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13-06-28韦家幸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胆总管胆道胆管

韦家幸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都安 530700)

螺旋CT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韦家幸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都安 53070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 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胆道梗阻病变的患者 47 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无胆道扩张及无胆管系统疾病者的多层螺旋 CT 胆道重建图像 50 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多层螺旋 CT 扫描数据。结果 观察组的 CPR 及 MPR 图像对胆管壁及胆道结构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 CPR 图像显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层螺旋 CT 判断梗阻原因的准确性为 89.4%,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性为 100.0%。结论 给予胆道梗阻病变患者螺旋CT扫描,能够将患者的梗阻扩张部位、胆管壁情况及胆道结构有效显示,还能判断梗阻原因,值得推广。

多层螺旋 CT;胆道梗阻病变;应用;价值

在外科中,胆道梗阻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结石、外部压迫、外伤、炎症及肿瘤等,临床诊断中,对胆道梗阻的致病原因及梗阻部位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助于确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扫描空间分辨力、扫描速度及各向同性分辨力等均有显著性提高,广泛应用于胆道系统中。一般来说,临床上给予患者CT平扫,能够将患者胆道中的结石有效检出,同时结合CT增强扫描能够将患者的肿瘤清楚显示出来,并且,胆道重建增强扫描后的容积扫描数据,能够将患者的胆管壁及胆管壁周围的软组织结构有效显示出来,增强扫描周围软组织后,其图像主要显示为相对高密度,而胆管内的胆汁则显示为相对低密度,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重建技术,能够将含有胆汁的胆管有效显示出来,这种技术被称为阴性法CT胆道成像[1]。本文选取临床诊断证实为胆道梗阻病变的患者47例及无胆道梗阻扩张者的多层螺旋CT胆道重建图像50例进行临床比较,分析螺旋CT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胆道梗阻病变的患者47例,及无胆系疾病者50例。其中,47例胆道梗阻病变患者为观察组,男34例,女13例,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65.8±4.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黄疸、呕吐、恶心、皮肤瘙痒等。24例患者为胆总管结石,9例患者为胆总管癌,7例患者为肝门区胆管癌,胰头癌及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患者各2例,3例患者为壶腹癌,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者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65.7±5.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上腹部CT增强扫描,但检查结果中显示患者无胆管扩张及无胆道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从患者的肝顶部开始扫描,一直扫描至患者的L3水平,扫描参数分别为200~250毫安及120千伏,球管转一圈大约为0.8s,而螺距在1.375与1.501之间,另外,层间距及层厚均为5~7mm,扫描前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通常剂量为100mL,在注入造影剂的时候,注入速度要为3.0mL/s。在给予患者螺旋CT检查开始前的10~15min,给予患者水份吸收,通常为口服,剂量为500mL。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采取标准方式进行重建,一般采用1.25mm层厚,之后采取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及曲面重建(Curved p lanar reconstruction,CPR)[2]。

1.2.2 观察方法

选取两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在不清楚ERCP、病史及手术结果的情况下,仔细观察原始轴位图像及胆道平面与曲面重建图像,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胆道扩张状况,并且确定扩张程度,同时,仔细分析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对比两组的重建图像检查效果及对于胆管的显示能力[3]。

1.3 评价方法

图像检查效果评分,满分为5分。①优:评分为5分,图像清晰没有出现伪影,能够将胆道的整体结构及周围结构有效显示出来,并且还能够将胆管壁情况有效显示出来,能够根据图像给出准确的影像学评估。②良:评分为4分,图像中出现伪影,但是能够显示大部分胆道结构、胆道周围结构及胆管壁情况,影像学评估较好。③差:评分为3分,图像中具有较多伪影,只能粗略评估胆管结构、周围结构及胆管壁情况,影像学评估较差。

胆管系统的显示能力评分,满分为6分,其中,①能够将胆总管与肝总管的其中一支显示出来为1分,均能显示为2分。②能够将左右肝管中的一支显示出来为1分,两者均能显示的为2分。③肝内三级胆管中显示超过2支,为1分。④肝内4级胆管中显示超过2支,为1分。相加分数为总分。如果两位医生的评估结果出现偏差,需要重新讨论确定[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图像显示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CPR及MPR图像对胆管壁及胆道结构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图像显示能力比较

