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体会

2013-02-01刘晓茹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肝功保肝抗结核

刘晓茹

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体会

刘晓茹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和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本所2010年2月~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320例肺结核患者, 在治疗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害大都在治疗后30~60d左右,主要有恶心、呕吐、纳差、厌油食、黄疸、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等临床表现, 经有效治疗及护理, 1~2周,肝功大部分即可恢复正常。 结论 在抗结核治疗中要给予保肝药物预防肝损害, 定期检测肝功能, 及时发现和治疗肝功异常患者, 加强护理, 降低肝损害的发生, 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提高治愈率。

肺结核 ; 抗结核药物 ; 肝损害 ; 护理

目前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由此因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在临床中时有发生,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 尤以谷丙转氨酶(ALT)与胆红素(TBIL)升高为常见。因程度各异, 使大量结核患者停止化疗而延长了病程, 影响疗效, 因此在抗结核治疗中要密切检测肝功变化, 早期发现, 积极采取预防与治疗护理措施, 确保抗结核的顺利进行, 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共选择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2010年2月~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320例肺结核患者, 既往无肝功异常及肝炎病史, 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表面抗原阴性, 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 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厌油食、黄疸、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等。320例患者均经CT、X线胸片及痰结核菌检查明确诊断病例, 其中男性201例, 女性119例, 最小1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34岁,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0例, 继发性肺结核259例, 结核性胸膜炎51例, 初治261例, 其中菌阳76例, 菌阴185例,复治59例, 其中菌阳15例, 菌阴4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抗结核治疗 根据初、复治选择化疗方案;痰培养阳性者,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 化疗方案中含有S、K、H、R、Z、E、Pto(S:链霉素, AK:丁胺卡那霉素, H:异烟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Pto:丙硫异烟胺)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疗方案。

1.2.2 降酶保肝治疗 对肝功正常的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C0.1 g, tid;维生素B10.02 tid口服护肝片预防治疗。对肝功检测中发现异常的患者在继续口服维生素C 0.1 tid口服;维生素B10.02 gid口服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同时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3片, 3次/d, 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同时停用抗结核药物, 肝功能正常后甘草酸二胺逐步减量至停掉, 继续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3片,3次/d, 观察1~2周, 如肝功能继续保持正常, 恢复抗结核治疗, 每周复查肝功能。

1.2.3 肝功能检查 320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均检查肝功能和表面抗原, 均正常。肝功能项目:ALT、AST、TBIL、ALP(碱性磷酸酶)、GGT(谷酰转肽酶)、AST/ALT, (本所ALT参考值为0~40 U/L, AST参考值为0~37 U/L, TBIL参考值为0~20 U/L, 采用酶速率法)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一次肝功能, 如出现ALT>40 U/L、AST>37 U/L、TBIL>20 U/L, 视为肝功能损害, 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 接受降酶保肝治疗。

1.2.4 护理措施

1.2.4.1 改善环境 病房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阳光充足, 温湿度适宜, 环境整洁、安静、舒适。

1.2.4.2 休息与体育锻炼 重危患者应绝对卧床, 轻症患者可以下床活动, 有节制地进行体育锻炼。

1.2.4.3 健康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患者自发异常能力, 讲解及时化验检查的重要意义, 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出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停用抗结核药物, 尽早保肝降酶治疗。

1.2.4.4 饮食营养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同时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

1.2.4.5 心理护理 护士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 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讲解药物性肝损害大都是一过性的,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医学知识及治疗、愈后给予适当的讲解,列举治愈实例,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6 医护配合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既要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也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发现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体征的变化、用药量、用药时间和临床表现都应准确记录, 如有异常发现, 要及时报告医生,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防止严重肝损害发生。

2 结果

2.1 320例患者中, 肝功出现损害, 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1~2月中, 其中有60例患者发生肝损害, 发生肝损害后要及时停用抗结核药物, 给予有效的保肝降酶治疗, 大部分患者肝功短时间内均恢复正常, 肝功异常恢复时间为7~30 d, 平均18.5 d, 肝功恢复正常后, 观察1~2周, 如肝功能继续保持正常, 恢复抗结核治疗, 每周复查肝功能。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320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肝功异常者, 应用甘草酸二胺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过敏性休克、类柯兴面容, 治疗过程中血清K+、Na+、Cl-、BUN(血尿素氮)、Cr(铬)均在正常范围内, 其中1例患者出现皮疹, 经对症治疗恢复正常。

3 讨论

选择适宜的中西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从而保证抗结核的顺利实施, 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肝功能损害是抗结核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严重影响治疗进程, 或导致治疗中断, 而ALT或TBIL升高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之一, 其机理是抗结核药物干扰细胞内代谢过程, 导致肝内胆汁淤积, 脂肪变和坏死[1], 也能引起ALT或TBIL一过性升高, 同时大多伴有其他肝功能异常, 据报告肝损害80%~90%在用药八周内发生[2], 需保肝降酶治疗,经休息或停药后大部分可自行恢复正常。由于结核病为慢性传染病, 疗程长, 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均引起肝脏损伤, 致使患者被迫停药, 延误治疗, 使结核病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 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保肝治疗, 以减少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可能。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一旦出现肝损害, 会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悲观、焦虑、恐惧心理, 这时护士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 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加强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 争取患者的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 做好医护配合, 避免和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提高治愈率。

[1] 郭延文, 郭颖, 赵桂东, 等.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中国防痨杂志.2001,23(2):56~57.

[2] 谭永康.药物性肝病.中国防痨杂志,2002,24(3):152-154.

[3] 李宁,沈力.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2,7(3):60.

132011 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

猜你喜欢

肝功保肝抗结核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保肝合剂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高含量DHA/EPA甘油三酯的降血脂和保肝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