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奥斯汀与《爱玛》的独特女性成长书写

2013-04-02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爱玛奥斯汀缺点

孙 峰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一、引 言

《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构思精微巧妙,趣味横生,弥漫着浓郁的喜剧气氛。作者笔下的爱玛漂亮、聪明、富有但性格颇“娇纵”。奥斯汀自认为这位主人公除了她自己没人会喜欢。 但事实上《爱玛》是奥斯汀最受欢迎同时评价也是最高的小说之一。

二、女性成长的一般模式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也被称作启蒙小说(Initiation Story),这个概念最初源自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为重要,同时也十分常见的一种小说类型。“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歌德的杰作《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1]319除此之外,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被视为此类小说最初的代表。之后英国出现的《简·爱》、《大卫·科波菲尔》,美国的《小妇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是成长小说的典型代表。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通常是,但并非总是,一个少年或青年— —首次了解到关于世界、现实、社会、民族或个人他或她这一重大的,甚至对其人生有决定意义的真相。”[2]163

在“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一文中,莫迪凯·马科斯(Mordecai Marcus)阐述了Bildungsroman的多元意义,他在文中提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3]32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成长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成长小说一般都从成长主人公、成长模式、成长伙伴或引路人以及成长模式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要素来体现。成长小说所描述的成长人物通常都会遵循一套较为固定的成长模式。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小说主人公一般均为烂漫无知、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或是由于外界的诱惑,或是因为家庭的禁锢,主人公会离家出走,在外面经历了一番坎坷磨难,同时在成长引路人或成长伙伴的指导影响下,身心各个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成长方面的契机最终让主人公获得了顿悟式的成熟。这种成长过程可以归纳为一个较为固定但不是必然的模式:“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4]84之所以说这个成长模式不是必然的,是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模式中的七个阶段,并不是每部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一一经历的。有学者认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女主人公对两性世界的关注亦是十分重要,有些女性成长小说还包含有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的经历或感悟就是一个明证。但从整体上来看,不论是男性成长小说还是女性成长小说,成长主人公必然都会经历“无知——转变——成熟”这样一个基本的阶段。

虽然大部分传统的成长小说都是关于男性成长的,英国文学史上仍旧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成长小说存在和不断涌现,在这些成长小说中,女主人公们也经历了“无知——转变——成熟”这样一个典型的两性成长模式。由于女性成长小说的作者通常是女作家,小说常常又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方式就具有了与男性成长小说截然不同的一些特征。

三、奥氏女性成长模式

奥斯汀是第一个真正从女性心灵深处探索女性成长奥秘的女作家。[5]36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女性成长的重要小说家。[6]27她的代表作之一《爱玛》是以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家境良好、聪明伶俐的年轻女性爱玛为主人公,以乡村田园舒适宁静的生活环境为故事背景,通过日常生活中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在爱情与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来展现女主人公成长的曲折过程。然而,爱玛的爱情故事是否是曲折伤感抑或是圆满顺利,似乎并不是奥斯汀最为关注的,小说更进一步想呈现的,是对女性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聚焦,是对主人公心理的成熟与成长的着意书写。

通过小说人物爱情与婚姻生活的悲欢离合,奥斯汀探索了女性成长的全新方式,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奥氏模式:“女性青少年的成长困惑和她们的爱情婚姻有密切关系。爱情观、婚姻观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女性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4]33这种独特的奥氏模式直观地体现了她对女性成长小说的贡献。首先,她反对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忽略和歧视。奥斯汀认为,“妇女天生和男子有同等的智力和理性。在她笔下,相爱的人们之间通常呈现出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妇女和男子一样能扮演导师的角色。这一关系事实上体现了奥斯汀对女性智力的信心。”[7]336奥斯汀笔下的爱玛,不仅有着不逊男性的能力,才智教养亦是不遑多让。另一个方面,奥斯汀确立了教育在女性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她认为妇女应该像男性那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她们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较之男性尤为重要。在她看来,女性承担着孕育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向儿童传递心智成熟能力的重要一个环节。同时我们也能够意识到,奥斯汀对于爱情婚姻观念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这与当时流行的传统观念大不一样。她认为,要认清财产和地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既不能完全为了金钱地位而结婚,也不能完全不考虑这个因素。完美而和谐的婚姻的基础应该是彼此感情的融洽和相互的尊重。在《爱玛》中,奥斯汀的女性成长模式得以充分的展现,爱玛正是在恋爱与婚姻中不断经历挫折打击后才在成长引路人的指引下实现自我救赎,最终实现顿悟而成熟成长起来的。

