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角度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3-04-02苏永要石东平张铁军王锦标张崇才孙凌涛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苏永要,石东平,张铁军,王锦标,张崇才,孙凌涛

(重庆文理学院 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重庆 永川 402160)

从实践角度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苏永要,石东平,张铁军,王锦标,张崇才,孙凌涛

(重庆文理学院 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重庆 永川 402160)

针对当前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实践角度探讨了影响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在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研究生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实践;重庆文理学院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将成为对科技进步最敏感的领域[1]。我国经济体系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十二五”期间,将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转向工业现代化加速的阶段[2]。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了当务之急。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高校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及沟通能力(“四大核心”能力),从而为特定职业岗位提供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人才。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术性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科学研究能力,对实践能力要求不高,这就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重庆文理学院从社会需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工程能力,探索出培养创新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新途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业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也可以理解为“职业”型研究生学位,其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需要培养出“量身定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要掌握目标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未能同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来。在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部分高校仍沿用学术性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只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应用性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较少。

(二)导师本身没有相关业界经验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及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份来自麦肯锡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90%都是具有高学历但是没有产业经验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具有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业界之间缺乏沟通[3]。这样的导师更适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如果让这样的导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可想而知。

(三)工程实践流于形式

工程实践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备环节,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把已学知识用于实践,并以此来检验和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协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在培养专业学位工科硕士的过程中,虽然多数高校会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但这种实践并不深入。譬如实习,多是到校外工厂参观,看一下繁忙的车间,听听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考虑到工厂的生产进度及学生的人身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到了工作岗位,由于对工作缺乏了解,上岗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正如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叶长宏所说“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得却比较少,学生知识面很丰富,但专业深度不够;他们在工作中上手基本需要1到2年的时间。”[4]

(四)质量评价体系职业导向不明确

质量评价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和对培养结果进行考核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依据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延续学术性研究生的评价标准,主要考察科研潜力及理论研究的能力,与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二、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针对现阶段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学专家涂铭旌先生,从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素质及工程能力出发,在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培养创新型卓越材料工程师的计划。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科技竞争意识、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的培养措施涉及课程设置、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加强工程实践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四大核心”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设置应用性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注重实用性、职业性以及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针对材料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特点和未来职业要求,我校已形成以专业基础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相融合,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并重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

1.必修课程设置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还要了解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例如,主攻机械加工方向的研究生,不但要关注图纸的绘制、识别,切削工具的使用,还要了解被加工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特性以及在服役过程中状况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开设了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与化学、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等课程;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使学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还开设应用数理统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英语、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另外,为了确保能够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工程实践也被纳入学分管理。

2.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培养研究生兴趣、拓宽知识面的重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出材料工程的特点,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根据上述思想,我校开设了产品缺陷及预防、材料成型制造技术、现代表面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商业与企业管理、知识产权概论、材料创造发明学及专利申报等职业实用课程。选修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主攻方向的实际情况,兼顾社会需要及未来职业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合理、科学地选修课程。

此外,在新生到校后,学校还要求导师依据实际的培养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定所修课程,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二)导师的选拔与培养

导师本身就是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结合体[5]。这就要求导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的不同,前者更强调实践。因此,我们所选拔的导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业界经验。鉴于多数高学历、高职称的导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经验,我校在完善导师实践能力方面采取了四点对策:

1.鼓励研发团队“自主创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我校于2009年引进涂铭旌院士团队,涂铭旌先生提出“植根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思想,在充分分析重庆产业结构现状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由科研团队进行自主转化。在转化过程中,科研团队(主要是指导师与在读研究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市场调研,了解整个行业的背景,评估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的风险与收益,调研过程本身就对科研人员就是一种锻炼。目前已形成以PVD超硬涂层、LED节能灯、纳米水性涂料为代表的多条生产线,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以“技术合作”方式与相关企业合作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克服在管理、运营方面的不足。结合市场在相关产业对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需找目标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资源优势,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营运的直接联盟。在合作的过程中,我校科研人员直接在企业中任职,全程参与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做中学,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导师。

