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江宁区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思路探究

2013-02-15李晓明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产农业

李晓明

(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淳化统计办,江苏 南京 211122)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城市的量的扩张,一方面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些直接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内部不同产业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的转换,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概括地说,现代农业主要具有如下特征:拥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拥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系统;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拥有成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人类提供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的过程。而中国农业现代化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主要特征表现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以农户为依托,不走回头路,又不超越现实生产力水平,选择一种适应农民习惯、符合农民意愿的农用土地制度和农业耕作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对农业的全面改造;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质,是现代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现代农业生产人身条件相结合的方式。

二、城市化对农业客观现实要求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其对农业有如下客观现实要求:

1.农业生产需保证社会需求供应量。城市化不断扩张的进程中,突出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占有量不断扩张、大量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行业集聚、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产更多社会需求产品,保证社会需求的供应量。

2.农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由于大量农业人口转移,促进了农业企业的规模经营,其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更强。由于农业人口的下降会改变人地比例的紧张关系,实现农地资源规模经营和整体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实现农业由产量目标向利润目标转变的企业化经营。

3.农业生产产业链延伸。受需求驱动,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派生出食品仓储、保险、运输、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很多相关联的产业。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4倍。

4.农业生产组织结构严密。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进程的加速,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合作的趋向愈发明显,从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带动产业集聚,并引导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种资源集中。

5.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比重的减少,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三、江宁区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

南京江宁区城镇化建设起源于上世际90年代,以1992年创建江宁开发区为标志,其拉开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这一建设过程,不仅推动了江宁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与提高,也改变了江宁农业生产的格局。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2012年末,全区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的耕地面积为41.90万亩,按照农业经营户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0.81亩,比1992年1.24亩减少0.43亩,人均占有量下降34.68%;淡水养殖面积7.98万亩,每个农业经营户人均占有1.56亩,与1992年的1.57亩相比,人均占有量减少0.01亩,下降0.63%;生产用房面积206.21万平方米,户均17.73平方米,其中畜牧养殖用房134.48万平方米,户均11.56平方米。

2.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以货币计算的农业产量中,种植业占总量的44.75%,牧业占总量的34.96%,渔业占总量的7.77%,以当年价计算的种养产值比为50.97∶49.03。2012年末以货币计算的农业产量中,种植业占总量的60.24%,牧业占总量的13.51%,渔业占总量的22.35%,以当年价计算的种养产值比为1.5∶1。

3.农业产品品种传统。种植主要品种仍然是小麦、稻谷、油菜籽、蔬菜和瓜类,畜牧业仍以生猪和家禽生产为主,水产品养殖产量中,以鱼类为主。

4.农业经营方式多样。2012年末,全区农业生产经营户为116267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07个。在畜牧业生产中,达到江苏省规模经营以上标准的农户(生猪存栏150头、家禽存栏6000只、牛存栏15头、羊20只)和生产单位,生猪为148家、家禽为77家、牛为16家、羊为2家。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仍主导着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表现在生产力方面的结果是,小农不依赖集约生产规模的扩大,不诉求生产工具的革新,只依靠劳动的投入,作为家庭生活来源的补充。据2012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农业经营收入仅占家庭纯收入的12.1%。

显然,从上述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在城市化的实践中,农业生产出现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但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1.高收入弹性产品的生产处于发展阶段。凡城市化水平较高亦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国家,农业内部结构中,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份额较大,而低收入弹性产品的份额则较小。有相关统计资料反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业就业比重不足6%的丹麦,农业中畜牧业占居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谷物生产在国内的主要用途是饲料(520万吨左右),食用只占很小一部分(46.5万吨),谷物种植业主要是为畜牧业服务的,对比江宁区,高收入弹性产品的生产还处于发展阶段。

2.人地比例的紧张关系未随城市化进程得到改善。城市建设的外延扩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突出,外加产业构成和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因素,使不少农民还不愿意舍弃土地。目前江宁全区有11.78万户兼营农业生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满足自身生活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并不十分在意生产的效益,只要劳动所得相对于劳动力转移成本有收益,他们就乐意在土地上留守,使得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成本加大,难以实现上水平的规模经营格局。

3.代表适应城市化发展需求的种植业产品生产水平不高。根据2012年12月份设施农业情况统计调查,全区种植业设施面积144906亩,占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的34.58%。但种植设施结构不尽合理,多以蔬菜、西瓜为主,分别为97905亩和27500亩,占设施面积的67.56%和18.98%。而以代表城市文化和优美环境建设消费的品种稀少,如花卉苗木种植设施仅为18403亩,占设施面积的12.7%。设施构造上,以短期内经营的思路居多。

四、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建设,以城促农,以农美化城市。根据新产业价值链与城市空间重组理论,在新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下,主城区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主导的总部经济区、商业消费体验区,围绕主城区的则是商业、居住以及研发、创意机构的集聚地带,高科技产业园区、加工业基地、物流基地则分散到了以快速公路连接的郊区。在主城区明确规划并形成鲜明的功能定位后,应当把江宁全境作为城市空间梯度设计,按照不同产业区的布局,构建和重组高效快速的交通网,在这一进程中,应当走出单纯的农业生产思维定势,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走出示范式、多点类同的点布置状态。

2.因地制宜定位农业生产的发展目标。根据本地区所处地域和自然环境,以及处于长三角城市都市圈中,农业生产应当处于农业产品的高端领域。这就是以城市需要为导向,开发农业生产领域,按照绿色环保生态化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行规模化、工厂化、生态循环的种养方式,以生产具有高收入弹性的农产品生产为主。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是生产可供消费的最终产品,更为紧要的是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诸如优良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应用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使农业产品始终融含创新活力。

3.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工作,为现代农业创造规模化经营条件。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农用土地的流转对农民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主要是由于扶农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未来土地使用价值的预期更高了。因此,结合地区实际,对不同区域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价值评估,使使用权货币化,农民既可以知晓自身现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又可以与不同区域的土地进行参照对比,增强其在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决断权与积极性。政府应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4.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解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现代化农业生产孕育着生产的高效益,同时也是高投入与高风险行业。吸纳新的投资主体,解决规模化现代化农业高投入的问题;积极启动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建设工作,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初期所需投入的有效补充;探索现代化农业保险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大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