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新杏脑心宁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40例疗效观察

2013-07-01韩仕淮王明陵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脑心气滞心脑血管

韩仕淮 王明陵

自拟新杏脑心宁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40例疗效观察

韩仕淮 王明陵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疗法;自拟新杏脑心宁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多发疾病,包括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本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医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多年来采用自拟新杏脑心宁配方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40例,临床疗效显著,并对改善症状有较好的作用。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的70例病例均为我馆及时珍阁医院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的门诊患者。其中,冠心病(绞痛型)患者41例,西医诊断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制定,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胸脾(冠心病、心绞痛)标准《中医症候诊断标准》[2]。①气滞血瘀证:胸(心)痛及背,痛如刀绞,头汗如珠,唇紫暗,舌苔白少津,脉沉弦兼涩。②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黯,舌淡紫,脉沉细,迟涩略弦。③气阴两虚证:胸痛胸闷,心悸怔仲,口干全身乏力,头晕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略数。纳入标准:年龄56~75岁,具有胸痹主症,符合中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症,并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排除病例标准。缺血型中风患者29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改讨论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病程在6周至3年的恢复期患者,病情分型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进行评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入选观察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平均年龄(62.3±5.8)岁;女 19例,平均年龄(61.6±6.3)岁;病程 6月至11年,平均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候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新杏脑心宁方进行治疗,方剂由11味中药组成:炒枳实5g,制香附5g,人参30g,三七5g,酒赤芍5g等;人参主要采用花旗参,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步长脑心通治疗,每次2片,每日2次,共服30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6]。

1.3.2 缺血性脑中风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拟定疗效标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 46%~90%,病残程度 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18%。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 χ2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两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典型病例

曹某,女,54岁,家住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石门街村一茶店。患者2009年4月12日下午突发脑梗塞(经江津区医院CT诊断确诊),中医诊断为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涡斜,卧床不起,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该患者来时珍阁医院小龙坎门诊,经笔者诊断后,服用新杏脑心宁药方10剂后康复良好,语言清楚,行动自如。后续服本药方10剂,巩固疗效,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8%,病残程度0级,病痊愈无后遗症,回访至今身体良好。

汪某,男,55岁,家住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一号桥。该患者患心绞痛5年,发病时,胸痛及背,痛如刀绞,面青唇紫,大汗淋漓,痛苦难忍。经西南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于2011年5月20日来时珍阁门诊,查舌紫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兼弦迟涩。中医诊断,气虚、气滞、血滞,用自拟新杏脑心宁药方10剂后,诸症减轻,又续服20剂后,心绞痛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多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三高疾病引起。中医认为,此类疾病是因气虚、气滞、血滞所引起的气血、脏腑之疾病。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脏腑之虚,标实以气滞为主,兼血瘀,也有痰浊、寒凝之疾。在疾病过程中,虚实兼见,相互夹杂,其原因多为寒邪内侵,内生痰浊,情志失调,气滞血瘀。人到老年,五脏渐衰与胸痹的发生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检查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气滞、瘀血阻滞脉络相关,为标实之症。因此,益气疏肝,活血通络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而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也是气虚血瘀。由于年老体弱,气血脏腑亏损,气虚血行无力,致血流不畅,瘀滞脉络,脑部清窍失约,导致本病。治以补气活血,祛痰通络为主。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涡斜,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是气虚脾肾亏虚;标实多为气滞、淤血、痰浊、滞于经络。长期以来,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治疗药物虽然不少,但效果极微,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使这部分细胞恢复正常,同时对中风恢复期的积极治疗可加速患者语言、思维及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病残率。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以补气活血,疏肝和胃,调补脾肾,祛痰通络为主,新杏脑心宁方剂中,选用人参(最好是花旗参)为君药扶助正气,是因为人以气为先,五脏六腑皆禀受气而强壮,人之正气强,气行无阻,气行使血行而不滞,此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同时人参还能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脾肾。方中选用炒枳实、制香附为臣药,是因其可疏肝理气,助君以行气,使全身气通血畅,痰化胸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郁气疏通,则血瘀亦尽除。选用赤芍、三七为佐药,其可活血化瘀,依君臣之力,化瘀行滞更猛,淤滞尽而君之气行更畅通,身体强壮而无疾。

综上所述,笔者自拟新杏脑心宁方剂,具有扶助正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治疗组疗效显著,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可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性心脑组织的血流量,从而有助于缺血性心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不仅治疗急性心绞痛和脑梗死疗效较佳,而且对治疗中风后遗症运动功能障碍也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 9(1):75.

[2] 张白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率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J].中医杂志,1996,37(10):583.

R242

A

1673-5846(2013)07-0291-02

重庆市鑫斛国医馆,重庆 400010

韩仕淮(1941-),男,重庆江津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猜你喜欢

脑心气滞心脑血管
脑心健康管理师对脑卒中病人实施全程管理的效果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搭建平台实施好中医药现代化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脑心清片中6种黄酮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