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川崎病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2013-06-28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川崎病患者血小板

周 超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川崎病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周 超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含量,分析血小板活化因子对川崎病、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 2009 年 9 月至 2012 年 2 月收治的川崎病患者 68 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 22 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 46 例。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 40 例为对照组。所有被检者均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观察对比患者检测结果。结果 川崎病组 PAF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损伤组 PAF 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与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治此疾病。

血小板活化因子;川崎病;冠状动脉

川崎病,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的常见疾病,患者病变多会累及到中小动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5%的川崎病患儿在未经过临床有效治疗时,会伴有冠状动脉的损伤,出现动脉瘤、动脉狭窄或血栓[1]。研究发现,对川崎病部分患儿尽管无超声心动图的改变,但是仍伴有一定的冠状动脉损伤[2]。因此,寻找更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对川崎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本次实验分析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含量,分析血小板活化因子对川崎病、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22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46例。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为对照组。

冠状动脉损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0.8~11岁,平均为(3.24±0.84)岁。无冠状动脉损伤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在0.6~10岁,平均为(3.37±0.88)岁。健康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0.7~10岁,平均为(3.67±0.85)岁。三组被检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样本差异不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均无心肌疾病,无肺部疾病,无肝肾和血液系统疾病。

1.2 冠状动脉损伤诊断标准[3]

使用超声心动图对患儿进行检查。患儿有血管壁辉度增加;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冠状动脉扩张,3岁以下患儿在2.5mm以上,3~9岁患儿在3mm以上,14岁以上患儿在3.5mm以上。

1.3 方法

三组被检者均在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mL,标本使用枸橼酸钠进行抗凝。在3000r/min的离心机下进行高速离心15min,取上层血清。使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进行检查。

1.4 数据处理

血小板活化因子检测结果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可信区间范围为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川崎病组PA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损伤组PAF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表2。

表1 川崎病组与健康组的PAF检测结果分析

表2 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的PAF检测结果分析

3 讨 论

川崎病首次报道在1967年,有关此疾病的发病机制被众多学者研究探讨,但仍未有统一的意见。目前认为,川崎病可能与未知病原菌微生物入侵,诱发单核巨噬细胞,激活T细胞与B细胞,并引发细胞因子大量生成,导致小血管病变和全身炎症反应[4]。川崎病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全身血管炎。为血管免疫反应会导致内皮功能损伤的持续寻找,且患者体内会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导致血管紧张度升高,炎性反应加重,患者血流转为血栓前状态。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生物活性磷脂,由细胞膜甘油磷酸胆碱生成,并被磷脂酶A2和乙酰基转移酶作用[5]。PAF目前被认为是作用最强的脂质介质,并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内。当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受到刺激时,能够对甘油磷酸胆碱产生作用,进而促进PAF的合成。

PAF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对应受体相结合,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其可以激活磷脂酶C,并催化细胞膜上的磷脂肌醇有效水解,激活蛋白激酶C,促进钙离子的释放。同时,PAF还会促进血小板的变形和聚集,刺激血小板的大量释放。且PAF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患者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升高,出现微循环障碍和炎性反应。

在川崎病患者中,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释放异常,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均有炎性损伤,进而导致血小板活化增加,细胞内磷脂酶A2被激活,作用到细胞膜上会导致PAF的合成和释放。PAF大量释放,同时会激活血小板的聚集,形成了正反馈,患者血栓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而PAF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还会出现聚集,释放氧自由基,导致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上,使血管管腔进一步狭窄。

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川崎病组患者PAF值明显升高,且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患儿检测值更高,与健康组儿童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失衡,患者有血液高凝和血栓形成的倾向。

综上所述,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治此疾病。PAF的广泛生理作用,可能在机体内与各种介质相互作用,导致川崎病的发生和疾病进展。而临床是否可以通过对PAF的拮抗辅助治疗川崎病,仍有待临床研究。

[1]杜俊玲,李亚 蕊.血 小 板 活化因子在 川崎 病中的变化 及临 床意 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4):365-367.

[2]洪泽,孙兴珍.川崎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4):265-267.

[3]韩云坤,孙冰,李丽红,等.川崎病T细胞免 疫 及 细胞因子 变化 的 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533-1536.

[4]牛峰海,王瑜,蔡文仙,等.川崎病恢复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2):144-146.

[5]段泓宇,华益民,王晓琴,等.川崎 病患儿并发冠 状 动脉损害 的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7):640-643.

R725.4

:B

:1671-8194(2013)10-0112-02

猜你喜欢

川崎病患者血小板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