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期贵州省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

2013-08-08章建新

成人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贵州校企设置

章建新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为了加快贵州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2月颁发了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贵州发展的机遇和环境,明确了贵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主要任务。2011年10月,经招投标承担贵州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政府主导下,贵州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与政策研究》,2012年3月,课题组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走访调研了省内8个市(州)的13所高职院校,3个县级职教中心,与5个省、市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贵州的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基础。在23所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各1所,省级示范校3所和一批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市(州)的高职院校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专业。但是,从综合实力看,贵州的高职教育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一方面为贵州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高职教育改革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契机。贵州高职教育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产业提升同步,应当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审视高职教育所面对的经济和产业环境,尽快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二、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贵州省共有高职院校23所,按照学科门类来分,有工科院校7所、综合院校11所、财经院校1所、政法院校1所、医药卫生类3所。贵州省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431个(不含公安、医疗卫生类院校)。经调查18所高职院校(不含公安、医疗卫生类高职院校)后得出的数据可以说明,专业设置在各个大类中均有分布。各院校专业设置及在专业大类中专业布点数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分布较集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财经类、电子信息类、艺术设计类、旅游类和制造类。传统专业在专业设置占多数,约占专业布点数3/4以上。

三、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分析

(一)主要特点

1.优势资源相对集中,市(州)院校办学各具特色

在贵州的23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地处贵阳市的院校为227个,占53%,高职专业相对集中在省会城市,较容易通过园区、集团、联盟的形式形成优势教育资源的集聚。从专业设置看,遵义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体现了贵州多年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黔南、黔西、黔东南三所坐落在民族自治州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民族医药、茶叶种植与加工、旅游等专业体现了丰富的民族内涵;六盘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开采、资源深加工等专业以及适应贵州特殊轻工业(白酒)需要的相关专业均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较强的办学实力。这种专业围着产业转的办学思想为贵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1 高职院校各大类专业布点情况表

2.体现产业需求特色的专业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积累和不断建设贵州拥有一批与行业密切相关,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实力较强的专业:贵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汽车类专业和道桥类专业,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以及铁路工程类专业;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类专业等。这些专业与贵州产业发展吻合,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专业群,较好地体现了贵州高职教育的产业特色以及未来贵州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贵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汽车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同时对外经营自主运转,具有造血功能。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产业与企业合作,建立磷煤化工职教集团、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职教集团以订单培养的形式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共同育人,学生自大一开始就以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订单班接受“准双元制”教育,企业对合格毕业生全部录用,体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体制机制创新。

4.专业内涵建设具有一定基础

贵州高职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5月在贵州大学设立第一所高等职业学院,当年只开设9个专业,招生380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建设,贵州的高职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贵州交通职业学院、遵义航天职业学院以及桐仁职业学院等院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特色不断开发新专业,传统专业得到了改造和提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普遍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广大教师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践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骨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建成,特色和优势专业发挥了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的关联度不强

面对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多数院校的专业改造与建设尚处于滞后状态,专业设置在专业名称、方向和培养目标界定上并未体现区域的产业特色,与国发2号文件所描述的贵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差距较大。面对贵州装备制造、资源开采与加工、旅游、特色轻工等产业链对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相应的职业教育链未完全形成,多数专业未按照产业链的特点形成专业群,从而使“两链”在人才供求的节点上处于不相对应的状态。高职教育的专业开发与建设与产业脱节,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2.面向区域发展,体现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数量不足,专业设置未完全体现产业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紧缺人才的需求旺盛,但传统专业改造和新专业设置步伐缓慢,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在贵州的留存率不高。目前,在贵州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总数在前十位的大都是特色不明显的传统专业,如财经、计算机应用、护理等专业均缺乏详实的人才需求分析,许多院校新专业设置重点是从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视角考虑,而未完全体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3.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专业改造与提升的力度不足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数众多的传统专业设置重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准,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不清,有十余所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网络)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普遍存在上述问题。除四所公安、医疗院校外,许多院校均开设了会计专业,但会计职业岗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所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多元化、集成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并未体现。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陈旧,从而导致各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明显处于滞后状态。

4.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尚未形成,专业建设的集约化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多数院校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企业的积极性大都体现在“用工”方面,相关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缺少动力,为数众多的专业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尚未真正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此外,贵州省专业设置的集约化程度低,传统专业数量多但处于分散和重复设置的状态,少数院校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多数院校则办学条件低劣,影响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贵州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学费收入生均2600元左右,中央财政支持的资金项目有限,总体办学条件和国内同类院校相比较差距较大。加之,贵州高职教育相对封闭,与国内同类院校的校际交流较少,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信息不通畅,教科研水平较低,教师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高级别的教科研成果较少,影响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6.政府主导下的统筹规划尚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各地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行政管理的痕迹。绝大多数专业仍然是按国家专业分类目录设置,近三年,贵州省尚未新增目录外专业。对此,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导向和定期评估,使得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同时,落后专业的淘汰机制也未完全形成。

四、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提升的路径

(一)优化专业结构,按照产业发展设置专业

根据国发2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贵州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实践层面体现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前进的态势。对此,贵州高职专业在布局和建设上应对接贵州的优势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以航空航天和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特色轻工业(白酒、茶叶、中成药)。有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从战略的高度做好专业布局,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传统财经类专业应着眼于现代服务业融入产业链后所体现的集成性、复合型以及一体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征,进行改造和提升,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专业设置和建设应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

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精神,贵州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前景已经非常清晰。面对随之产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各院校应在认真进行专业设置的建设环境分析基础上,针对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进行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课程体系,使贵州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合拍、同步。

(三)在专业建设中,走集团化、联盟化的道路,促进职业教育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实践证明,按照集团化、联盟化的办学思路进行新专业设置和传统专业改造,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建设中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贵州职业教育已建成的6个职教集团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体现集团化办学功能。各院校应瞄准贵州重点产业链的形成和提升,立足于专业与产业的融合,构建装备制造、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检测与维修)、现代物流等专业群,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打造专业平台,使专业设置与建设呈现集群式、集约化。

(四)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行业性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行业主管的优势,明确各自的主打专业,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与行业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区域性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区域内企业展开合作。各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应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在构建校企互利双赢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逐渐使校企合作从单一的“用工”向合作育人发展。

其次,尽快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各院校应瞄准现代职教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举办各类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高水平、高级别教科研项目,切实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使贵州高职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逐渐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形成核心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集聚优势教育资源,在产业链做长、做粗的同时,将相应的专业做大做强。主动将专业建设、提升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对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传统专业经认真评价后应逐渐淘汰。

(五)进一步体现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主导下的统筹规划

应当承认专业设置如果完全离开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将会出现供需脱节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此,应参照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做法,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做好专业设置方面的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信息发布,科学地进行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进行积极的引导,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尽快提升。

[1]赵家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19-23.

[2]胡立和,傅家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策略选择——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35 -39.

[3]乐军波,朱晓卓,沈励铭.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思路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3):125-127.

猜你喜欢

贵州校企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贵州,有多美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