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缺血汤治疗脑缺血性疾病

2013-06-28黄利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白芷性疾病葛根

黄利华

(洪雅余坪镇卫生院,四川 眉山 620361)

自拟缺血汤治疗脑缺血性疾病

黄利华

(洪雅余坪镇卫生院,四川 眉山 620361)

目的 提高缺血性脑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拟中药缺血汤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并与采用西药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照。结果 自拟方取得了很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运用中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省去住院输液治疗的痛苦及高额的住院费用,并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且优于西药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自拟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昏、头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体位变化时头晕跟明显,甚至一过性意识丧失、偏瘫、眼前黑蒙、视觉障碍、乏力、精神差,严重者肢体活动受限。

缺血汤方药组成:川穹30g,白芷30g,葛根30g,丹参30g,甘草6g。脑动脉硬化者加当归、制首乌,血压高者减川芎、白芷的剂量,加怀牛膝、石决明、钩藤、白芍、菊花;血压低者加黄芪、当归、党参;血脂高者加草决明、夏枯草、山楂;颈椎病压迫椎动脉者加红花、羌活、灵仙;头昏重者加菖蒲、远志、天麻;失眠者加枣仁、远志、夜交藤;食差者加砂仁、佛手、山楂;视物不清者加枸杞、菊花;肢体感觉障碍行走不稳者加地龙、杜仲、木瓜。

自2008年至2010年,利用随机分组,运用缺血汤和传统的西药组进行对比(年龄均为成人,以年龄偏大者居多),西药组用尼莫地平或西比灵,另加阿司匹林,治疗时间为1个月(中药组为两天服1剂药)。

治疗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且3个月内不复发为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停药后短期复发为好转,无明显改善为无效。见表1。

表1 缺血汤与传统西药组数据对比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对所有症型都有效果,而西药对照组对伴低血压型、颈椎病型及肢体障碍等型效果差。

病例1:患者男性,70岁,教师。经常头昏、头重、乏力、精神差、有时肢体感觉障碍、恶心,体位稍有变动时以及活动头部时,患者易昏倒。先后至市县医院就诊服用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于2010年5月入我院门诊就诊,自述病状同前所述。查体T 36.5℃,P 80次/分,R 15次/分,BP 100/70mmHg,颈不亢,舌质紫,苔略腻,脉细,为气虚血痰,宜行气活血,方用川穹30g、白芷30g、葛根30g、丹参30g、黄芪50g、党参10g、当归10g、天麻15g、菖蒲15g、远志10g、砂仁8g、山楂20g、甘草6g,服1剂后症状减轻,继续服3剂,症状消失。以后每半月服1剂巩固,至今精神好,没有复发。

病例2:患者女性,50岁,农民。因头昏、颈亢、活动时头昏加重,于2010年10月5日就诊,查体T 36.5℃,P 80次/分,R 16次/分,BP 110/70mmHg。颈稍亢,舌苔白腻,脉细,因瘀血阻络,治宜行气活血,祛风通络,方用葛根30g、川穹30g、白芷30g、羌活30g、防风15g、红花10g、灵仙15g、桂枝10g、白芍20g、当归15g、甘草6g、生姜3片。2剂后症状大减,继续进服两剂诸症消失。

小结:缺血汤以川穹、白芷、葛根、丹参、甘草组成。方中川芎为主药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能改善血液循环,并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葛根解肌扩血管,温通血脉,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白芷活血开窍、祛风止痛,丹参活血化瘀,为临床广泛所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呈行气活血开窍,对于脑缺血引起的主要症状-----头昏、晕、痛、重都有很满意的疗效。

体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的紧张,各种脑血管疾病增多,高血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引发很多脑缺血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患者住院治疗,输液,不仅耽误了大量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缺血汤在临床上疗效好且费用低、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R743.3

:B

:1671-8194(2013)10-0283-02

猜你喜欢

白芷性疾病葛根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
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