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传承,艺术留存

2012-05-30要英

新民周刊 2012年41期
关键词:传记声乐音乐

要英

在所有类别的艺术家中,音乐大师往往被公认最富有行业独立性和鲜明艺术个性。妙曼的音乐,似乎总是远离常规的人间烟火。中国先贤早就有定论——“天籁之音”必定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楚国的编钟,是屈原同时代的中国人对于音乐“天人感应”的全部理解,今天还能和钢琴同步演奏,但是司马迁也没能够记载它的发明者和最初的演奏者。后世的中国文人,关于音乐大师的笔墨也留传得很少,以至于宋词的传承只停留在文字。

传奇的魅力一旦失传,于文化传承绝对是个损失。如这些年,我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向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就无法全面介绍中国悠久的音乐成就。那么,音乐为什么会那么容易失传呢?这个谜,在我心中徘徊已经很久了。直到我读完《她是这样一个人:写真周小燕》之后,我才借助新华社高级记者、文化传记作家赵兰英女士的生花妙笔,揭开了这个谜。为了这部众人期盼的传记,本身也久负盛名的赵兰英曾经推掉所有的應酬,整整一年生活在周小燕的世界里,描绘给我们诸多感人的细节。

如关于传主周小燕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任教生涯,赵兰英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尘封的记忆——“10月8日(1953年),星期一。从今日开始给高沛军补课,补课的计划是一星期上三次课,练声为主(因为我觉得她用一个母音唱,不能使她将颈部的肌肉放松,换用许多字混在一起唱,可能会好些,并且,这样练,容易使练声和唱歌结合起来)。歌曲的量方面,要一星期唱一首外文歌曲,一首中文歌曲,外文以意大利古典歌曲为主,慢的和快的配合着唱,中文也是慢的与轻松愉快的轮流着唱。李家尧今天也来上课,他的声音有些干,我想这现象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疲劳,二是方法不对。他现在完全掀着气唱,并且发出来的音不是一个男高音的音色,而是一个男中音,他以为这样才是有力量的声音。我也将au re hu do的练声法给他试了一下,结果很好,声音马上松得多了。我叫他设法每日来,我帮他这样搞一两个星期,我相信,他的声音会完全两样。”

这是当年的周小燕日记,历经“文革”还是得以保留。赵兰英为什么视为弥足珍贵呢?因为声乐艺术领域,演唱和教学是两个独立的专业,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也有更多的不同。久经世面的赵兰英发现——并不是,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就能当好声乐教师;也并不是,是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就是好歌唱家。但是,她的传主周小燕就是如此夺目的金镶玉。所以,赵兰英倍觉感慨——“上世纪50年代,声乐教育,尤其是花腔艺术,在我国一直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章法。从歌唱转向教学,周小燕不断在这条路上探索、摸索,寻找着科学的、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这篇珍贵的日记,是一份难得的佐证。”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很难用语言表述得非常清楚。60多年了,周小燕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她的因材施教具体到了每个人,如同精雕细琢一件件传世瑰宝,并因此享誉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位高足巧夺天工般的诞生都是无法复制的神来之笔。所以,赵兰英并没有在上海音乐学院发现关于周小燕的通用教材及其档案。为了笔墨如声、馨香如人,赵兰英去周小燕家当了一年的“旁听生”;见证了95岁高龄的传主如何满怀激情地为每一位学生“度身定做”的因材施教,并把几十种周小燕教学法和相关心得用文字艺术地再现。我反复品味这些温暖心灵的篇章,终于明白了音乐为什么很难传承。而赵兰英文字凝练、惜墨如金,她的运篇布局如茅盾笔下北方白杨般的朴实,却透出了“伟岸”的力量。

人称草书的最高境界是“飞笔留白”,让鉴赏者在空白处得以感知“精、气、神”。赵兰英的文笔特色就是类似的不想象、不演绎,留出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填充、去感怀、去共鸣。她的传主周小燕,自然也有生命中的黑暗时期,但从赵兰英并不回避的文字中,我品出的滋味却是滋润双眼的光明。

周小燕是非凡的,而如此精彩的传记同样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我想到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拿破仑和贝多芬,前者的传记有300多种;后者只有罗曼·罗兰1903年的出品,而被改编为影片则用了34年。感谢唱片的发明者贝林纳先生,他的技术让我们至今还能领略《长城谣》、《歌八百壮士》等周小燕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味“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候”的回肠荡气。我同样感谢卓越的传记文学作家赵兰英,没有她关于周小燕的这本呕心沥血之作,一代声乐传奇的瑰丽、更多感人肺腑的温馨,恐怕会遗落在滚滚艺术长河之中。

猜你喜欢

传记声乐音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