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与思考①

2013-04-02王志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投资额走出去苏州

王志明

(苏州市商务局,江苏 苏州 215004)

苏州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与思考①

王志明

(苏州市商务局,江苏 苏州 21500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走出去”在苏州对外开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愈发明显。苏州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以境外投资为重点的“走出去”各项工作,开创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走出去”发展新局面。

苏州;“走出去”;境外投资;国际合作;跨国经营;优化资源;政府措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不失时机推进以境外投资为重点的走出去各项工作,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著。面对国内外经济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力争显著缩小“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差距,开创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走出去”发展新局面。

一、苏州企业“走出去”发展概况

受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及苏州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的影响,苏州企业“走出去”大致经历了1980年代的试水阶段、1990年代的转型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阶段,相较“引进来”,“走出去”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后继勃发的发展特征。

1.总量规模加速攀升。从1983年第1家境外投资企业设立到2013年3月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776家、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38.12亿美元,苏州企业境外投资经历了“低开高走”的加速发展历程。在入世之前,我市以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境外投资规模、数量有限,截至2001年12月底,全市境外投资企业仅56家,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2135万美元;截止2002年底,全市在境外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仅10家。入世以后,苏州境外投资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境外投资额首次跃居江苏第一,当年中方投资额为此前累计投资额的2.7倍,此后连续八年保持全省首位,走出了有别于国内很多发达城市间断式发展特点的持续增长路径。2012年,全市中方境外投资协议额、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营业额分别是2000年的382倍、8.5倍和6.9倍。(数据来源:苏州市商务局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处,下同)

2.区域布局稳步优化。从1980年代境外投资地域从亚非零散分布,转变为目前遍布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截至2013年3月,我市赴亚洲投资项目41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8.88亿美元,占比达49.53%;非洲投资项目5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72亿美元,占比9.77%;欧洲投资项目9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75亿美元,占比15.09%;拉丁美洲投资项目5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76亿美元,占比9.88%;北美洲投资项目12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23亿美元,占比8.47%;大洋洲投资项目3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77亿美元,占比7.26%。

3.投资领域稳步拓展。境外投资领域从最初的传统制造业和设立贸易办事处为主,逐步向多领域延伸,初步形成了制造业、服务业、资源开发和高科技投资四业并举的生动格局。截至2013年3月,我市境外投资制造业项目21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19亿美元,占比24.12%;服务业投资项目53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1.27亿美元,占比55.81%;资源开发类投资项目2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83亿美元,占比10.04%;以高科技为投资对象的参股并购及风险投资类项目14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占比17.06%。

4.项目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3年3月,全市累计核准1000万美元以上境外投资项目达6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3.09亿美元,占比60%。其中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对沙钢南亚(香港)贸易有限公司增资8702万美元后,中方协议投资额达9000万美元,是截止2012年底苏州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同时,由于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回报总体良好,企业境外投资信心指数不断走高,增资的意愿明显上升,2012年当年增资项目即高达39个。

5.主体结构稳步完善。境外投资主体结构从以国有及集体企业为主,向以民营企业为主、各类型企业均有建树的可喜局面发展。截至2013年3月,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达4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3.51亿美元,占全市总额61.66%;国有及集体企业12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76亿美元,占比7.27%;外商投资企业21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1.84亿美元,占比31.07%。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底,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标为苏州唯一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此后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已发展成为苏州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工业园遵循“政府指导、依法管理、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运营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建设,与东道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被埃塞俄比亚政府列为工业发展计划中重要的优先发展的国家级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招商引资形势喜人,入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优惠政策谈判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层次稳步提升。以1979年承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工程为发端,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苏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逐步实现了五大结构性转变:从单一土建工程向各种类型的对外承包工程转变、从工程和劳务分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从境外工程与境内外资工程并举向完全的境外工程承包转变、劳务外派国别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向日本、新加坡等高收入国家为主转变、外派劳务从传统的以缝纫工为主向以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焊接、园艺等多工种技工劳务输出转变。

二、“走出去”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走出去”在苏州对外开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愈发明显。

1.开创了双向开放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资本项目长期保持强顺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这种格局不可持续。近年来,苏州通过推进以境外投资为重点的走出去各项工作,有效促进了资本输出。2008年至2012年的短短五年间,吸引外资与境外投资之比从80:1降至9:1,并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在“走出去”的强力带动下,苏州对外开放正加速转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双向开放格局。

2.开辟了一条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的可靠路径。近年来,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日益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严重约束。通过“走出去”,加快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腾出资源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2003年在澳大利亚与必和必拓合资开发矿山开始,沙钢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资源类项目的收购和开发,其中的澳大利亚威拉拉合营项目,为集团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并稳定了集团长达25年的每年250万吨的优质资源供应。先锋木业在老挝建立年加工能力达5万立方米的海外原材料供应基地,确保了集团原料的长期高质量供应。以胜利精密为代表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跨国产业链分工,多种方式开展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稳步提高。

