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曾祥芹先生的文章学教育观念与贡献

2013-04-02曹辛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章语文研究

王 婵 ,曹辛华

(南京师范大学 a.档案馆;b.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当代著名的实用文章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阅读学研究专家、中国语文教育学研究专家曾祥芹先生在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诸多领域创获丰硕。然而,总的来说,曾先生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以“文章学”为中心的。本文所说的“文章学”,是指真正以实用文章为中心或以被文学研究忽略的文章作品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问,是研究文章及其写读、教育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同语文学的结构模式一样,文章学的内容也包括三个层级:文章本体知识、文章写读能力和文章应用工程(“文章教育”只是“文章应用”的一部分)。所以,它包括“一体”(文章自身)的研究(如文章本体中,文章的本质特性、文章的信息内容、文章的体裁样式、文章的结构法则、文章的整体风貌方面的研究)、“两翼”(文章阅读、文章写作)的研究与文章应用研究等“三大版块”。曾先生于文章本体研究、文章写作研究、文章阅读研究、文章教育研究、文章学学科建设、文章学史研究、文章学方法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虽然关于曾先生的文章学思想已有杨文忠先生专门的系统研究①杨文忠发表有《曾祥芹及其独立文章学的研究》、《谈“三足鼎立”说的划时代意义——文章学家曾祥芹研究之一》、《“一体两翼”说:建构文章学体系的科学理论——文章学家曾祥芹研究之二》等文率先对曾先生文章学进行专门研究,且这些系列论文多具前瞻性,然而那是20世纪末叶的评价,加之曾氏文章学在21世纪初叶又有新的发展。因而,我们以为还有继续论说的必要,应当对曾祥芹的文章学观做出更多新的阐述和评价。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专门探讨曾氏于文章学教育(文章教育观念与文章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及其贡献,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一、于文章教育研究的贡献

曾祥芹先生作为当代语文教育的研究专家,其语文教育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闪光的是将文章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育。不仅在语文教育方面,曾先生还提倡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中展开“文章教育”,由此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章学观念。以往人们在研究、评论曾先生的教育思想时,仅限于“语文学”,鲜有从“文章学”入手者。因而,笔者于此以“文章学”视角来审视曾先生于文章教育的贡献。

其一,曾先生认为文章学教育亦属文章教育之一支,为完善文章学课程体系,他提出了“文章学课程的三级体系”的设想,大大推进了文章学教育的发展。曾先生指出,在文章学学科建设中,最关键、最艰巨的工程莫过于文章学课程的建设。从“文章学研究”发展到“文章学教学”,实在是一种飞跃,它是这门新兴学科由“潜学”走向“显学”的必由之路。开设文章学课程,势必要编定文章学教材和培养文章学教师,它是深化文章学研究、发展文章学队伍、扩大文章学影响的战略举措。因此,曾先生在论述开设文章学课的重大意义、总结开发文章学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从文章学研究和教学的未来着眼,列出了与语言学课和文艺学课相抗衡的文章学课程的三大层级:就课程内容说,它要反映文章学的科学体系,包括文章学原理课、文章读写技术课、文章读写训练课;就课程类型说,它要体现文章学课的合理结构,包括文章学必修课、文章学选修课、文章学活动课。文章学选修课方面,曾先生又开出了各种课程群。如文章原理课程群:对文章写作规律的研究和教学,可开设文章聚材学、文章运思学、文章修饰学、文章创造学、基础写作学、新闻写作学、公文写作学、学术著作学、比较写作学、快速写作学等;文章技术课程群:对文章阅读规律的研究和教学,可开设文章朗读学、文章分析学、文章鉴赏学、文章评论学、阅读技法学、文体阅读学、文章编辑学、文章病理学、文章评改学、比较阅读学、快速阅读学等;文章教育课程群:对文章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教学,可开设文章知识教学法、文章阅读训练法、文章写作训练法、文章听说训练法、文章思维训练法、文章思想教育法、文章审美教育法、文章教材学、文章自学法、文章考试学等;文章历史课程群:对文章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教学,可开设古代文章史和文章学史、近代文章史和文章学史、现代文章史和文章学史、当代文章史和文章学史以及外国文章史和文章学史,还可开出历代文章家研究、历代文章流派研究、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科学家、教育家的文章观研究等。曾先生关于这些课程“群”的设想,在为文章学教育拓展思路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文章学教育的巨大空间。