奥氏的女性成长模式与传统的静态成长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使得小说主人公爱玛有血有肉,并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中。可以看到,小说中的爱玛是不完美的,她既“漂亮、聪明、富裕、家庭舒适、性情快乐,似乎同时有了生活上的几种最大幸福”[8]1,又有着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爱玛处境的真正祸根,的确就在于她为所欲为的权利和自视过高的性情,这是预示她的许多快乐会受到损害的两个不利因素。”[8]2奥斯汀不仅运用诙谐嘲讽笔调让爱玛自己暴露自身的缺点,还运用喜剧手法让爱玛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受到惩罚,从而促使爱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四、成长——自我救赎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会愿意去接受他人的建议并努力改正,从而实现自我救赎。这种意识所反映出来的变化就是顿悟。“顿悟(epiphany)原来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上帝在人间的显灵。乔伊斯(James Joyce)借此来表示世俗世界的启示,把它定义为“精神的突然显露”,其间,事物的本质或姿态向观察者散发出光芒,亦即,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精神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主人公在探索的过程中,突然获得对人、社会等的一种真理性认识。”[9]268顿悟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是对某种道理的理解或者领悟。成长小说中顿悟具有强大的戏剧性张力,能极大地丰富故事情节。在成长小说中,顿悟可分为自发式和震撼式两种,前者是主人公由日常生活的小事而自发产生的感悟,后者则是生活里震撼性的事件引发主人公心理和精神上面的感悟。

“爱玛·伍德豪斯既漂亮、聪明,又有钱,加上有个舒适的家,性情也很开朗,仿佛人生的几大福分让她占全了。”[10]3从小说《爱玛》一开始,奥斯汀便将爱玛的出场设置得非常完美,她聪明活泼、美丽大方并极具爱心。但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爱玛的缺点也在渐渐显露,那些优点只是一层看似完美的外衣。实际生活中的爱玛势利高傲、盛气凌人并且我行我素,而且骨子里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她自白道,“我一不需要财产,二不愁没事干,三不怕别人看不起。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给丈夫做家庭主妇,很少有像我在哈特菲尔德这样当家做主的,我永远不会受到这样的疼爱,受到这样的器重,别的男人很难像我的父亲那样,处处宠着我,事事顺着我。”[10]3

例如,爱玛总是想当然地撮合哈丽特和别人的婚事,这让她显得很幼稚,太自以为是,太富于幻想。在第一次经历失败打击之后,爱玛不仅对哈丽特感到一种歉疚,而且陷入了自责之中。她第一次开始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并感觉到很惭愧。自此以后,爱玛做事情的态度变得渐渐严肃起来,再也不象以前那么稚气了。当哈丽特透露她所爱的人是南特利而不弗兰克时,爱玛更是当头挨了一棒。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深爱着南特利的。哈丽特此时已经从爱玛的被保护人变成了她的情敌,严重威胁着爱玛的幸福。面对自己一错再错带来的苦果,爱玛迷惑万分。

对于读者来说,这么一个骄傲自大且某种程度上独断专行的女主人公,应该是很难喜欢得起来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直率、敢作敢为、丝毫不掩饰自己想法的个性,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青睐,这一形象比传统女性成长小说中静态化、模式化的人物要来的更加生动而丰满,更符合现实生活里成长中的女性形象。由此可以发现,爱玛与生俱来的一些优秀品质是她最终能够在意识到自身缺点后,通过实践行动改正自我,实现顿悟和完成自我拯救的根本所在。她生性善良,对弱势群体极富同情心,并愿意真诚地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去帮助她们。当然,她的这些美德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是完美无缺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内心的成熟,她的美德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她的认识和心智也在不断地成熟,自我教育日臻完善。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南特利无疑是爱玛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生导师,他为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礼,能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时时影响和指导爱玛,并常常会在爱玛骄傲任性而犯错误时,能毫不客气地责备并指出她的缺点与不足,并向她提出改正的建议和忠告。作为爱玛家族多年的亲密友人,“南特利先生实际上,是那些能够看得出爱玛·伍德豪斯缺点的几个人中间的一个.也是唯一常常当面指责她的缺点的人。”[8]44他对爱玛的性格评价得很中肯:“对于任何需要劳苦和耐心的事情,她永远作不下去,她的理智永远胜不过她的幻想。”[8]44在去博克斯山郊游时,爱玛讥笑贝慈太太言语无趣,深深地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从而受到了南特利先生的批评:“我看到你做错事,不能不劝告。你怎能对贝慈太太那样无情呢?你怎能在智慧方面对象她那样性格、年纪和地位的女人那样无礼呢?爱玛,我原以为不可能。”[8]491如此严厉的批评对爱玛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她在一生中,对任何事情都不曾如此激动,难堪过,痛苦过。她大受打击。……她对待贝慈太太何以竟至这样粗鲁与残酷呢!”[8]493这样的责备使得爱玛羞愧落泪,同时也表明她在个性上的重大变化,内心出现了震撼式的顿悟。随后,爱玛怀着歉疚赎罪的态度向贝慈太太道歉,并获得了对方的宽恕和谅解。爱玛的忏悔消除了与贝慈太太的嫌隙,更重要的是,这是促使爱玛认识到自己骄傲冷漠缺点的重大契机,是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转折点。

