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2012-08-15吴淑元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悲剧性乐曲悲剧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史上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远古的先民就创造了一大批早期的音乐艺术作品。这些中国古典音乐,既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以及对自然威力的恐惧和崇高心理,又表现了部落群体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伟大精神。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质中,悲剧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作品悲剧美的内涵

在中西方的美学范畴内,悲剧美一直是焦点。因为在古代漫长的人类社会中,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是悲剧呢?恩格斯说:“在我看来,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P346中国的大文豪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P297

《辞海》认为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3]P4599耿飞认为悲剧性“是历史的与现实的生活悲剧的升华,是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与体验,以化悲痛为力量的震憾,激励意志、发人深省,……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憾,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4]所谓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和体验,是指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给听众以强烈的共鸣。即听众随着如泣如诉、婉转低回的旋律,而感受着乐曲所传达的痛苦和悲哀,并随着音乐的痛苦和悲哀而痛苦和悲哀。

由上可知,悲剧具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形态,如人生中遇到的悲剧性的事情和形态;二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作品《窦娥冤》;三是艺术生活中的悲剧性事情和形态,如《窦娥冤》这个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给人以痛苦,悲哀的事情和形态。所谓艺术作品的悲剧美主要指后两种形态,即艺术作品中的悲剧性事情和形态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与体验,以及这种感受与体验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而引发出来的美感。

悲剧美和崇高美一样,在美学范畴上来说,主要来源于西方的文艺理论。西方戏剧美学的奠基人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生有“悲悯”和“恐怖”两种情绪,这两种情绪如果不让它发泄,就会郁积起来而造成精神苦闷,所以他在他的著名著作《诗学》中阐述了他的由于悲剧而引发人们发泄这种“悲悯”和“恐怖”情绪的“发泄论”,并说这种发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审美快感。他说:“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5]P43这种特别能给的快感,就是悲剧性事件给人造成心灵上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引发人们抒发情感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悲剧美产生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中,虽然没有“悲剧”这个词,但存在着类似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悲剧美,不过这种悲剧美的表达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是用近似的“怨”、“愤”、“悲”、“凄”、“苦”一类的说法。这些提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现了悲剧美的内在意蕴,有点类似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即“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这种渗透于作品或评点中的悲剧美意识,具有中华民族悲剧美的独特风格,足以和西方的悲剧美理论相媲美。

二、悲剧美功用

悲剧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为人生的命运并不是每个人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在现实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其中悲剧性的意外会使人们感到悲痛和伤心,面对那些并非人们本身所造成的悲剧性意外,人们在悲痛之余,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并在这种悲剧性意外中感受到生活的本真,体味了人生的严峻。在这种悲痛和恐惧之中,人们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人性也变得更加完美和更加深刻。完全可以说,这种正视人生的苦难和社会负面,认识人生的命运与社会的严峻,并勇敢地接受人生命运的挑战,正是具有悲剧美作品的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因此,只要人们还不能完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还没有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悲剧就有可能存在,悲剧美就还是审美范畴中一种必然存在的重要形式。

正因为悲剧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常常是“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自身的悲剧性意外,常常会感到悲伤和痛苦;而人们对于别人的不幸遭遇常常会表示怜悯和同情。但是,当人们在欣赏具有悲剧美的艺术作品时,不但有怜悯和同情,常常还有恐惧、惊赞和奋起,即既为悲剧主人公的命运而痛苦,痛其所痛,又对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和人物感到愤怒;既有对与悲剧命运抗争的悲剧主人公的精神而惊叹和赞美,又会产生推翻或打倒这种导致悲剧命运的不合理的一切的奋起斗争的想法。正因为如此,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不但可以使人们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力,而且它将以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并由此引发出人们的美感,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如我们在欣赏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会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悲愤之情。因为悲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和毁灭,引起人们的悲悯,并从更为积极的方面来净化人们的心灵,由此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保卫,并产生一种愿意为之献身的崇高情感。悲剧美通过对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对美的肯定,它可以使人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同情和心灵震撼,并以其特殊的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并引发人们的美感。所以说,在审美特征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美最接近道德的判断和实践的意志,更能显示出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使欣赏者达到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理性升华,触动灵魂深处,提高精神境界,达到审美的愉悦,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留下深深的心理印迹。

