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探讨

2013-03-05李同明朱洪平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伤情卫勤伤员

沙 琨,李同明,朱洪平

(1.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教保处,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系,上海 200433)

现代海上作战过程中,战场环境多变、伤员发生集中、伤情伤类复杂、救治任务繁重,对海上卫勤保障时效性的要求很高[1-2]。在研究并提出海上卫勤信息化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该框架可以使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对于满足海上救援时效性要求、提升海上卫勤综合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海上卫勤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1.1 应用环境“透明化” 随着战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战场感知系统将逐渐实现对战场态势全方位、全范围地监测。而海上卫勤信息化建设只有与海上整体作战系统相适应,建立统一的支持平台,才能真正满足海上卫勤保障的需求。在统一的支持平台下,完成异构数据库的兼容、通信保障网络的集合、软件支持环境的创建以及以云计算理论为基础的应用服务体系的构筑,实现海上卫勤指挥、调度、医疗、后送等各个应用环境的透明化[3]。

1.2 数据获取“末端化” 未来海上作战要求海上卫勤指挥中心能够实时、全面掌握海上卫勤保障所需的各类信息流,特别是实现对末端数据的获取和利用。末端数据信息主要包括落水伤员的搜救信息、舰上伤员的伤情信息,以及批量伤员的发生信息等。通过应用现代科技完成对末端信息快速有效地采集、利用,海上卫勤指挥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救援信息并作出科学决策,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组织指挥伤员救治和后送工作,提高救治的效能。

1.3 信息流转“无界化” 随着海上作战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战场态势更加多变,卫勤信息流转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卫勤保障信息应通过数据中心成为共享资源,根据内容设置访问权限,供各级卫生机构使用。而在越级后送过程中,后送信息应通过海上卫勤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实现快速传递,在各类应用系统间减少流转障碍并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信息的无界流转,以增强战时卫勤保障信息的使用效率[4]。

2 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构建

该框架作为适应海上卫勤信息化发展的理想技术框架,集合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可具体划分为五个层次:数据库集群、云应用服务、中远距离通信、短距离通信和末端数据采集(图1)。

数据库集群系统由多个有独立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共享一个数据库而形成。在本技术框架下,数据库集群由分布式存储阵列组成,储存设备通过军用网络连接,构成相互冗余和备份的关系。当整个系统中局部发生故障时,数据库集群系统会将故障点上的任务分散到其他正常节点以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确保海上卫勤数据的安全,为云服务提供在云端的数据共享服务[5]。

图1 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

云应用服务作为支撑当前“网络中心战”思想的核心技术,在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解决我军当前“应用系统烟囱林立、信息孤岛不成体系”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云应用服务模式下,海上各类卫勤信息系统将作为服务放在云端,而海上卫勤保障所需的应用程序将运行在云端上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海上卫勤指挥中心所需的各种数据将保存在云端的数据中心中,云应用服务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将构建出强大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可为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卫勤保障能力的尽快提升打下坚实基础[6-7]。

未来海上战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构建一体化通信保障模式成为海上卫勤保障的难题,而中远距离通信服务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步。本技术框架拟通过卫星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统一的中远距离通信保障平台,确保各类卫勤保障数据能够实现迅速、可靠的交互使用。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战争中,航空母舰、驱逐舰等大型作战舰艇可能受到敌方打击,快速组建自适应性和抗毁能力很强的局域网络对于完成海上卫勤保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中远距离通信,短距离通信在这方面作用显著。本技术框架拟采用改造过的WI-FI、ZigBee、RFID等通信组网协议建立短距离网络平台,以满足战场信息采集、伤员定位和救治等需求。

末端数据采集是感知战场态势的基础。末端数据层负责收集战场环境信息、批量伤员发生信息以及实时伤情等末端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上传至数据库系统,从而使海上卫勤指挥中心掌握战场卫勤的第一手数据,实现对卫勤保障力量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

3 实现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框架的思考

海上卫勤信息化技术框架是未来我军海上卫勤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蓝本性技术框架,对技术的成熟性和投资的充足性要求很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针对现有技术水平和当前海上卫勤保障的实际需求,构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伤员救治体系将会对目前我军海上卫勤救治效率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

3.1 建立信息化伤员救治流程 通过广泛采用新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海上伤员救治流程的快速构建。士兵参战前统一佩戴大容量医疗信息卡用于储存士兵的基本信息和医疗信息。伤情发生后,海上卫勤保障力量在进行紧急救治的同时将伤员位置以及伤情信息及时上传至海上卫勤指挥中心。海上卫勤指挥中心依据伤情信息制定救治计划,指挥相应救治力量实施快速救治。各级海上救治机构接收伤员后,通过PDA手持机读取伤员医疗信息,对伤员进行伤情评估并实施快速分类和救治。与此同时,将救治信息写入大容量医疗信息卡,确保伤员得到及时的确定性治疗[8-10]。

3.2 开发海上伤员定位系统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以ZigBee技术为核心的传感器网络,本文设想开发一个远近结合、分层负责、有机融合的海上伤员定位系统。在较大范围的环境下,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海上各级卫勤保障力量提供实时、准确的定位服务;在海上卫勤救治机构内部,利用以ZigBee技术为核心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覆盖范围内的伤员具体位置的短距离精确定位。

3.3 研制伤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海上伤员定位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一般与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配合使用、共同发挥作用。通过为伤员穿戴生命体征监测背心,实时监控伤员心率、呼吸、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数据,并及时将伤情数据上报海上卫勤指挥中心。同时,生命体征监测装备将自行接入ZigBee网络,实现对伤员的短距离实时定位。在对伤员位置信息以及伤情信息实时掌握的基础上,海上卫勤指挥中心可确定合理的救治路线和方案,实现对伤员流的指挥和控制,保证海上卫勤保障任务顺利完成[11-13]。

[1] 李卫东,宋 斌.海上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与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3):230 -232.

[2] 孔 飞.构建军事云计算体系 提升军队信息化水平[J].地面防空武器,2011,42(1):25 -28.

[3] 赵宁志,高 茗,曾学俊.利用军队卫勤系统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对策[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82-83.

[4] 徐祖铭,熊友生,沈旭东.军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39-441.

[5] 王婉菲,王 欣,张志浩.数据库集群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微型电脑应用,2003,19(10):31 -33.

[6] 陈 岩,戴 伟.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0,31(9):98 -99.

[7] 王子刚,陈菊红.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信息界,2011(9):41-43.

[8] 张 敏,郭书军,王玉花.基于ZigBee技术的RFID应用实现[J].解决方案,2010(5):34-37.

[9] 昂志敏,金海红,范之国.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设计和通信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7(10):47-57.

[10]周 俊,张少欣.基于ZigBee技术的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1,44(4):161-169.

[11]张裕松.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应用前景探讨[J].电子技术参考,2002,2(1):6 -24.

[12]郑乃龙,徐轶群.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船舶综合信息系统[J].厦门科技,2011(4):33-36.

[13]李 鑫,李 欣,董静薇.基于ZigBee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J].信息技术,2009(8):174-176.

猜你喜欢

伤情卫勤伤员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小山余梦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