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华止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3-07-01田恒文贾岸霖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肥胖型甘精糖化

田恒文 卢 颖 贾岸霖

格华止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田恒文 卢 颖 贾岸霖

目的观察格华止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疗效。方法采用动态血糖检测对68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同时三餐前据血糖口服格华止降糖,2~3个月后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比较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格华止降低餐后高血糖明显,同时减轻体重,体重指数下降,抵消胰岛素增重的副作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用量下降。甘精胰岛素弥补了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缺点,同时有效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结论格华止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用量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降低。

2型糖尿病;肥胖;格华止;甘精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

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量大,体重与胰岛素用量形成恶性循环,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困难,同时低血糖发生率高,由此降低了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次皮下注射也使患者依从性下降。本研究采用格华止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以评估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低血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2月以后门诊、住院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共68例,年龄(45±17)岁,男40例,女28例、均符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病程(8.6± 4.3)年。其它入选标准包括①体重指数:30~42kg/m2。②患者肝功肾功无异常,无上消化道出血倾向。③患者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并排除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妊娠和哺乳等情况。

1.2 治疗方法入组时测患者空腹血糖(13.6±4.5)mmol/L,餐后2h血糖(16.7±3.6)mmol/L,HbAic(9.2±1.1)%,体重指数(BMI)(36.2±4.5)kg/m2。入组后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制定血糖达标标准:空腹<6.1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入组后给予严格的饮食、运动治疗,全程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低血糖反应、体重、糖化血红蛋白、及其它不良反应。先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用量计算:未使用过胰岛素的患者,起始量每公斤体重 0.2U,既往已使用过胰岛素的患者,据既往胰岛素总量结合既往血糖控制程度给予总量的30%~70%,(“洗脱期”时给予20~40%),据餐后2h及餐前血糖值加服格华止1片,每日1~3次/日,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5g,空腹血糖>6mmol/L时,每隔2~3天甘精胰岛素加量,直到达标,即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8mmol/L,同时餐前、夜间不出现低血糖反应;甘精胰岛素用量10U~32U,格华止最大量2.5g/日。有2例因胃肠道反应退出实验组,有3例午餐后2h血糖仍高,在8~12mmol/L之间,给予加用伏格列波糖1片(1片/午餐时)后达标,且无严重胃肠道反应,刚开始服用格华止时,一般从小剂量服起,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胃肠道不适反应,提高耐受性,有 3例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给予进食后缓解,相应减少甘精胰岛素或格华止用量;治疗2~3月后复查空腹血糖、餐后 2h、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与入组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有显著差异性,体重下降最高达原体重 12%,胰岛素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BMI最大下降12%,HbAIc最达下降4.2%,平均2.7%。

2 结果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见下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注:*P<0.05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治疗前 12.6±4.5 16.7±3.6 9.2±1.1 36.2±4.5糖化血红蛋白(%) 体重指数治疗后 5.4±1.2* 8.6±1.1* 6.1±0.52* 30.3±2.4*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存在胰岛素功能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本文选用格华止治疗,除了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降低餐后高血糖,同时还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轻体重;由于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加用甘糖胰岛素来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缺陷;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两者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互补作用,从而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减轻体重,体重指数下降。

[1] 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优越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22:319-32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增录21-23.

[3] 魏爱生,王甫能,陈苹,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糖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25-326.

[4] 徐向进,林忆阳,李春梅,等.瑞格列奈或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147-148.

[5] 吕朝晖,潘长玉,陈家伦,等.甘精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有时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5:617-621.

R453

A

1673-5846(2013)07-0272-02

包头市第八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猜你喜欢

肥胖型甘精糖化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性肝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的分析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