观察组的CPR图像显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图像显示能力比较

表1 两组图像显示效果比较

2.3 CT诊断及临床结果分析

47例患者中,全部均经过ERCP或者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胆道梗阻病变患者,其中,24例患者为胆总管结石,9例患者为胆总管癌,7例患者为肝门区胆管癌,胰头癌及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患者各2例,3例患者为壶腹癌。

CT诊断中,共有42例符合临床结果,另外,在CT诊断中,有1例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区及胆总管下端炎性病变的患者,经过ERCP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壶腹癌;另外,CT诊断中,有2例诊断为壶腹部及胆总管下端中的患者,经过ERCP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区及胆总管下端炎症性水肿并乳头膨出;CT诊断中,有2例患者诊断为肝内外胆管扩张,为轻度扩张,经过ERCP检查,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将CT诊断的所有结果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梗阻原因的准确性为89.4%,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性为100.0%。

3 讨 论

3.1 分析影像学方法

胆道检查中,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超声、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及静脉法及口服法CT胆道成像等,这些检查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并且适应范围也有所差异。PTC及ERCP检查均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直接观察患者的胆道树,但是这两种检查方法均为有创性检查。而超声检查,成像会受到患者的肠气干扰,下端胆管结石只能显示50%左右的图像。当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上升时,因为患者的肝脏无法将造影剂有效吸收,导致无法排泄到胆道系统中,因此,无法使用静脉注射法及口服法CT胆道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较高的各向同性及空间分辨力,并且扫描速度较快,在胆道系统的临床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将患者的胆管及胆管周围软组织结构有效显示出来,在增强扫描后呈现为相对高密度,而胆管内含胆汁的增强扫描图像则呈现为相对低密度,通过MPR及CPR检查能够将含胆汁的胆管有效显示出来,在临床上,这种检查方法被称为阴性法CT胆道成像[3-4]。

3.2 螺旋CT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CT扫描中,由于缺乏立体感的轴位图像,无法将胆管内截断改变及狭窄等征象有效直观地显示出来,但是,多层螺旋CT由于能够进行曲面及平面重建,特别是曲面重建,能够将管状结构等弯曲度过大的图像显示出来,并且还能够进行旋转,使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等在同一平面内展现出来,能够将胆道整体结构全面显示出来,有效判断梗阻部位及梗阻发生原因[5]。

3.3 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为确诊的胆道梗阻病变患者,而对照组则选取无胆道梗阻扩张者,这样的分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梗阻扩张胆道系统在多层螺旋CT艰难技术中的显示效果及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图像显示效果及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CT扫描能够将患者的梗阻扩张胆道的具体结构、胆道梗阻部位及胆管壁情况有效显示,并且还能够判定胆道梗阻病变性质。

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对胆道梗阻病变的梗阻发生原因判断,具有89.4%的准确性,而对于梗阻部位的判断,具有100.0%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1]王 颖,徐荣天,李亚明,等.64 排 螺 旋CT 增强扫 描胰 胆管曲面 成像与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19(8):571-573.

[2]王淑清,冬冬,王景宇,等.16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22(5):379-381

[3]王灵杰,张瑞平,姜增誉,等.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11(3):169-171.

[4]王 清.64排 螺 旋CT阴 性 法 胰 胆 管 成 像与 磁 共 振 胰 胆 管 造 影 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18(1):214-216.

[5]单 峻,马 德 容,邹 夏 斐,等.胆 道 系 统 疾 病的影像学 诊断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9(4):150-152.

The Application of Spiral CT on Diagnosis of Biliary Obstruction Disease

WEI Jia-x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D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Du’an 530700,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spiral CT on diagnosis of biliary obstruction disease.Methods47 patients with obstruction of biliary tract lesion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50 patients with no biliary tract dilatation and no biliary system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f spiral CT of both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display effect of CPR and MPR image of bile duct wall and biliary structu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PR image display capabl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ccuracy of multi slice spiral CT judging the cause of obstruction was 89.4%, while the accuracy of judging the site of obstruction was 100%.Conclusionspiral CT scan on the obstruction of biliary tract lesions, can effectively display the site of bile duct wall, biliary structures, and can judge the cause of obstruction,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Multilayer spiral CT; Biliary obstruction; Application; Value

R657.4

:B

:1671-8194(2013)10-0038-03

猜你喜欢

胆总管胆道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