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几种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3-01-23郭海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涎腺腮腺腺体

莫 锋 郭海城

(大庆市人民医院CT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6)

腮腺几种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莫 锋 郭海城

(大庆市人民医院CT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6)

腮腺是涎腺中体积最大的,左右各一,大小因人而异,但一般两侧对称,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之前。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额关节之间,下至下颌角。是茎突前咽旁间隙内唯一的重要器官,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乳头上,位置相当于上颌骨第一磨牙。二腹肌位于腮腺于颈鞘血管之间。颈外动脉位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的腮腺实质内,面神经出茎突孔进入腮腺。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但高于皮下、颞下窝几咽旁间隙内的脂肪。腮腺的实质密度决定于脂肪和腺体的比例。当腺体萎缩、脂肪成分增加时,腮腺的密度降低。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腺癌;囊腺癌;淋巴瘤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8例,女18例,年龄37~82岁,平均(59±5.2)岁。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症38例,脑卒中史6例,TIA发作史9例,伴有冠心病6例,房颤3例,糖尿病史7例。

1.2 主要仪器

日本东芝Activion16排腮腺肿瘤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65%~75%,而且腮腺肿瘤中的75%是良性肿瘤。颌下腺肿瘤中50%是恶性。涎腺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种类繁多是一大特点。良性涎腺肿瘤不像其他肿瘤具有完全的良性性质,而是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涎腺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比较,恶性程度较低[1,2]。因此涎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较好(术后生存可长达20年以上)。

2 影像学表现

腮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与炎性病变和某些良性肿瘤不宜鉴别,在鉴别良恶性上有一定的限度,小的恶性肿瘤如生长缓慢,可以有如同 肿瘤一样的清楚锐利的边界,恶性肿瘤可以与良性肿瘤合并存在。至于恶性肿瘤组织学诊断则必须经病理检查,以下为几种类型。

2.1 黏液表皮样癌

是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在各个病例中不尽相同。CT表现与腮腺混合瘤十分相似,边界清楚,偶尔也有弥漫性浸润,可以是分叶状。高度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癌破坏腺体组织,增强扫描表现不均匀强化,一般没有钙化,这是与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2.2 腺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这三种恶性肿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相似。肿瘤浸润性生长,包围腮腺导管引起梗阻,侵犯临近肌肉,发生淋巴结转移。CT表现类似其他腮腺肿瘤,缺乏特异性,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高密度病变。应注意扩大检查范围至鼻咽和口咽部,以除外鼻咽癌的直接蔓延。颞区及耳区皮肤鳞状细胞癌可转移至腮腺。

2.3 浆液细胞和大嗜酸粒细胞癌

这两种肿瘤十分少见,生长缓慢而局限,肿瘤长大时可呈分叶状,并呈浸润性生长而使病变边界模糊。大嗜酸粒细胞癌见于60%~70%以上的老年患者。浆液细胞肿瘤在1953年以前还被看作是良性肿瘤,只占腮腺肿瘤的1%~2%,发生转移较晚。CT表现边界清楚,与腮腺混合瘤很相似,缺乏特征性表现。

2.4 囊腺癌

生长方式和生物学行为非常独特。以往曾被分类为良性瘤,即圆柱瘤,但可以发生转移,应该认为是恶性肿瘤,肿瘤也可以生长迅速,但常常生长缓慢,手术切除15~20年后才发现有远隔转移。早期,肿瘤境界清楚,晚期呈浸润性生长,侵犯腮腺内的面神经,1/3患者有面包疼痛或面神经麻痹。少数发生淋巴结转移。CT表现如同黏液表皮样癌一样,囊腺癌在肿瘤较小时也呈圆形,边界模糊,肿瘤周围有显著的造影剂增强。

2.5 淋巴瘤

原发于淋巴瘤起源于腮腺实质,继发性淋巴瘤发生于腮腺内淋巴结,二者鉴别十分困难。原发于腮腺实质的淋巴瘤如不合并舍格林综合症(涎腺淋巴上皮病的一种)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舍格林综合症患者若发生淋巴瘤,原发淋巴瘤的部位常位于肺部或腹部。CT表现原发于腮腺内的淋巴瘤,腺体组织完全被瘤组织代替,表现为高密度的病变,边缘不规则,向周围正常的腺体组织内延伸肿瘤组织,可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与鳞癌淋巴结转移不同,一般没有淋巴结中心坏死现象。

2.6 转移瘤

腮腺的腮腺旁转移瘤主要来自头皮和外耳的原发癌。其他原发部位有眼眶,眼睑,副鼻窦,鼻咽部。一般均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远隔转移至腮腺的较少,原发癌多为肺癌、胃癌和乳癌。

2.7 腮腺深叶肿瘤的临床表现比较特殊,不易诊断

患者有喉部胀满感,不能用假牙托。临床检查扁桃腺部位肿胀。如肿瘤呈哑铃状生长,肿瘤可以向外延伸至下颌角,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可以触及[3]。肿瘤沿咽旁间隙生长,茎突下颌韧带相当于“哑铃”的狭窄处,常见肿瘤为混合瘤。腮腺深叶恶性肿瘤沿咽旁间隙浸润性生长,没有清楚的边界。CT表现腮腺深叶肿瘤一侧的咽旁间隙向内突出,肿瘤可突出于咽腔黏膜下方。如果肿瘤发生于咽腔黏膜的副唾液腺,则咽旁间隙被向外推移,贴近茎突和下颌骨的内表面。鉴别诊断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小涎腺肿瘤,咽旁囊肿,炎性肉芽肿,血管性病变。这些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和咽旁间隙内,与腮腺深叶肿瘤相比,可以有相似的CT表现[4]。

2.8 鉴别诊断

腮腺炎症在临床上远较肿瘤常见,局限炎症可形成肿块,类似肿瘤。典型的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腮腺普遍肿大,密度增高,但仍维持腮腺外形,不难于肿瘤鉴别。若炎症累及相邻软组织,边缘模糊不清楚,则不易雨恶性肿瘤鉴别。若在肿胀区域内发现液气面,则常常提示为脓肿形成。

CT检查对腮腺区的脂肪瘤和囊肿可以确诊。CT发现腮腺肿瘤的敏感性也几乎100%。但是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限度,更不是可靠的组织学诊断方法。

[1] Mancuso AA,Hanafee WN.Computed Tomo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Head and Neck[M].2nd ed.Baltimore. Willians and Wilkins,1985.

[2] 邹兆菊.涎腺疾病影像学诊断[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

[3] Gamsu.M.Genant:CT of the Body,Volume Thorax and Neck[M]. Saunders Philadelphia.2nd,1992.

[4] Lee,SS.Computed Body Tomography[M].Raven Press New York, 1983.

R739.8

B

1671-8194(2013)18-0176-02

猜你喜欢

涎腺腮腺腺体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涎腺超声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