其二,将文章学纳入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一语双文”、“文章学是语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的主要分支”、“文章学是语文教学的主干理论”的新观点,是曾先生文章教育研究最为引人注目之处。一方面,曾先生提出“一语双文”论,明确了文章学在语文学中的地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先生就于《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一文提出了“建立文章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根本条件之一”①本文中所引曾祥芹文献均见《曾祥芹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下文不再专门标注。。后来又在《“一语双文”论——关于语文学科内容体系的新构想》中提出“一语双文”说,把语文学科内容分为语言、文章、文学三大部分。将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并列作为“语文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提出了语文课程的“语言课、文章课、文学课”三足鼎立新见。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双文’教育,文章第一,文学第二”的倡议。由此他还专门提出“提高文章素养”的语文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在其所主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导论》中,曾先生又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文章学是语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的主要分支”的理念。他认为,文章学不但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支。从语文知识系统看,文章知识是其中的主体部分;从语文能力系统看,文章读写能力是其中的主导方面;从语文教育系统看,文章读写教学又是其中的主要任务。他强调“文章学是语文教学的主干理论”,为语文教育理论提供了新“血液”。“双文论”的意义,正如曾先生于《“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文中所指出的:“一语双文”论是对四种“一语一文”论的辩证否定;“一语双文”论是对“六老”语文观的继承和发展;“一语双文”论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批评;“一语双文”论是对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适应和拨正;“一语双文”论是树立“语文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其三,将文章本体理论、文章阅读理论、文章写作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实践,用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是曾先生对文章教育研究的另一创新。他一方面把文章学的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法;另一方面又用语文教学法的成果去丰富文章学。如于《普通文章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普通文章教学法是初中语文教学法的重点部分”、“普通文章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法的科学基础之一”等观点。通过考察与阐发,他明辨“初中语文课的课文教学法主要靠普通文章分析学作指导”、“初中语文课的作文教学法尤其要靠普通文章写作学指导”这一被人忽略的事实后的原理,将文章学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而于《文章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将文章学知识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曾先生明言,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学的主干理论,在文章学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不仅必要而且能够架起畅通无阻的桥梁。于《三谈文章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曾先生再一次申明“文章知识是语文知识的主体部分”、“文章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主导方面”、“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干理论”等观念。正是曾先生采取让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实践双向互动研究的方式,才取得了文章学自立与语文学创新的“双赢”效果。

其四,曾先生从文章学角度对当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有利于语文教改。曾先生把文章学当作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干理论”[1]。一方面,他指出了“弱化文章教育”是语文“新课标”的偏失。谈到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时,人们只提到哲学、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近年来又引进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但已经出版的十几种语文教学法的著作,都没有把“文章学”列为语文教学法的指导理论,这是语文教学理论上的一个大漏洞。另一方面,曾先生主张以文章学理念来改进教学。他指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根本出路,首先是求得对教学内容——语文的科学认识,即建立现代语文学。与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不同,现代语文学指“言语学”,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部分。语文基础科学有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艺学八个门类,其中,文章学是牵涉全部语文知识的骨干理论。语文技术科学有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观察学、记忆学、思维学、创造学八个门类,其中阅读学、写作学、思维学又是带动整个语文能力的主导技术。语文工程科学有语言教学法、文字教学法、文章教学法、文学教学法、思想教育法、审美教育法等,其中,文章教学法应是语文教学法的重点工程。正因为文章学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支,所以要把文章学看成指导语文教改的主干理论。由此,对于语文新课标,曾先生以为,应把文章学作为“语文新课标的理论支柱之一”,建议语文课程加强“文章素养”。要之,正如曾先生所言,研究语文教学改革而不搞文章学理论建设,无异于“治标不治本”;反过来,如能用文章学武装师生,就像叶圣陶所倡导、所实践的那样,那么,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可大大加快。

其五,曾先生对《文章教育论》的规划,使文章教育由实践状态成为一门专业课程,开拓了教育学的领域。曾先生明申,文章教育论是对“文章”读写智能训练和思想审美教育的应用工程研究,主张尽早有有识之士撰写出开创式的著作。把“文章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本书应包括“文章课程”、“文章教材”、“文章教学法”三项内容;把“文章教育”作为精神熏陶的主阵地来看,本书应包括“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三项内容;把“文章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来看,本书应包括“文章阅读训练”、“文章写作训练”和“文章思维训练”三项内容;把“文章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支柱来看,本书应包括“学校文章教育”、“家庭文章教育”和“社会文章教育”三项内容。在此基础上,曾先生与人共同主编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全方位地阐述了文章学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在于说明文章学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探究了“文章教育”较之于“文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自身优势,使语文界同行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章教育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不可替代的”。这就对语文新课标“弱化文章教育”的缺憾有所补救,对语文新课标创制组的专家队伍有所触动,能够促使他们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创造一个“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于文章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曾祥芹先生作为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的当代领袖,既从理论上为文章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可行性设想与策略,还从行动上为文章学学科的自立呐喊、“请命”与开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树起“中国文章学会”的独立旗帜,张寿康先生曾动议吁请名家学者支持,搞了个“文章学会发起人签名活动”,并建立起了“文章学研究会”。文章学界同仁为了文章学的学科建设的拼搏可谓顽强。其中,曾先生所费心力尤多,分六步走出了“长征”路,真正促进了文章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一步,他先著文要求给“文章学”以正式的名分。如30年前,他与张会恩先生率先在《殷都学刊》联名发表了《论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在《语文导报》发表了《该是给“文章学”建立户头的时候了!》,开始了为文章学“跑户口”的征程。

