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与细菌性痢疾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2013-06-28王跃生李小芹牛亚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降钙素入院

王跃生 张 敬 李小芹 于 静 牛亚琦

(1 郑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3;2 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与细菌性痢疾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王跃生1张 敬1李小芹1于 静1牛亚琦2

(1 郑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3;2 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细菌性痢疾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感染性腹泻患儿(158 例)分为细菌性痢疾(56例)及轮状病毒性肠炎(102 例)。细菌性痢疾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型(14 例)、中毒型(36 例)、中毒休克型(6 例)。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入院时和入院 3 天后的血清 PCT 水平,同时检测血清 CRP 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结果 ①细菌性痢疾患儿的血清PCT 水平明显高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组[(5.32±11.23)ng/mL,(0.26±0.17)ng /mL,P< 0.001]。②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及细菌性痢疾合并休克者血清 PCT 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24.08±10.02)ng/mI,(18.65±9.46)ng/mI,P< 0.001)]。③细菌性痢疾治疗有效者 PCT 明显下降 [(3.02±1.98)ng/mI,(0.60±0.23)ng/mI,P < 0.05],而治疗无效者 PCT 下降无显著意义 [(19.37±17.33)ng/mI,(20.14 ±17.32)ng/mL,P> 0.05]。结论 血清 PCT 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细菌性痢疾病情的轻重,其动态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

降钙素原;细菌性痢疾;疗效;预后

细菌性痢疾(baciIlary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临床以高热、嗜睡、惊厥、脓血便,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国外有研究表明[1,2],血清PCT≥0.5ng/mL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是84.6%,特异性是70.4%,PCT被公认为是判断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了解血清PCT水平的高低能否评价细菌性痢疾的轻重,及其动态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象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住的15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其中男96例,女62例,平均年龄2.5岁(5个月~10岁)。根据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分为细菌性痢疾(56例)和病毒性肠炎(102例)两大类。细菌性痢疾诊断参考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以下3项中的一项:①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及分散的红细胞,或见巨噬细胞。②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③用基因探针或PCR法检测志贺菌核酸。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①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②酶免疫测定(EIA)免疫学方法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院外已应用抗生素治疗者不加入本组测试。

1.2 病情分级

细菌性痢疾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三型:①普通型(典型):毒血症状;肠道症状;腹泻。②中毒型合并败血症:全身症状重,符合以下指标中的2项或2项以上(体温>38℃或<36℃;心率>正常年龄组2个标准差;呼吸>正常年龄组2个标准差;外周血白细胞WBC>12.0 ×109/L或<4.0×109/L或杆状核细胞>0.10;肠道症状轻)。③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脉搏细速或触不到。可伴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1.3 预后分级

感染性腹泻诊断成立,不能排除细菌感染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常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以后再根据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调整用药。临床结果分为痊愈、转为慢性菌痢或者死亡。

1.4 血清PCT检测方法

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检测卡由德国柏林BA.H.M.S.Diagnostica公司生产。分别于入院当天和入院3天后采血,所有标本离心后取血清一30℃冰冻保存待检,检测时取20ul滴入检测卡中,于室温下平置30min后观察结果,根据出现色带的颜色深浅测出PCT值,超过0.5ng/mL即为异常,0.5~2ng/mL为轻度升高,2~5ng/mL为中度升高,>5ng/mL为重度升高。健康人血清PCT<0.1ng/mL。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腹泻患儿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的比较

入院时细菌性痢疾组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明显高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组,见表1。两组间病情以轮状病毒性肠炎组相对较轻(P<0.005)。出院时,10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无任何症状;但在56例细菌性痢疾患儿中仅25例无症状,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

表1 两组患儿血清PCT、CRP、外周血WBC的检测结果比较(χ—±s)

2.2 不同病情程度细菌性痢疾患儿PCT的比较

56例细菌性痢疾均为福氏志贺菌感染,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14例)、中毒型合并败血症(36例)、中毒休克型(6例)。细菌性痢疾患儿入院时中毒型合并败血症及休克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P<0.001),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细菌性痢疾患儿入院时PCT、CRP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比较(χ—±s)

2.3 细菌性痢疾经抗生素治疗后不同临床反应患儿PCT的比较

抗生素治疗3天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者判定为有效者43例,抗生素治疗无效者13例,均行PCT复查,见表3。