3.教师到企业“兼职”,开展项目合作

我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一直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力提倡“科技人才进企业”活动。年逾八旬的涂铭旌先生身先士卒,每年带领团队中的青年科研人员进企业调研几十次,现场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安排科研人员在相关企业“蹲点”。两年来,涂教授已经陆续安排10多位青年科研人员到重庆力道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成量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目前,已经为企业开发了纳米金属陶瓷刀等多款新产品。在帮企业进行技术更新的同时,也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将工程案例作为活生生的教材。

4.聘请校外导师,实行“导师组”制

1997年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已经提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须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因此,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课程学习结束时,我们会根据学生研究领域为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都是精心遴选出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这样校内外导师与本领域相关研究人员组成导师组,全面指导学生,避免单一导师制造成的知识面较窄等不利影响。

此外,为确保培养质量,以涂铭旌先生为首的专家组还经常请学生座谈。谈科研、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及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对于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讲,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同等重要。他们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理论教学方面做得较好,但实践教学相对不足。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1.材料创新馆的建设

为了实现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工程研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的,在涂铭旌先生的提议下,创建了材料创新馆。主要从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小批量生产、中试生产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需求。创新馆设置精密锻造成形技术及装备、精密铸造成型技术及装备、特种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应用、粉末成型技术及装备、金属热处理技术及装备、表面工程技术及装备等研究方向。

2.设置研究生科技项目

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为学生设置了专业项目基金。从项目选题、申报书的书写、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结题,都由学生主导完成。这样,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深入了解才能抓住创新点,进行科学选题,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导师解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鼓励参加创业大赛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的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奖励。创业大赛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科研团队的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学生用PVD超硬涂层工程中心研究成果,组织竞赛团队,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赛即荣获重庆市二等奖。

4.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建设

开展校外实践基地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文化支撑。为此,我校与产业相关、技术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综合型人才培养,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目前我校已和招商局铝业重庆分公司、重庆市渝电汽车弹簧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协议规定,研究生每周至少在企业实习一天,每学期至少在企业集中学习两周。

(四)完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位论文(设计)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内容[7]。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体系中应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我校要求学位论文(设计)应来自各级政府机关的科技攻关、企业的生产急需或师生的创意,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设计)内容具有新颖性,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辩委员会应由5到7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是来自企业的高职称技术专家。

三、结语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我校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着重探讨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的实施措施,但还未形成特定培养模式,有待以后继续研究。

[1] 余寿文,李曼丽. 培养21 世纪的优秀工程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4): 9-11.

[2] 张平,刘霞辉. 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降低——试析“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N]. 中国经济导报, 2010-9-16(B01).

[3] 周海,葛友华,朱龙英,等. 实践能力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2(5):69-70.

[4] 杨晨光,张宝敏.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N]. 中国教育报, 2010-10-30 (001).

[5] 明廷华. 研究生心目中的理想导师[J].中国研究生,2008(7):9-10.

[6] 张延利.以“挑战杯”为平台拓展学生培养新途径 [J].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79-280.

[7] 曹万强.校企联合, 完善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3-57.

(责任编辑文正东)

BoostPracticetoEnhancetheQualityofthePostgraduateStudentsofMaterialEngineering

SU Yongyao,SHI Dongping, ZHANG Tiejun, WANG Jinbiao, ZHANG Chongcai, SUN Lingtao

(MaterialsScience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Center,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Yongchuan,Chongqing402160,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to the post graduate students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Majors, based on practice point, the rela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post graduate students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were study.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 case, by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perfect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which improve the students’ cre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ence.

materi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practi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G646

A

1673-8012(2013)05-0068-04

2013-08-14

苏永要(1980-),男,河南濮阳人,助教,主要从事材料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石东平(196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