第二步,“借力”呼吁开展文章学研究。曾先生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于《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中,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提出研究文章学的问题,呼吁展开文章学研究,以引起语文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关注;并且在《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导论》中又提出“文章学是语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的主要分支”的命题。曾先生还专门通过比较,论证了文章学是与语言学、文艺学并峙的独立学科,文章学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文章学是发展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动力”学科,文章学是可与语言学、文艺学争雄的主干学科。鉴于文章学的独立性、桥梁性、动力性、学术性,曾先生确认了它在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地位。可见,曾先生借助语文学与教育学之力为文章学争得了一席之地。

第三步,他从“完善文章学科体系和充实语文课程内容的需要”等方面为文章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针对高校文章学课程设立上的不足,曾先生提出四点措施:一是写作学课不能代替文章学课,应从系统的课程开发着眼,在确立写作学课的基础上,仍有必要把潜在的文章学课正式确定为显露课。二是阅读学课应和写作学课同步开设。按照现代文章学的观点,写作和阅读是文章的“两翼”,前者属于文章的生产,后者属于文章的消费和再生产;写作学和阅读学共属于文章学的分支学科,同处于文章技术科学层级,是一奶同胞的姊妹学科。从完善“一体两翼”的文章学科体系讲,正因为阅读学发展较晚,才更应该加以扶植,更应该创造条件开设这门新兴课程,以期使它与写作学课同步前进,真正实现文章的“两条腿走路”。三是大学语文课宜分设演讲学课和文章学课。课程性质受到学校类型和制度的制约,专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大学文科和大学理工科,语文课程的科目和课时应有区别。科目宜分设演讲学课和文章学课,以训练“口才”和“文才”。尤其是阅读学课和写作学课宜结合专业的特殊需要来设置,如文史阅读和科技阅读,新闻写作、文秘写作和科技写作等。四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改为“汉语言文章专业”。如此开设文章学课就可以名正言顺,取得合法地位;同时,文学课程也不至于排斥在外,仍可以保留其课时最多的位置。这样更名,并非简单的概念之争,而是关乎充实语文课程内容、建立语文课程新结构的大问题。曾先生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年12月8日)对课程门类的调整,曾提出要“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的观点,指明文章学兼有“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三重性质,要求把开设文章学课列为语文课程开发的重点,“理由充足、天公地道”。曾先生关于文章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是在继承叶圣陶、夏丏尊等前辈大师论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提出的“一体两翼”(“一体”——文章本体论,“两翼”——文章阅读论、文章写作论)见解,为文章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四步,对文章学的性质、科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周密论定。一方面,曾先生提出了“文章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这一新论断。[2]他认为,文章学是一门“学”而兼“术”的、“知”“行”合一的、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有关文章生成和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可归入文章的“科学”领域;有关文章生产和再生产的写作规律和阅读规律,可归入文章的“技术”领域。据此,文章学列为社会科学技术之一种,是条件完备的,是语言学、文艺学、新闻学、秘书学等相邻学科难以代替的。他还指出,文章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管着一切科学认识成果的质量和效益,它对整个科学技术的文字成果都起着质量把关和效益检验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它已成为精神生产的智力能源,或可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动力”。另一方面,曾先生还专门论证了“文章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实践要求”[3]。

