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溴鼠隆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2例分析

2013-02-01刘艳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传染科误服血管病

刘艳丽

溴鼠隆, 别名大隆, 是一种灭鼠药[1]。现对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去年治疗2名误服溴鼠隆中毒被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 58岁, 女1例, 56岁, 二者为夫妻, 发病2d, 均有发热, 分别为38.4℃和37.8℃, 均有出血倾向, 广泛皮下瘀点, 男患双腋下呈搔抓样瘀点, 且伴有肉眼血尿, 余格检查无异常。既往健康, 无服用抗凝药物史。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增高, 血小板正常, 凝血系列:PT、APTT明显延长, ATP明显减低, 出血热IgM抗体阴性, 男患尿隐血(++++), 女患尿隐血(+), 尿蛋白(-), 肝、肾功能正常, 脑脊液压力正常, 常规正常, 检菌阴性。

1.3 误诊情况 门诊以流行性出血热收入传染科。

1.4 确诊情况 实验室检查除外流行性出血热。入院第2天, 子女在父母家中发现放在高处的灭鼠药溴鼠隆流入面粉袋里, 将用此面粉蒸的吃剩下的馒头拿到相关部门检测, 证实含有溴鼠隆。2例患者被确诊为溴鼠隆中毒。

2 结果

确诊后转入内科, 12 d后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溴鼠隆是一种抗凝血灭鼠药, 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作用机制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 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影响凝血酶原合成, 使凝血时间延长, 此外,其分解产物苄叉丙酮还能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 使其通透性增加, 加重出血病状[2], 可出现皮肤、黏膜脏器出血。

3.2 流行性出血热的血管病变为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最后呈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性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3]。

3.3 本组误诊原因 ①病史不清, 未能提供误服溴鼠隆的病史给诊断带来了困难。②医生缺乏溴鼠隆作用机制及中毒临床表现相关知识。

3.4 误诊预防 ①提高医生知识面, 拓宽诊断思路。②详细询问病史, 尤其是有误服和隐瞒病史之可能者。③及时做相关检查, 减少误诊。

[1]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33.

[2]刘宏.急性溴鼠隆中毒九例临床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2):1103.

[3]彭文伟.传染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2.

猜你喜欢

传染科误服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肺血管病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在学校误服化学试剂,究竟谁的错?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传染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防范
优质护理服务在传染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误服药物不少见 积极自救与互救
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90例儿童误服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