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5例临床观察

2013-06-28邹礼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针药痉挛性偏瘫

邹礼清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6150)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5例临床观察

邹礼清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6150)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90 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1 次 /d,10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观察组则采用针药结合进行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紫雪胶囊进行治疗,1.5~3.0g/次,2 次 /d,口服。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FMA 评分及 Penn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1 个疗程及 3 个疗程两组 FMA 评分及 Penn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药结合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疾病状态。

针药结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痉挛状态

中风是临床中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其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其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可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肌肉及外形的异常,且对患者的整体康复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临床中对其治疗方法较多,效果差异较大[1],近些年来,中医在本病治疗中的效果日益受到肯定,但也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中笔者即就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66.1±3.6)岁,病程0.5~6.0个月,平均病程(2.1± 0.4)个月,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轻度7例,中度30例,重度8例。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66.3±3.5)岁,病程0.5~6.5个月,平均病程(2.2± 0.3)个月,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轻度7例,中度30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肌张力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①中风后处于病情稳定期的患者,且神志清楚;②发病后0.5个月及以上者;③年龄在75周岁之内者。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心脑肾血管疾病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其他疾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取穴肩髃、清灵、合谷、内关、曲池、尺泽、梁丘、血海、足三里、解溪、太溪、阴陵泉、悬钟等,以1.5寸毫针刺入1.0寸左右,留针30min左右,1次/d,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则以针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紫雪胶囊进行治疗,1.5~3.0g/次,2次/d,口服。

1.6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与3个疗程进行FMA评分及Penn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1.7 疗效标准

①FMA评分量表是临床中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状态的有效量表,本量表包括对患者的上肢与下肢两部分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上肢部分总分为66分,而下肢部分总分为34分,两者之和为100分,其中以96分及以上为Ⅳ级,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Ⅲ级,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Ⅱ级,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0分以下为Ⅰ级,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②Penn评分量表为对患者的痉挛状态进行有效评估的量表,其共包括0~4级共5级评分法,其中0级为无痉挛,1级为刺激可诱发的轻中度痉挛,2级为偶有发作,3级为经常发作,4级为频繁发作[3]。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Ⅳ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疗程和3个疗程观察组Ⅳ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enn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enn评分0级比例均为0.00%,而治疗后1个疗程和3个疗程观察组0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 论

中风即脑卒中,其为临床急危重症之一,中医认为其为内虚邪中,即指由于脉络空虚及风邪入中导致的疾病。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4-5],不仅仅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对患者的后期肢体功能及综合生活质量均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故认为对于中风后患者的多种并发症的干预也极为重要。而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作为中风后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不言而喻,临床中对其治疗方法较多,而中医治疗对其的疗效日益受到临床肯定。针灸即是中医中对痉挛性偏瘫影响较为突出的一类中医治疗方法,其主要为通过调理心气,滋补肝肾及疏通肢体经络来达到改善肢体痉挛及肢体肌力的目标,但是其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6-7]。紫雪胶囊主要为由石膏膏、北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朱砂等十几味中药制作而成,其综合应用具有较佳地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的功效,碎玉阴阳偏胜,气机逆乱也有较佳的功效,而这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针对性的功效[8]。本文中我们就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主要为将针灸联合紫雪胶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与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痉挛状态,从表1及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其具体优势,且这种改善呈现持续状态,而这些均与针药结合后针灸既对经络进行了有效通畅[9-10],且中药对其止痉开窍效果进行了进一步提升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药结合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疾病状态。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enn评分比较[n(%)]

[1]庄艺,孙建华.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毕胜,纪 树荣,顾 越,等.运 动功能 状 态 量 表效 度 研 究[J].中国康 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14-116.

[4]卢晓清,艾炳蔚,高润.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近10年研究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69-70.

[5]熊家轩,陈奕雄,吴思平.针刺拮抗肌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19):151-152.

[6]申翔.中风 后痉挛 性 偏瘫 的针灸治疗 研 究 进 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70-73.

[7]姜 桂 美,贾超.针刺拮 抗 肌与主动肌 治 疗中风 后痉 挛 性 偏 瘫 的 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812-813.

[8]张 瑞杰,孙西庆.中风 后痉挛 性 偏 瘫 的中医治疗 进 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2):1089-1092.

[9]侯震,王瑶.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317-319.

[10]郎建英,庄礼兴,贾超,等.靳三针 疗 法治疗缺 血性中风 后 痉 挛 性偏瘫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11):93-95.

R743.3

:B

:1671-8194(2013)10-0292-02

猜你喜欢

针药痉挛性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