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芳,你怎么看?

2012-05-30

新民周刊 2012年41期
关键词:大将军狄仁杰句式

忽如一夜春风来,遍问元芳怎么看。

元芳,大名李元芳。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他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武功出神入化。外出断案,狄仁杰时不时会来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答复则往往是:“大人,此事必有蹊跷。”无他,台词而已。

都说网络时代的流行来得快去得也快,想不到一部8年前首播的电视剧、一句平淡无奇的台词,又会借尸还魂,被争相用了个不亦乐乎。

用“借尸还魂”,还真不是小瞧元芳。据说,这句台词的二度传播,最早出现在一段网站新闻的评论里。而那篇新闻的标题正是——“北京高速路边发现女尸,臂上怪字无人能解”——元芳大将军就仿佛穿越一般,从大唐风尘仆仆赶来救场。

然后,微博关上了他回乡的任意门。短短一周时间,将近400万条“元芳,你怎么看”狂轰滥炸进每一个角落。小到一餐饭想吃什么,大到莫言故里“赔本也种万亩高粱”,或者“方大国打人案烂尾”、“美日卫星在北京上空突然消失”,末尾都要拖上这么一句。

有道是“看世间琐事,都问元芳”。要怪只能怪“元芳”太百搭。140字的微博,本就容易催生各种“体”。但无论是前阵子风靡的“甄嬛体”还是“高晓松体”,都免不了稍费心机。唯有“元芳”,堪称万能句式,从严肃到调侃,从戏谑到认真,从悬疑到肯定……各种情境都能往下接,再微妙的情感也能胜任。再看看从前红过的“元芳”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解释,你懂的”、“我爸是李刚”、“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也无一不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式的“万能下一句”。等新鲜的句式被滥用到恶俗,用到淘汰,又会有最新鲜的句式推陈出新。

有人说,每天早晨打开微博,就像皇上打开群臣的奏折。即使只是指尖的轻触转发,也有日理万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元芳,你怎么看?”原是设问句,其实却更像个反问句,完全不需要回答。更妙的是,它既能化庄为谐,又能寓莊于谐——看看那么多揭露官员贪腐的微博后面都跟着“云芳”就知道——民众的潜台词是“此事必有蹊跷”+“可俺无能为力”+“唯有笑问元芳”。真真假假之间,种种对于现实的不满、因无能为力而生的谐谑,一览无遗。

沉重与欢乐交替又交织,这也正是微博的特色。140个字的体量注定了这样的审时度势免不了肤浅。一片嘈杂声中,再没顶的沉重也只能维持几分钟,转眼就会被下一条恶搞图文盖过,破涕为笑。每当大灾大难发生时,看看四周友邻们的微博转帖,就更增精神分裂之感——前一条还是悼念的花束和蜡烛,后一条已经不知被“我们爱讲冷笑话”、“腐宅小漫画”带向哪里。

残酷吗?显然。但必须承认,欢乐比沉重的吸引力,大太多。在元芳为广大博主带来欢乐之前, 先是“杜甫很忙”,在教科书上一改往日恭俭模样,被幻化出各种奔放姿态。然后“包拯很黑”,围绕“白天不懂爷的黑”创作了无数个段子。眼见得老友红遍天下,李白也不甘寂寞,献演了一回行为艺术“李太白”,同时中招的还有诸葛亮与“小孔成像”。就连11年前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都再度火热,剧中王琳出演的配角“雪姨”,凭借夸张到嚣张跋扈的表情,被网民“出版”了同名唱片,口头禅“好大的口气”、“真是一场好戏”、“呸”、“阿兰你是死人吗”都被设计成主打曲目。

恶搞是一种娱乐能力,有时候,也会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反应快的商家早已跟风,在微博营销帖末尾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转帖率立刻高于普通广告帖。同样富有娱乐精神的某商务网站,效仿网友截屏,给狄仁杰和元芳大将军配上新版广告词,效果更加立竿见影。再往深里瞧瞧,在微博上素来以调笑、恶搞为己任的知名ID,譬如“某某冷笑话”,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量。这些平日里用欢乐吸引来的庞大人群,到必要时,都是目标客户——元芳,这世道,你还看得过来吗?

猜你喜欢

大将军狄仁杰句式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大将军搬砖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彭大将军”也写诗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