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小吃质朴的平民之味

2013-10-08闻达

今日辽宁 2013年3期
关键词:北票喀左石磨

文/闻达

我一直以为,世间的美味不在酒廊茶肆,不在湖光会所,而只在民间。所以,哪里的平民精神充沛,哪里就有难忘的舌尖之味,这一点,若去一次朝阳,便深有体会。朝阳能找到的美食,最早都产自乡野,食材纯正,操作也不复杂,所谓至简至真,在这个越发复杂的时代,越发可贵。

朝阳小吃融汇了满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多民族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味特色:夏天的凉粉、小鲇鱼、碗坨;秋天的面茶、杏仁粥;北风呼啸时,热气腾腾的绿豆杂面、滚烫的羊杂汤……

由于美味太多,我就择几样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Delicious food in Chaoyang is from the countryside with pure ingredients.

Chaoyang snacks have form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by blending Manchu, Mongolian,Hui and Han food cultures,: mung bean jelly, small catfish and buckwheat jelly in summer;seasoned millet mush and almond tea in autumn; hot mung bean noodles and lamb offal soup when the north wind blows ......

I will select a few to introduce to you for too many varieties.

吃口石磨小豆腐

几年前,跟着散文家初国卿先生第一次去北票,初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票人,又是文化圈出了名的老飨,此去必有舌尖好戏。

果不其然,中午到达北票,刚下高速,初先生就找了家路边的乡野馆子,熟络地问道,石磨小豆腐有吗?老板娘笑而不语,指了指饭店中厅的一张石磨,上面还有未及擦干的豆液浆汁呢。

豆腐是中国人的寻常事物,但朝阳的石磨小豆腐不比寻常。除了豆质优良,水质好,磨豆腐也讲究功夫。磨豆腐时,通过磨盘上的孔,放上泡好的黄豆,加着水,在转磨的过程中,白色的豆糊从磨盘里被挤出,这个过程必须有耐心,磨出的豆腐才嫩,所谓百般水磨到,只争岁月闲。磨好豆腐趁着鲜味,浇上以鸡汤、肉丁、蘑菇、村酱、葱段,啜一口,真可赛过神仙。为了招揽顾客,朝阳一些大饭店现在都备有石磨,一桌子菜上桌,不管有什么山珍海味,最先吃光的一定是石磨小豆腐。

杏仁粥之叹

还是和初先生,那日北票的晚饭过后,初先生特意嘱咐店家,第二天早餐要做杏仁粥。初先生说,杏仁粥是他童年最难忘的家中味道,但这几年,认真做杏仁粥的人不多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喝上的“杏仁粥”稍许寡淡,初先生有些失望。

什么味道也抵不上童年的味道,对朝阳人来说,童年最好的营养品就是杏仁。朝阳产杏仁,分甜苦两种,甜杏仁比较少,主要是苦杏仁。按照民间的做法,每年山杏成熟后,杏要先捂烂,取其核,干后砸出杏仁来。杏仁先用水泡,熬时要不断地扬,苦味随之消失。此外,粥里还要加些豆角,少许盐。杏仁粥制作过程复杂,所以如今能喝到一碗正宗的朝阳杏仁粥十分不易,可谓千金难求。

陈醋的关键是不酸

老四季面条在沈阳名气震天,经常吃面的人知道,吃老四季面条少不了两样辅料,一样是面馆自己炸的辣子,一样是陈醋。正宗的老四季面馆,用的陈醋必须是朝阳的喀左陈醋。

陈醋是喀左最有名的特产,它创产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山西运家兄弟当年在当地大城子开办烧锅、酿酒、酿醋,渍制酱菜作坊,商号“大成裕”。据说当年蒙古喀喇沁王每年向宫廷进贡时,大城子陈醋被列为贡品之一,供皇宫御膳所用,故又称“贡醋”。

上等喀左陈醋的制作必须兼具四点:纯粮、良陶、香泉、精酿。用优质高粱、玉米酿制的陈醋无刺激性,口感较柔和,入口绵软还有回味,久贮不腐,愈陈愈香。

天底下最实惠的面食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主食了。先说拨面,朝阳的大街小巷,有不少拨面馆。拨面以优质荞面为原料,和好后放在面板上,擀成厚约1.5公分面片,再用特制面刀直接拨至沸腾汤锅中,煮熟浇上肉丝卤即可食用。在朝阳人心中,拨面属于“妈妈的味道”,荞面总让人回想起那些物质还不富裕的年代。

荞麦除了能拨面,还能做驴肉荞麦蒸饺,饭店吃饭,这道主食一上,就是最后的盛宴,带劲的荞麦配上香喷喷的驴肉,吃上几个,你就能撑得够呛。

如果还吃不够,还可尝尝虎皮烧饼。虎皮烧饼的前身出自朝阳大什字高家杂货铺门前的杨占祥烧饼夹肉摊。叉子烧饼经火烤,麦香扑鼻,夹上炖得烂烂的猪头肉,酥烂肥嫩,醇厚满口,离老远闻着味儿,口水就忍不住了。

咯扎儿碗坨儿

念“儿”字音就知道,这两样美食应该是来自京津一带。

朝阳当地人请客,你总能在饭桌上吃到一种形似肉又不是肉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咯扎儿。咯扎儿在唐山地区民间分布比较广,滦县,滦南,乐亭,遵化等地都有。把精选的绿豆磨成豆瓣,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上水磨成汁,再加水过箩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兑好汁,搅成浆糊状,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薄片,一张咯扎就做成了。咯扎儿除了可以做主食,咯扎条还能入菜,随便找个朝阳的饭店,让厨师做盘炒咯扎儿,饭都不用吃,一盘菜下肚,胃就填满了。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地区的咯扎儿现在很少完全用绿豆制作,朝阳地区却还坚持传统做法,完全采用绿豆制作。

碗坨儿来自河北、天津一带,用荞麦面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故名碗砣。其色浅灰,用刀纵横切成小块,将调好的蒜泥汁、醋、酱油、芝麻酱、辣椒油等浇于切好的碗坨儿上,用牙签扎着吃。每至傍晚,散布于朝阳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碗坨儿的叫卖声总是能吸引不少人。

猜你喜欢

北票喀左石磨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喀左县卧龙岗元代窖藏清理简报
辽宁北票馒头沟辽墓清理简报
推磨
喀左官大海出土两块金代买地券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北票鸿法寺
北票经寿寺
试析喀左紫砂壁画创作题材选择的三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