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的效果研究

2013-06-28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汪 慧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鄂州 436000)

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的效果研究

汪 慧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鄂州 436000)

目的 探索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的患者在药物、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对照组维持原药物、康复治疗,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采用按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减少程度及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来分别评估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两组进行同步性的比较研究。结果 经有效心理及行为干预,干预组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施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脑卒中康复;心理;行为

长期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且该病因其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健康,而且该病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更是加大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沉重负担[1]。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康复手段促使患者尽早、尽可能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已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之处。为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和行为护理干预,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康复,我院对部分该病患者予以系统的心理和行为护理干预,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简要将本次研究的方法、过程及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塞患者均为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本科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 38例、女 22例,年龄42~86岁之间,入院检查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按上述患者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在行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不性。

1.2 方法

两组原治疗方案不变,观察期为6个月,干预组配合连续性、个体化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具体干预措施:

1.2.1 心理干预

①初步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详细了解患者滋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向患者阐述心理干预方案实施措施、预期疗效等内容;②组织患者参与集体心理辅导,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指导其对脑卒中病因、症状、预防和转归等特征的了解,使其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③针对患者个案予以个别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④加强护患沟通,帮助患者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构建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进行交谈过程中告知患者及家属,只要患者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基础疾患、原发神经病学疾患和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病情无变化前48h内治疗方案不需改变,尤其是神经系统缺陷无加重或有改善;患者可以从口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或鼻饲、静脉高营养途径建立,该类患者可以建立正规康复程序。

1.2.2 行为干预

着重培养患者进行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等方面的锻练:①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开展成功病例的经验交流会,从患者自身角度来增强患者对疗效的信心,以提高其参与康复护理及治疗的积极性;②对患者的进步予以鼓励,以不断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对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梳头、拧毛巾等日常生活所需动作,应加大训练力度;③定期由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予以按摩、理疗,增强其被动运动的能力。

1.3 评定工具和方法

按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的减少程度及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生活质量进行评分[2,3],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及干预后6个月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比较

经检验,干预组患者干预后2周、干预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比较

经检验,干预组患者干预后2周、干预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例(%)]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发展快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多数患者不同程度的遗有后遗症。患病率为(500~740)/10万,而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致残率较高。本文对干预组患者在药物、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和行为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正确处理了脑卒中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关系。从表1、表2结果说明,正确的宣教和指导、规范完善的康复治疗计划和治疗的实施,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情绪稳定,逐渐解除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5]。通过以上措施,两组患者按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减少的程度及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比较,说明综合干预手段不仅能有效促进病情更早更好地全面康复,同时能改善患者的重投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1]朗艳霞,王宝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5):250.

[2]梁月香,严 翎,步红兵,等.社区护理干预 对 提高脑卒中病人 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9-50.

[3]黄如训,苏镇培. 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8-341.

[4]王秀莲,薛素波.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5):139.

[5]范修云,陈雨娜.心理干预 对不 稳定型心绞痛伴 抑 郁 症的疗 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86-2687.

R743.3

:B

:1671-8194(2013)10-0121-02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