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构成分析

2012-07-05李前兵刘长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贡献率总体

李前兵,刘长平,2

(1.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8年的4613元(按不变价格),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有些方面还进一步趋向突出。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了解区域经济差异程度,更需要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来源和构成进行客观、科学的衡量,以便找出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利用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的可分解性,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从地带和产业两个层面进行测度和分析,从而为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供客观依据,为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指标,计算了1978年~2008年间的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并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和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分解,其中,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以国务院1997年提出的方案为准。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公布的各年度(1978年~2008年)统计年鉴。

1.2 锡尔系数的空间分解

锡尔系数最早是由锡尔等人于1967年提出,用来反映区域差异。锡尔系数包括两个分解指标(T和L),两者的不同在于锡尔T指标以GDP比重加权,锡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其中锡尔T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i表示i区域的GDP占全国的份额,pI是I区域的人口占全国的份额,N表示区域单元个数。

锡尔系数具有把整体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的特性,通过将区域经济总差异分解为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可比较不同分类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从而为观察和揭示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各自的变动方向、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总差距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提供方便。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例,利用锡尔系数熵就可以将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差异这样两部分。

式中,i表示地带(i=1,2,3 分别与东、中、西部对应);j表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当i=1,j=1,2,…,12就分别对应着东部的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依此类推);Yi表示第i地带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Pi表示第I地带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Yij表示第j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GDP在第i地带GDP中所占比重,Pij表示第j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在第i地带人口中所占比重。

1.3 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基尼系数具有总收入差距在不同分项收入差距之间的可分解性,如果总收入Y由F项收入组成,即Y=Y1+Y2+…+YF,那么基尼系数也可以分解成F个部分,这样可以考察不同分项收入下的收入差异及各收入来源对收入差异的贡献大小。

总基尼系数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中uf和u分别为f分项收入的人均收入和样本总人均收入,Gf表示f分项收入的集中指数,可由下式求得:

根据(3)式,基尼系数是所有分项收入的集中指数的加权平均,权数为各项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以衡量第f项收入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如果将uf取人均三次产业产值,u取人均GDP,则表示第f项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当Gf>G,且样本人均产业产值不变,f项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的增加将导致基尼系数的扩大,即导致更大的收入不均等,反之亦然。所以,通过计算和比较Gf和G,可以判断f项产业产值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趋势。

2 基于锡尔系数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

利用锡尔系数的可分解特性,基于省级空间单元对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将全国总的人均GDP差异分解成东、中、西三大地带内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差异以及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以总体差异为100%,分别观察四种差异在整体差异形成中的贡献份额。这样,可以进一步从差异的地带构成和地带内差异的变化来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以找出影响差异变动的直接因素。根据(2)式,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大地带内部和三大地带之间差异贡献率变化的主要特征为:

第一,东部地带内部人均GDP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平均值达54%,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77.29%下降到了2008年的33.89%。

第二,中部地带内部人均GDP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87%下降到了2008年的4.12%。

第三,西部地带内部人均GDP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呈波动性平稳状态,从1978年的2.76%略微上升到了2008年的2.87%。

表1 1978年~2008年间三大地带锡尔系数分解及对总体差异的贡献

从三大地带的贡献率来看(如图1),全国总体差异的绝大部分变化是由东部省际差异引起的,自1978年以来东部的贡献一直趋于缓慢下降;而三大地带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4.08%增加到了2008年的59.12%。显然,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带间的不均衡发展。

图1 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贡献(锡尔系数)

中西部地区锡尔系数数值较小,而且变幅较小。中部地带内省际差异1988年~1992年间呈现扩大趋势,1993年~2005年间总体呈现缩小趋势,2005年之后又明显扩大,反映出中部地带内省际差异呈现扩大、缩小和再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带内省际差异锡尔系数在1989年为2.66%,之后的几年呈上升趋势,一直到2002年之后才下降,反映出西部地带内省际差异停止了自1990年以来的有所缩小的趋势,反而有所扩大,但这种扩大的趋势到2002年时基本停止,2002年以后西部地带内省际差异变小。

3 基于基尼系数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分解

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分解可了解各产业对地区经济差异构成的贡献,为了深入分析三次产业对全国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变化趋势的影响,根据(3)式、(4)式按产业对基尼系数进行贡献率分析,先分别计算各产业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再计算全国总体差异,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了1978年~2008年间我国总体基尼系数和各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上看,第二产业对全国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达到56%;第三产业居中,贡献率大多超过25%;相比之下,第一产业对全国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最小,说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工业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来看(如图2),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趋于缩小,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全国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大约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贡献率仍然较大;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趋于上升;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则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基尼系数贡献率的提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总体基尼系数提高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第二产业差异起着决定性影响以及该产业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又使得总体基尼系数的提高减缓。这说明第二产业对全国总体发展差距一直起着增加总体不平衡程度的作用,而第一产业则起着降低总体不平衡程度的作用。

4 结束语

根据以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分析,对1978年~2008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构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仍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最为突出的问题。综合来看,20世纪90年代全国整体区域差异水平与80年代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差异自1990年以来迅速扩大,进入21世纪之后上升势头趋缓。其中,东部各省区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省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于全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有着显著性影响,而中部和西部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对东部较为均衡,对于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

表2 1978年~2008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的基尼系数及产业贡献率

图2 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贡献(基尼系数)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贡献率表明,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工业的差距上。因此,必须抓紧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除此之外,第三产业也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的产业发展重点。在尚未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的情况下,发展和维持工业生产能力的代价十分昂贵,仅靠政府的直接扶持和干预,人为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工业企业,会造成各种资源的严重浪费。与大力发展工业的举措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相对容易而且更加合乎当地的需求。

[1]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经济地理,2006,25(4):710-718.

[2]何雄浪.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23-28.

[3]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2-84.

[4]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44-49.

[5]于成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40-44.

[6]卢晓旭,陆玉麒,尚正永.基于锡尔系数的199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5-7.

[7]杨立勋,陈海龙.基尼系数的拓展: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5):19-21.

[8]西献新,王良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解[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51-56.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贡献率总体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