 h血糖5.84~18.43 mmol/L,平均(8.37±3.08)mmol/L。同期87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45人,女42人;年龄31~59岁,平均(44.37±5.61)岁;无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值均<6.1 mmol/L,年龄、性别比例与糖尿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P IU-22、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7.5~12 MHz。颈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取仰卧位,探头置于颈部,先纵向后横切扫查,充分显示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在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处1 cm、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 cm处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大小和回声类型。笔者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内膜增厚,测量表面的纤维帽至血管壁外膜前沿的垂直距离≥1.5 mm定义为斑块形成。根据斑块超声声像图特点,分为低回声型或等回声型、强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斑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 102例患者中有44例颈动脉超声异常(内膜增厚+斑块),占43.14%,其中斑块形成29例。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厚度(图1)、低回声型或等回声型斑块(图2)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两组斑块发生部位与同组其他位置发生率比较均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P <0.05),见表3。

2.2 一般资料比较 糖尿病组颈动脉超声异常者病程为(6.55±3.36)年,正常者病程为(4.12±4.45)年,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图2 等回声粥样硬化斑块

表1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平均IMT值

表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回声

表3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斑块检出率、平均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2型糖尿病本身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高血糖引起血管病变机制,糖脂代谢紊乱有关。动脉IMT增厚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主要形态改变,遵循血管壁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发展过程[2]。测量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替代指标,分析全身动脉硬化情况,尽早对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均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这与解剖结构有关,受分叉处血管角度的影响,血流缓慢,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本文中,糖尿病组低或等回声型检出率为43.75%,多于强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斑块检出率,对照组则以强回声型斑块居多,两组斑块回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时林等[3]研究低回声或无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果相符。斑块回声特点的发现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低或等回声型斑块回声较弱、质地不均匀、结构松散的软斑容易发生出血、脱落,为不稳定的斑块,其是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斑块少量反复出血,造成机化、瘢痕形成可能造成动脉狭窄;如果斑块内出血量大,可突然发生动脉管腔闭塞导致卒中事件。强回声型斑块以纤维组织和钙化灶为主,多数学者认为是稳定的,不会增加卒中风险[4]。本文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43.14%,显示近1/2的患者发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其平均病程(6.55±3.36)年,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平均病程(4.12±4.45)年,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2型糖尿病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能以病程长短来判断。这与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2已有血管并发症的结果相符[5]。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中年患者颈动脉病变以内-中膜增厚及低回声或等回声粥样硬化斑块为主要特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不能因病程短、年龄<60岁等因素而认定其患病率低,糖尿病中年患者应早期、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便尽早进行一级预防,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1]姜一农,路 岩.高血压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早期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23.

[2]方 宇,尹彦玲.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12):815 -817.

[3]时 林,项守奎,蒋丽军,等.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人群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2):98-100.

[4]Esper RJ,Nordaby RA,Vilarino JO,et al.The endothelial dys -function[J].Cardiovasc Diabetol,2006,23(1):4 -9.

[5]American diabetes study association.Implications of the uintiedkingdora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J].Diabetes Care,2001,26(4):809-827.

猜你喜欢

颈动脉病程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