第五步,为使中国文章学研究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曾先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出了与时俱进的阐发和切实可行的部署。一是要把文章发展看作语文发展的“第一要务”。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章发展战略。文章学的“以人为本”,要求努力实现文章作者和读者的全面发展,实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文教育”(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应坚持文章第一、文学第二的原则;要把满足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根本利益和实现文章作者和读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文章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要理清文章学“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文章本体原理、文章读写技术、文章校、社应用的三级完备体系;坚持文章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大方向;普及文章科学知识,掌握文章科学方法,树立文章科学思想,弘扬文章科学精神,要在全社会造成“学文章科学、爱文章科学、用文章科学、讲文章科学”的社会风气,使“文章科学”的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注重文章理论创新、文章体制创新、文章科技创新和文章文化创新。按照“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的理念,文章学必须走创新的路子,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四是要坚持文章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学内部关系分支学科、文章教育内部比例应协调发展;文章学外部关系也应协调发展,要建立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的和谐发展,要促进文章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文章本体与文章客体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文章经济”(通过文章而运行的经济)、“文章法制”(文章运动的法规纪律)、“文章文化”(书面文化的主流形态)表明文章自身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部分。文章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对文章的生存和发展起着种种制约和推动作用,构成了文章的社会生态环境。我们在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要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使它真正成为生活交际的工具、经济生产的手段、政治斗争的武器、文化传承的媒介;另一方面,社会要为文章学的繁荣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改善精神生活的质量,营造民主的政治气候,烘托浓郁的文化氛围。五是要走文章学“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要讲究文章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效率,要关注文章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要开设文章学课程,编著文章学教材,开辟文章学舆论阵地,加强和提升文章学研究生教育,这是文章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追求文章读写权益的社会公平,是文章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曾先生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演绎和民间学术拓荒的归纳而结撰出来的这一“文章科学发展观”,为文章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如灯塔,似火炬。

第六步,在实践方面,曾先生不仅在大学真正建设起文章学学科,还为开创中国文章学研究的新局面,在文章学学会内部提出并下达了“文章学研究的特殊使命”——撰著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文章学研究丛书。一方面,早在1992年,曾先生就断言:“从‘文章学研究’发展到‘文章学教学’,实在是一种飞跃,它是这门新兴学科由‘潜学’走向‘显学’的必由之路。开设文章学课程,势必要编定文章学教材和培养文章学教师,它是深化文章学研究、发展文章学队伍、扩大文章学影响的战略举措。”现在来看,文章学学科确实有了文章学课程、文章学教材、文章学教师,这与曾先生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继张寿康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套狭义的“文章学丛书”(包括《文章学概论》、《文章选读》、《现代文章学资料汇编》三本)与张寿康先生1991年8月临终前策划的中国第二套狭义的“文章学丛书”(包括《文章学教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文章学与文秘工作》、《中国文章学大辞典》四本)之后,曾先生又组织学会策划重新编著中国第三套狭义的“文章学丛书”:其主体建筑包括《文章本体论》、《文章写作论》、《文章阅读论》、《文章教育论》、《中国文章史》、《文章学辞典》六种;其配套建筑包括《文章哲学》、《文章美学》、《文章社会学》、《文章章法论》、《文章技法论》、《文章文体论》、《文章语体论》、《文章修辞论》、《文章创造论》、《文章解读论》、《文章鉴赏论》、《文章病理论》、《文章传播论》、《文章课程论》、《文章教学论》以及《各类文章读写论》《文章学家评传》《断代文章史》等六十种。曾先生指出,一个国家级的民间学术团体必须强化集体编著的团队意识,艰难的科研条件,更加需要我们团结协作,特别需要我们准备“两手”:千方打入“体制内研究”,百计坚持“体制外研究”。围绕6种文章学主体建筑群,曾先生还要求拓展创作出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专题性文章理论著作,主张以主体建筑工程作为眼前目标,配套建筑工程作为长远目标,主体建筑工程的成果可作文章学必修课教材,配套建筑工程的成果可作文章学选修课教材。[4]曾先生这种具有“自信、自力、自强”的战略部署,为文章学学科的完全自立,指示了方向,扫清了障碍,开创了道路。

综上所论,曾祥芹先生为文章学教育与学科建设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不菲的贡献。当代前辈学者裴显生先生指出:“曾祥芹的大量论著体现了自己在学科建设上的理论建构功力。他在辛勤笔耕中把自己的主张转化为一部部著作,推进了文章学的独立和发展。”“他把‘一语双文’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中,重新界说了语文的内涵,提出建立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语文课程结构,而且‘双文’教育中应该是‘文章第一,文学第二’。他把‘一体两翼’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中,强调注重文章本体、抓好阅读和写作‘两翼’,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一句话,就是用文章学来指导语文教学,反对‘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重视实用文教学。”[5]这些评价相当平实公允。归结起来,曾先生于文章教育方面,由文章学入手更新了语文教学理念,同时又提倡在教学实践中以文章学为指导,扭转了脱离文章学的误区。而在文章学学科建设上,曾先生不仅为文章学体系与独立提出了理论体系,还为文章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当然,曾先生还有许多文章学贡献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且容以后再论。

[1]曾祥芹.三谈文章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M]//曾祥芹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曾祥芹.文章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J].社会科学家,1999(3).

[3]曾祥芹.文章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实践要求[R].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24次学术年会,2008.

[4]曾祥芹.文章学研究的特殊使命[M]//文章学研究:第2辑.石家庄:河北少儿出版社,2004.

[5]裴显生.曾祥芹文选·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文章语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