正因为悲剧美具有上述各种特殊的功用,所以,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审美实践中,常常把悲剧美看成是一种非常时尚的审美范畴。《礼记·乐记》在论及音乐感动人心的顺序时,便以“哀、乐、喜、怒、敬、爱”为序。并把:“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6]P2008的悲剧感置于六者之首。孔夫子在编删《诗经》时,曾提出了“诗可以怨”[6]P25的近似于悲剧美范畴的审美意识特征,并充分肯定了“怨”的社会意义和积极价值,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内心痛苦和悲剧魅力形成的动力因素。唐代诗人杜甫也在自己的著名诗篇《丽人行》中说:“箫鼓哀感鬼息神。”[7]P438《韩非子·十过》曾记载过一个“悲”声感天动地的故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8]P2039-2040。

正因为“悲”音的作用巨大,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以悲为美”的特殊现象。《后汉书》曾记载朝廷权贵梁商有一次大宴宾客,在酒酣兴高之际,梁商尽命人奏安慰死者的丧歌《薤露歌》,以致座中闻者皆为掩涕。《世说新语·任诞》篇更记载了一个表现当时“以悲为美”时尚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羊昙善唱乐,桓尹能挽歌,及山松以《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人们对悲剧美艺术作品的喜爱。

三、悲剧美的表现形式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其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抒发一种悲剧性的情感。这类作品的表现特点常常是运用极具感染力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色彩等表现手段来营造一种悲凉凄惨的音乐氛围,让欣赏者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悲剧性情。如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表现人生苦难的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乐曲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描述了一个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妇女,面对着滔滔江水哭诉的痛苦心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恶与苦难。下层人民的生离死别的惨状,劳动妇女抢天哭地的痛苦心声,伴随着哀怨的音乐,仿佛就象日夜流淌的江河水一样在呜咽、哭泣。

乐曲由带再现性质的三个乐段组成。其中第一段为乐曲的主体结构,主要为原《江水儿》的曲牌,羽调式,共九句,曲调悲切,似人声的哭泣。首先,乐曲由一个散板引子导入。开始出现在全曲最低音,使人感到非常压抑,然后连续4次四度跳进,似江潮涌动,如心中怒火冲天而起。然后旋律逐渐下行,回到极度的痛苦和悲哀的情绪之中。乐曲随着进入色彩暗淡的第一乐段。这一段由起承转合四个不对称的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呈波浪型起伏,节奏沉重,速度较慢,哭泣的音调给人以悲凉之感。第二乐句以大起大落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抑制不住的悲愤心情,一开始就以十度大跳把旋律带到全曲最高音,下行之后又连续两次向上冲击。接着第三乐句把音乐推向第一个高潮,先是十度大跳,然后是长达四拍的高音以及抽泣的音调,表达出一种悲痛欲绝的情绪。第四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乐曲再次回到凄凉、无奈的情绪之中。这一段的旋律深沉悲愤,感人肺腑,有着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宛如一位孤立无助的劳动妇女,在面对滔滔江水哭诉自己的悲惨身世和不幸遭遇,音乐形象十分感人。

乐曲的第二段采用同主音调式转移把音乐形象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即由羽调式转入同主音的徵调式。采用“对仗”式的句法结构、旋律、节奏比较平稳,用弱力度演奏。在调式、旋律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自问自答式的音乐,是主人公在回忆过去,也好像是在思索着遭遇不幸的原因,但却找不到任何答案。她被种种伤心事缠绕着,内心无比的痛苦,却无处向人诉说。本段乐曲色彩对比鲜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冥想、思索和神思恍惚的意境。