3.开发了深层次进入国际市场的新渠道。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开展对外货物贸易,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获取收益,处于国际化发展的最初阶段。随着近年来我市企业境外投资的不断兴起与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式,已形成了集国际贸易、国际资本运营、境内外协同加工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深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的新途径、新渠道。

4.拓展了“并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科技创新新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市“十二五”经济工作的主线,我市企业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参加优质企业资产并购,重点投资收购研发中心、优质品牌和销售网络,走“并购-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开放式创新之路。我市以苏州创投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国有、民营创业投资公司近年来持续对涉及IT、IC、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进行境外风险投资,成效卓著。创投参股的IC项目Centec Network以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以太网交换机核心芯片及整体系统的研发和设计为主要方向,研发生产的核心芯片打破了欧美跨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苏州固锝电子2011年并购美国的一家企业,获得了103项专利,深受业界和知识产权专家好评。

5.培育了一批初具跨国公司雏形的本土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是跨国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然标志,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苏州本土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对未来苏州的竞争力起到决定影响。近年来,我市一批本土企业正从孤立的单一项目境外投资,向全面的跨国经营方向转变。中新创投、沙钢、丰立集团、其元集团、波司登股份、隆力奇、青旅、纽威阀门等一批“走出去”龙头企业已在境外至少兴办了3个以上的企业和机构,极大拓宽了企业经营地域、领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已基本具备了跨国经营企业雏形。

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各种制约因素还很突出。

1.政策环境的制约。对“走出去”的意义在高层战略层面阐述较多,但基层的认识水平不够;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繁琐;对外投资企业的潜在税负没有减少;涉及跨国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境外资产的评估和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受外债控制政策影响,境外投资企业很难以境外资产抵押获得国内银行贷款。

2.国际形势的制约。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找到出路,日元量化宽松政策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进程中伴随着汇率、大宗商品价格、能源与矿产品的供给与价格走势、非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等因素的交织和困扰,影响企业“走出去”信心。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翻新,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难度和风险上升。地区冲突不断,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不可预见的、突发的、隐性的影响因素显著增多。

3.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制约。总体上,“走出去”还未被我市企业置于应有的战略地位,已“走出去”企业的国外资产、销售额、雇员人数占比大都较低,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国际化水平总体较低。企业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等优质资产作为开展国际运营的基础,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事倍功半。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普遍不足,不能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走出去”队伍,在与国际跨国公司及国内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同台竞技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下一步思路举措

当前,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正面临重大契机:苏州市人均GDP已达2万美元左右,按照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市已进入境外投资快速扩张时期;开放先发优势明显,国际融合度高,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结构性外部契机。

下一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以国际化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更加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率先打造我市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引领全国的“走出去”新格局: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迅速增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境外资源合作和开发更大规模地开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布局加快;“购并、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深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至2015年末,打造出与“引进来”融合发展的、更高水平和更具苏州特色的“走出去”发展新局面。到2015年末,争取实现累计全市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60亿美元,达到2011年末累计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的3倍;培育10家以上本土地标型跨国企业;力争打造1个以上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完成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首期开发;显著缩小“走出去”和“引进来”规模间差距。主要举措如下:

1.着眼七大区域,优化“走出去”国际化布局,突出境外经贸合作区载体建设。综合考虑,当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要着眼七大区域,优化我市境外投资的空间布局:一是香港。香港是我市企业对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地,要继续鼓励企业利用香港宽松的投融资环境赴港投资兴业。一方面,鼓励我市企业积极在香港投资科研开发和商贸服务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我市企业有效利用香港宽松的投资和金融环境在香港设立投资平台,开展境外再投资业务。充分利用香港地区作为全球投融资平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鼓励企业重点在香港发展商务服务业,设立投融资平台。二是东南亚。东南亚与我国地缘相邻、人文相近。该地区资源丰富,税率、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欧美各国对其贸易保护主义相对宽松,是境外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梯度转移的良好选择。要充分利用我市企业在东南亚现有的境外投资基础,探索推动建立以木材加工及教育服务业为主的老挝产业集聚区、以纺织业为主的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产业聚集区。三是东欧。引领企业着眼东欧,辐射欧洲大市场。东欧国家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劳动力素质优良、地理位置优越,赴该地区发展制造业和零售业,有利于企业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辐射整个欧洲市场。积极依托我市企业在东欧的现有境外投资格局,尝试推动建立以电子和机械加工业为主的匈牙利、波兰和白俄罗斯产业集聚区。四是欧盟其他国家。鼓励企业利用欧债危机、欧盟资产价格低廉的时机,积极投资和参股并购欧洲中小企业,有效借鉴当地企业成熟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当地企业优势营销网络。五是美国。鼓励企业对美开展高科技投资,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制造业企业投资美国,规避贸易壁垒,重点推动高自动化的制造业、光伏电站等领域的投资。六是非洲。化机遇为挑战,稳步推进企业“抱团”开发非洲处女地。非洲劳动力成本最低、人口红利最丰富、中非关系友好,是一个机遇巨大的大陆。鼓励企业投资我市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重点开展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十二五期间完成东方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成境外样板工业区。依托我市企业在马里现有境外投资意向,尝试推动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马里产业集聚区。七是大洋洲。推进我市龙头企业继续挺进大洋洲。利用大洋洲资源丰富,房地产市场“高度透明”、增长和回报稳定等特点,鼓励我市龙头企业重点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和旅游观光开发。依托我市企业在大洋洲现有境外投资基础,尝试推动建立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澳大利亚产业集聚区和以旅游观光业为主的斐济产业集聚区。

