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设计与功能

2013-03-05陈文亮张传本孟海滨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卫勤军人军队

吴 峰,陈文亮,张传本,李 立,孟海滨,彭 博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85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公民对健康和健康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军队作为保卫国家安全的特殊群体,健康问题尤其需要予以重视。以健康管理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建设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实施军人健康管理,对于推动军队卫勤信息化建设,促进军人健康水平,保持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概念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是以数据形式采集、存储军人健康及健康维护情况的个人综合动态电子记录[1]。其以军人健康为核心,与社会居民健康档案相衔接,将健康教育、健康保护、强健指导、伤病预防、医疗、康复服务、优生优育指导、健康风险评估引入个人、家庭和单位,涵盖体能、智能、环境适应能力健康和预防、医疗措施,贯穿军人从入伍至退伍的全过程;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对军人健康信息实现多渠道动态收集、整理、评估、干预和储存,满足军队成员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军队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针对军队成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保护、健康促进、伤病预防和伤病矫治等健康管理措施的基本依据。

2 意义

建设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既是军队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1 是跟进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公民健康需求为牵引,建立贯穿公民全生命过程的电子健康档案,充分利用各种健康信息,实施健康管理,是世界各国、军队卫生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美国计划在10年内拨款270亿美元资助电子健康档案及配套技术建设;英国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美军构建了统一的健康信息数据库,统一存储美军官兵的健康相关信息,利用其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在全球任何地域都能够实时调阅和查看,同时将战场电子伤票信息融入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军人全寿命周期健康状况记录。因此,建设我军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是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紧跟国际信息化发展步伐,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2 是实现军地健康档案衔接的必然要求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2]。同年5月,国家卫生部研究制定《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和《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试行)》[3]。2011年,国家卫生部发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标准,规定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的数据集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目录,用于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以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军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将军队成员纳入全国统一健康管理范围,是实现军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同步配套的必然要求。

2.3 是满足官兵全维健康防护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军正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型,对军人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人健康不仅应当具有没有伤病和生理、心理、社会的平衡状态,而且应当具有与军事环境任务相适应的体能、智能心理和环境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卫勤保障观念应由“伤病防治”转向以军人为本、实施“部队健康全面防护”[4];卫勤保障任务由战救勤务、伤病预防向军事作业能力的医学维护和军人健康的促进扩展;卫勤保障手段由突出技术、装备转变为技术、装备、信息、知识相结合,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以军人全维健康保护为目的,建设自军人入伍到退役(伍)的全维、全程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卫勤保障向医疗、预防、强健一体化保障转变,对于维护和增进官兵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设计思想与原则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应以现代军人健康观为指导,从现代军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出发,突出军人体能、智能(心理)、军事环境适应能力的健康要素,反映不同职业、环境、作业人员健康情况,按照“需求牵引、统筹兼顾,综合集成、优化改造,军民互通、贯穿全程”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建设。形成以军人入伍到退伍的健康记录为重点,与社会居民健康档案相衔接,涵盖军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从健康到疾病全过程监测的健康记录[5](图1)。在设计与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 以现代军人健康观为指引 现代军人健康观更加强调军人健康向以战斗力需要的体能、智能、环境适应能力为中心的“能力”健康标准转变,对于军人健康信息的采集和健康评价,不能简单以负伤患病为界限标准,而应当在体能、智能心理、环境适应方面达到与军事任务与作业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健康水平。

3.2 以现代卫勤保障为目标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应当通过网络链接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促进医疗、防疫机构和部队卫勤机构紧密联合,促进卫勤保障向预防、医疗、强健一体化的现代卫勤保障模式转变,促进各级各类卫勤机构功能融合、优势互补、形如一体,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3.3 以信息长期利用为准则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应当把系统建设和信息利用作为一个不断开发、逐步扩大利用、循序渐进的长期建设发展进程,便于军人健康信息的接续开发和扩大利用,并实现档案系统的可扩展性,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3.4 以系统优化集成为手段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不是重新研制新系统、新软件,而更加强调综合集成、三军通用、平战兼容、军地衔接,将分散在各专业信息系统的军人健康信息综合集成、统一标准、系统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军通用、平战兼容,并与社会居民健康档案相衔接。

4 基本架构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是在利用现有的军人保障卡系统、卫勤机关信息管理系统、军队疫情直报系统、军队医院、疗养院信息系统、部队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整体优化,实现军人健康信息的共享利用。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4.1 适用范围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适用于所有联入军事综合信息网、远程医学网和军用3G网的军队授权用户,范围覆盖全军所有机构和人员,服务对象覆盖全体官兵。

图2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基本框架

4.2 系统用户 包括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个人用户可以按照职能域(包括健康促进、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和妇女保健等)和业务类别(包括军政首长和卫勤领导、卫勤机关和军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基层部队领导、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军事医学科研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广大官兵个体等)。机构用户可以按照机构类别(包括卫勤管理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其他相关机构等)和隶属关系(按照机构上下级关系确定)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4.3 信息采集 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各种诊疗记录;二是疾病管理中的调查、随访记录;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体检、鉴定记录;四是军人体能、智能心理、环境适应能力方面的测试及训练记录;五是影响身心健康及军事作业能力的危险因素监测及评估记录;六是健康干预记录[6]。

5 主要功能

5.1 建立健康档案 国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不同生理年龄将人的整个生命进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八个生命阶段[3]。但军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重点是军人服役期间。因此,本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全军官兵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客观、全面、及时地记录军人从入伍到退伍全过程的健康基本信息、健康维护信息及健康促进信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信息查询、统计分析、风险预警和干预措施评估等服务。

5.2 实施健康管理 基于军队人员体能、智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求,建立包括军人健康促进、健康保护、疾病预防、基层矫治为主要内容的军人健康管理动态监测和评价体系,满足军人健康评估、疾病预警、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的需要[7],为全体军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的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成效评估,满足军人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实现军人个体和群体健康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

5.3 辅助机关决策 通过健康信息数据分析预测,与卫勤机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接,实现伤病预防、医疗服务、健康促进等措施的评价和监督,为卫勤领导和卫勤机关决策,提供系统性、完整性、实时性、标准化和网络化的基础数据支持,提高卫勤管理机关的决策水平。

[1] 吴 峰,陈文亮,霍江涛,等.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0,12(2):98-100.

[2] 饶克勤.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S].2009,5.

[4] 陈文亮,吴乐山,赵达生,等.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210-216.

[5] 吴 峰,徐 雷,李 立,等.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设想[J].人民军医,2012,55(1):90-92.

[6] 李 立,赵东升,陈文亮,等.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及体系架构设计[J].武警医学,2011,22(12):1043-1048.

[7] 孙 鸿,汪志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提高卫勤服务质量作用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16.

猜你喜欢

卫勤军人军队
军人就该这个样
军队的4月1日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