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音乐再次转回到羽调式,经过变化的主题音调,在力度和速度的强烈对比中再次出现。由双管和整个乐队用强力度演奏的激昂、悲愤的音乐情绪不断高涨,将长期压抑在人们心中的怒火猛烈地迸发出来,把乐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并使之进入到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最后,全曲在徐缓、悲凉的音调中缓缓结束。

二是塑造一个具有悲剧美的主人公,然后通过叙述主人公的感人事迹来感动听众。如著名古琴曲《广陵散》就是通过刻画悲剧主人公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国宰相侠累然后自杀的悲壮感人的形象来感染听众的。《广陵散》源于《琴操》所载的《聂政刺韩王》曲。全曲共分45个乐段,即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和后序8段。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呈现出沉郁悲愤的情感;正声是乐曲的主题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的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呈现出戈矛纵横的战斗豪情。其主体部分的音乐,既有徐缓而深刻的感情抒发,也有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急剧的变化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慷慨激昂的悲慨之情。其主题升华为一种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嵇康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以为寄托,表现了嵇康把弹奏《广陵散》当作了最能代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制而遭杀害,临刑之际以《广陵散》来抒发内心的悲慨和愤怒,说明了《广陵散》对统治者表达了一定的反抗性,对被害者表现了一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坚强斗志,正因为如此,《广陵散》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具有悲剧美音乐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有崇高的品质,这些主人公在崇高精神的支配下,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直至牺牲。欣赏者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在音乐意境的烘托中,在悲悯、哀怜中警醒,在悲伤痛苦中奋起。

四、音乐悲剧美的价值

音乐悲剧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一种与崇高美相类似的审美特征。崇高美是一种昂扬美,而悲剧美是一种深沉的美。两者相类似之处是崇高美通过昂扬激越的情感来达到使人崇高的目的,而悲剧美则通过深沉内蕴的情感来达到使人崇高的目的。两者途径不同,结果一样,这就是所谓殊途同归。因为悲剧的目的在于使审美者更加憎恨人世间的邪恶,更加向往人世间的美好。悲剧离不开苦痛,更离不开黑暗。苦痛是人生自由和幸福所必须经过的阶段。唯其经过苦痛,才更为珍惜自由和幸福,黑暗是正义和光明的反动,唯有了解黑暗,才能更加了解光明和正义的真谛。假恶丑虽然暂时战胜了真善美,但真善美最终必将战胜假恶丑。因为真善美的巨大价值,预示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更是一定会实现的历史的必然趋势。

人们之所以在欣赏悲剧性的音乐作品时会流泪,这是因为在悲剧中正义遭受挫折,美好的事物遭到毁灭。但是美好的事物遭到毁灭并没有使人们悲观绝望,相反,代表美好事物的主人公的行为和品质所产生的感召力以及新生事物终归不可战胜的必然趋势,使人们对人生价值及其取向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审美情感得到陶冶。同时,人们在肯定悲剧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能够欣赏这一审美价值的自己。欣赏高尚的有价值的作品,也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这就是在审美痛感中同时产生审美快感的来由。也是人们欣赏悲剧美音乐作品时产生崇高感的来由。

音乐的悲剧美洋溢着高尚的道德精神,欣赏音乐作品的悲剧美,虽然给人压抑感,甚至于痛苦感,但痛苦过后,给人的刺激是一种久久回味不尽的审美快感,就象湖南人吃辣椒和苦瓜一样,先是苦感和辣感,但苦过、辣过之后是一种回味无穷的快感。只有这种回味无穷的快感,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复杂多姿的社会,并从中汲取各种各样的生活营养,来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审美愉悦,这就是音乐悲剧美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1]恩格斯.致斐·拉萨尔[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耿飞.浅析音乐美的范畴[J].大舞台艺术,2005.2.11

[5]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08.

[7]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8]中国名人研究中心.诸子百家经典精粹[M].合肥:黄山书社,1997.

猜你喜欢

悲剧性乐曲悲剧
始乱
伟大的悲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