2.因势利导,主推五大“走出去”模式。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支持企业加大对国外矿产资源、农林业资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张家港、太仓等地资源开发类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建设包括澳大利亚、墨西哥、南非、智利、赞比亚、老挝等一批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缓解资源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制约。二是大力倡导“购并、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鼓励开展境外高科技研发。借鉴苏州创投、固锝电子、隆力奇等企业的经验,支持我市企业通过境外参股和并购等方式,在发达国家地区收购或参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推动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提升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提升,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联动发展。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利用欧美发达国家间投资成本差异和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将传统优势产业,重石化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以及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产业转移至境外生产,拓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四是积极推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目前,由于国内光伏、风能产业产能过剩以及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我市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企业急需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投资海外电厂和新能源生产基地,并通过承接国际新能源电站工程,变卖产品为卖服务。在目前困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走出去”深入开展国际市场,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五是支持和鼓励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国际化营销网络。支持企业收购兼并国外知名品牌及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化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借鉴国外企业先进国际化营销理念,延伸产业链,带动和促进我市产品出口,向微笑曲线两端索取利润率和竞争力。

3.提升综合水平,搭建五大“走出去”服务保障平台。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政策、资源的综合聚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省商务发展资金以及各类政策资金。提高苏州市商务发展资金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比例。对本土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重大境外资源开发企业以及境外产业能级提升企业,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加强信息支持平台。有效整合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处、国(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及我市现有海外企业信息资源,发挥商协会、中介组织等机构在信息支持、投资促进、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作用,依托苏州市政企交互平台、市商务局网站,建立国别投资环境信息库、境外合作项目信息库、国际承包工程招投标资料库、国际知名展览名录库,为企业提供国外环境、市场需求、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和各地政策等公共基础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援外项目平台和大型国际投资合作会展作用,鼓励企业参加“中国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投资合作展览会,为“走出去”企业家创造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便利。三是搭建金融支持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走出去”金融支持平台,深化银政企合作。积极向进出口银行推介苏州市境外投资企业,联合中信保向企业宣传推介投保战争险和政治险。与交通银行等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离岸金融、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方面进行创新合作。争取国家进出口银行和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走出去”企业境外信用保险和贷款担保等全新金融产品,切实帮助“走出去”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四是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互动平台。定期组织“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负责人联谊会,搭建企业交流、互动平台,共享“走出去”信息和资源。依托在苏投资知名跨国企业的优势,积极探索研究在跨国公司国外母公司所在地建立苏州本地企业“走出去”服务创新平台。选择重点国别、地区,尝试建立苏州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咨询服务中心或商会,为我市“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五是规范“走出去”风险预警平台。依托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处等权威部门发布的实时国别安全预警信息,为企业进入境外市场提供及时、权威和有针对性的投资安全指导。引导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化经营理念,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论证,有效规避“走出去”风险。督促我市境外企业和机构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境外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按照《苏州市境外劳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妥善及时地应对境外突发事件,保障境外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4.启动“155工程”,着力培育本土“走出去”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更加注重发挥我市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头羊”效应,着重培育本土“走出去”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联合各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以及经信委、工商联等部门,抓紧启动“155工程”,即:甄选建立涵盖100家企业的新时期“走出去”项目信息库,全程跟踪服务其中50家重点“走出去”企业,着力培育5家以上苏州本土地标型跨国经营企业。会同有关部门,对列入工程的重点企业开展定期调研、动态跟踪、服务和管理,加强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分类培育,引导企业加快制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计划,全面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Practice and Thoughts of Suzhou’s Implementing Go-global Strategy

WANG Zhi-ming
(Suzhou Bureau of Commerce,Suzhou 215004,China)

W 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Going global p lays a growing role in Suzhou’s opening-up and is becom 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uzhou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ies,make full use of its advantages,im⁃plement overall Go-global strategy,actively push forwards the work of go-global with the main focus on outbound investment,realize a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and create go-global new situation atmore characteristic and higher level.

Suzhou;go-global;outbound investmen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multinational operations;resources optim ization;governmentmeasures

F125

:A

:1008-2794(2013)01-0039-05

2013-04-02

王志明(1962—),男,江苏南通人,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工程师、国际商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经贸、城市竞争及发展、决策咨询。

①原载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第47期,2012年11月2日

猜你喜欢

投资额走出去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新加坡本地金融科技企业2020年上半年吸引投资额4.62亿元
Китай вышел на второе место в мире по объемам прямых внешних инвести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