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兴市区人口城镇化发展浅析

2013-02-15周巧巧施东秀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镇人口外来人口市区

周巧巧、施东秀

(嘉兴市统计局,浙江 嘉兴 314050)

嘉兴市区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口规模明显大于县域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集聚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12年末嘉兴市区城镇化率达到66.2%,与199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了2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一、嘉兴市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人口快速增长。1990-2012年间,市区常住总人口从74.11万人增加到120.91万人,人口总量增加46.8万人,增长了63.1%;同期城镇人口从29.38万人增至80.09万人,增加50.71万人,增长172.6%,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常住总人口增长幅度。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城镇化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城镇人口规模扩张加快。前十年(1990- 2000年)市区常住城镇人口增加15.8万人,增长53.6%;后十年(2000-2010年)市区常住城镇人口增加31.2万人,增长69.1%,后十年增幅比前十年高了15.5个百分点。

2.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市区人口顺应工业化需要,主要集聚在城镇区域,直接推动市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2012年市区城镇化率达到66.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22年间市区城镇化率提高了2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前十年和后十年分别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2012年比2010年又提高2.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呈加快趋势。

3.人口集聚向城市两冀扩展。随着市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拓展。2012年市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03.82平方公里,是1990年的5.2倍。人口的集聚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中心区域向两冀扩散。1990年时,中心城区6个街道共集聚了5.54万人口,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中心城区12个街道人口为58.77万,比1990年增长了近10倍,而两冀新增镇街道的人口大量增加,共达19.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85万。

4.小城镇建设加快。嘉兴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早,作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强镇扩权,积极培育现代新市镇的若干意见》。市区镇、街道经过几次撤扩并,小城镇建设成效初显,镇区规模显著扩大,镇区人口不断集聚。市区10个镇全部纳入新市镇范畴。2012年,10个新市镇的常住人口共71.31万人,常住人口均超过3万人,有8个超过5万人,2个超过10万人,平均镇域规模达7.13万人,其中镇区总人口26.71万人,3个超过3万人,1个超过5万人。

二、市区人口城镇化加快的主导因素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城镇化提速的主动因。多年来,嘉兴市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为人口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2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13.30亿元,是1990年的33.6倍。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市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73.3%提高到2012年的95.6%;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52.5%提高到2012年的89.4%。城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36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264元;市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58.69万人、49.22万人和34.46万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市区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2.外来人口流入,是助推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嘉兴是一个外来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其中市区作为经济社会中心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而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口集中在城镇区域。根据2010年六人普资料:市区外来人口数为38.83万人,其中的71.1%集中在城镇区域。如果以户籍的市区常住人口测算,市区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市区城镇化集聚得益于大量外来人口注入的推动。

3.制度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全市积极实施制度改革创新,主动推进城镇化进程,有规划、有步骤地拓展中心城市和县(市)中小城市,撤乡并镇,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步伐,成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行政机制。市区24个乡全部撤并,建制镇由1990年9个增加到2012年的10个,街道由1990年6个增加到2012年的12个。2012年,市区平均每个(镇、街道)常住人口5.50万人,比1990年增加3.60万人。

三、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区城镇化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2012年,市区人均GDP已达到9365美元,城镇化率为66.2%,工业化率为42.0%,城市化率领先工业化率24.2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是在30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市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不够。二是市区人口城镇化与人口就业非农业化水平不协调。2012年市区的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为1.33。根据“经济发展模型”,若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小于1.2,说明城镇化发展超前,两者之比大于1.2,说明城镇化发展滞后,表明市区的城镇化与非农业化还不协调。

2.“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突出。不完全城市化是指人口进入城市而未融入城市。一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集聚在城镇区域并计算为城镇人口,2010年,市区城乡结合部区域来自市外的外来人口近25万人(近九成来自省外),来自市外的人口占城乡结合部区域常住人口的42.2%,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二是本地农民大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分流、转移,虽然从事非农产业、居住在城镇,但与户籍城镇人口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别,实际上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从而影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提升落后于县域。自1990年以来市区城镇化始终在全市5个县里面位居第一位,但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区与各地城镇化水平差距在缩小。1990年市区城镇化与最低的桐乡市相比高出26.1个百分点,2012年市区城镇化与最低的桐乡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16.2个百分点。从城镇化提升幅度看,嘉兴市区低于全市平均。1990-2012年22年市区提高2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处于第五位。

4.小城镇的镇区规模还存在差距。据有关研究表明,当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开始形成;当达到5万人以上时,镇区人口应达到50%左右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可以对周边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当达到10万人以上时,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才能有效利用。2012年,市区平均每个镇的常住人口数为7.13万人,平均每个镇的建成区人口为2.67万人,这说明市区小城镇的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偏低,处在城镇人口规模提速与集聚提速的初始阶段,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较弱。

四、促进市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城镇化意识。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因此,在推进市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等指导原则,消除城镇化的“形象工程”误区,树立城镇化是“经济工程”的现代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互促共进,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城镇规模集聚效应。

2.加强规划,明确市区城镇化方向。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强化规划的引领,明确市区的城镇化方向。在规划中,一方面,要考虑市区区位、资源、实力等来进行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城市特色定位,明确市区城镇化发展方向应以中心城区为主体,适量卫星小城相配套。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区区域环境特征,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注重提升城市的功能与品位。

3.调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经济发展不仅直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要继续强化工业、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发展以新型工业化、现代化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创新机制,破除城镇化推进的制度障碍。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在市区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节约用地。二是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三是出台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政策,加快农村社区建设,鼓励本地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聚。对外来流动务工人口,实行积分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新居民落户。四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市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外来人口市区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本月主题 在市区 Downtown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2016年1-3月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外来人口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2013年一季度全国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