表3 不同抗生素治疗效果的细菌性痢疾患儿PCT比较

3 讨 论

儿童腹泻中细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这对临床诊疗特别是需要快速判断的儿科急诊造成了困扰。目前,PCT对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有选择性反应,对无菌性炎性刺激和病毒感染不反应或者轻微反应,由此可由于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3]。正常代谢下,PCT由位于11号染色体(11p15.4)上的Calc-I基因编码,在机体未有受到炎症刺激时由甲状腺C细胞生成并裂解成活性的降钙素,在人体中浓度极低(健康成人<0.05ng/mL),当机体受到严重细菌感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时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反应性升高,并且随感染加重的程度,PCT浓度可明显升高[4]。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已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炎症指标,但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急性排异反应、疾病及应激等可引起CRP的升高,因而对感染缺乏特异性。而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在伴或不伴有全身症状的细菌感染时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而在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及病毒感染时其浓度不升高或仅有轻度升高[5]。国外研究[6]表明单独使用PCT作为感染的标志物,当PCT浓度以2.0ng/mL作为阈值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诱发的败血症敏感性为86%,而特异性为95%。本研究发现,入院时细菌性痢疾组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组,

故PCT可有效鉴别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从而指导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7]PCT水平的高低反应局部轻症感染与全身重症感染。在细菌感染时,尤其在全身严重细菌感染时患者血中的PCT水平可明显升高,甚至高达20~200ng/mL,且与感染范围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8]。本研究观察的28例细菌性痢疾中有8例普通型,16例有中毒型合并败血症,4例为中毒休克型。入院时中毒型合并败血症及休克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故PCT可以作为判断细菌性痢疾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与经典的炎症标志物CRP及细胞因子TNF、IL-1、IL-6等相比,PCT在感染早期即可呈现出高水平,且其到达峰值的时间相对较短、半衰期长[9]。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当感染得到控制时,其浓度会随之下降。有文献报道,PCT浓度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成正相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监测PCT浓度改变可以评估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及其他相关治疗的的适当性,亦即PCT浓度的由高到低的变化反映了感染性疾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性[10]。由于PCT值随着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严重度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可以评价预后和治疗效果。此外,高浓度的PCT、特别是抗生素治疗后无下降者常提示预后不良,相反,经治疗后PCT水平下降者预后较好[11]。新研究结果[12]显示:动态监测血浆PCT水平可以对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进行指导,能显著且安全地减少使用抗生素的级别、剂量及应用时间。本研究提示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前后PCT的变化,有效组平均PCT水平低于无效组。症状好转者的血清PCT水平明显下降,而症状不缓解者前后PCT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血清PCT可以作为评估细菌性痢疾的病情、指导用药、判断预后及评价治疗。

[1]Reform CS.PCT chiefs fight loss of accountability status and right to redundancy [J].Health Serv J,2011,121(6243):4-5.

[2]Chargui A,Zckn S,Jacquillet G,et a1.Cadmium-induced autophagy in rat kidney:an early biomarker ofsubtoxic exposure[J].Toxicol Sci,2011,2(15):363-366.

[3]Oshita H,Sahaai J,Kamitsuna M.Semi-quantitative procalcitonin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clinical use and experience in Japan[J].J Microbiol ImmunoI InfecL,2010,43(3):222-227.

[4]Novotny All,E mmanuel K,Hueser N,et a1.Proealeitonin ratio indicates successful surgical treatmentofabdominal sepsis[J]. Surgery,2009,145(1):20-26.

[5]Alkholi UM,Abd Al-Monem N,Abd El-Azim AA,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in viral and bacterialmeningitis[J].J Glob Infect Dis,2011,3(1):14-18.

[6]Mahua S,Seemanthini D,Sumant M,et al.Procalcitonin as an adjunctive biomarker in sepsis[J].Indian J Anaesth.,2011,55(3):266-270.

[7]Becker KL,Snider R,Nylen Es.Procalcitonin assay in systemic innamrrmtion,infectjon,and sepsis:clinical utilhy and Iimitations[J].Crit Care Med,2008,36(3):941-952.

[8]Mannan MA,Shahidullah M,Noor MK,et al.Util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detection of neonatal sepsis[J].Mymensingh Med J,2010,19(2):259-263.

[9]Mussap M,Degrandi R,Cataldi L,et al.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early assessment of neonatal sepsis: the role of procalcitonin [J].J Chemother,2007,19(Suppl 2):35-38.

[10]Charles PE, Tinel C, Barbar S,et a1.Procalcitonin kinetics within the first days of sepsis:relationship with the oppropriateness of antibiotic therapy and the outcome[J].Crit Care,2009,13(2):R38.

[11]Harbarth S,Holeckova K,Froidevaux C,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procalcitonin,interleukin - 6,and interleukin - 8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with suspected sep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3):396-402.

[12]Schuetz P,Albricb W,Mueller B.Procalcitonin for diagnosis of infection and guide Io antibiotic decisions:past,present and future[J].BMC Med,2011,22(9):107

R516.4

:B

:1671-8194(2013)10-0172-03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降钙素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热患者中的鉴别意义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降钙素原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价值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