最终,在历经一番青涩无果的挫折以及教训后,爱玛幡然醒悟,认识到了自己的种种缺点和所犯的错误,她本身优秀的品质决定了她能够虚心接受南特利先生的批评与指导,努力克服自身弱点,从而脱胎换骨,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蜕变成了一个真正聪慧善良和理智冷静的全新爱玛。此时,爱玛的心智情感更加趋于成熟,生活经历更加丰富,从而实现了在认知、个性和心灵多方面的成长成熟。改掉缺点之后的爱玛变得更加美丽可爱,如同南特利所言,如果不看爱玛的缺点,她是毫无瑕疵的。

爱玛独特的自我救赎和成长,体现了简·奥斯汀在书写主人公成长时的匠心独具之处。爱玛的成长与简·奥斯汀一贯的创作主题相契合,即以爱情婚姻作为主人公的成长契机。奥氏的这种独特成长模式与其所处时代和她个人生活经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奥斯汀所处的18世纪后半叶,是英国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时期,资产阶级顺应潮流,成为统治阶级。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特别是在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的乡村,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女性应该以男性为主导,并作为他们的依附。而嫁给物质基础雄厚的男性,则是女性获得幸福并使得自己生活无忧无虑的保障,这样的传统观念也时刻影响着奥斯汀和她作品里面的爱玛,从而让主人公同她身边的人生出了诸多的情感纠葛。另一方面,奥斯汀自身生活和成长的英国乡村宁静而悠闲,她出身书香门第,同时家境优越,生活无忧无虑。这样的生活舒适却又显得相对狭小封闭,从而形成了奥斯汀独特而实际的爱情婚姻观念,即建立在较为充足的经济能力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才是生活最终幸福的保证,这样的价值观可以说在爱玛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爱玛被塑造成了一个出身良好、聪慧任性的女性。她的成长,如同奥斯汀自我成长那样,以发生在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层面的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并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完成了奥氏独特模式下的独特女性成长书写。

五、结 语

巴克利(Buckley)曾经指出:“只有在痛苦的自我反省后,主人公才能调整自己来真实地适应他所生活的世界。”[12]17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有聪慧善良等优点,又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她特有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不会像传统成长小说模式那样通过选择出走来经历考验并获得成熟。相反,作者选择爱情与婚姻来磨砺爱玛,让她在情感的冲突与迷茫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救赎。在经历了爱情情感方面的挫折后,爱玛才完成了成熟的最后一步,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奥斯汀通过展现爱玛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爱情经历来印证她的成长。

[1]孙胜忠.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Carl E Bain.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1981.

[3]Marcus,Mordecai.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M]//William coyle.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9.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6]芮渝萍.英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7]大卫·莫那瀚.简·奥斯汀和妇女地位问题[M]//朱虹.奥斯汀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8]简·奥斯汀.爱玛[M].刘重德,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82.

[9]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M]//李维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简·奥斯汀.爱玛[M].孙致礼,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11]拉姆基·莱尔.爱玛学术研究资料集[G].新德里:拉玛兄弟教育出版社,1981.

[12]Buckley,Jerome H.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猜你喜欢

爱玛奥斯汀缺点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跟踪导练(五)2
保险起见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缺点背后的阳光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