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疗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反应的调查及分析

2012-05-29孙传阳高云

当代医学 2012年23期
关键词:癌症化疗护士

孙传阳 高云

癌症是当今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癌症患者有非常沉重的心理负担。化疗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可抑制细胞内染色体DNA和RNA的合成,而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1]。如防护措施不当化疗药物可经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或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如防护措施不当或不严格即对自身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如今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双相防护。为了了解化疗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反应,以便尽快完善和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我科对近年收治的200例化疗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9年3月~2011年7月在外科住院的癌症患者且接受过手术并进行过1次以上的化疗疗程患者200例。患者无意识及精神障碍,能理解问卷内容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龄35~85岁,平均(67±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6例,高中及上104例;化疗疗程为6次以下的80例,6次及以上的120例。

1.2 方法 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共分3个内容:(1)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次数;(2)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3)化疗患者态度。由护理人员在其出院前交给患者完成。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为了了解不同化疗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的反应是否一致,根据患者的年龄、学历及住院次数进行评分。见表1。依照患者对表1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为确定化疗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情况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者为高分(表2)。

表1 200例化疗患者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自我防护的反应百分率

表2 不同年龄、学历、化疗次数的化疗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的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的患者认同护士日常工作带口罩帽子,配置化疗药物前后洗手。72%的患者认同接触被化疗药物污染的器械放专用垃圾袋。这说明随着职业暴露宣传的深入,普及性的预防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对护士穿防护服、带护目镜加药的患者有68%和59%的患者觉得无所谓。分析其原因首先我院所有的化疗药物均在配置中心完成,患者对防护服、护目镜的用法及作用很陌生。其次患者认为这完全属于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范畴,对其自身的影响不大,故多数患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护士自我防护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不良的心理贯穿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全过程。否认、恐惧、抑郁等使其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期望值过高,因为缺少医学知识或是家属对其病情的隐瞒,使其对疾病不予了解,引发的心烦、意乱、恐惧和焦虑。这些会让患者对医生、护士、医院及周围的一切不满,会把护士带手套加药、拔针头等认为是对其的一种歧视,从而对医务人员的行为产生抵触和不满。卫生部日前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医院职工认为,医患纠纷的最主要原因是沟通不足[3]。化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某些职业防护措施有心理上的抵触,说明护患沟通不足。因此应结合实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与理解,以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调查研究[4]都表明,一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而且对癌症和代谢控制起着肯定的作用。

不同化疗次数的患者对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自我防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接触增多,对护士的日常自我防护措施理解成是一种操作流程,不再产生抵触情绪。而不同学历的化疗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56%的患者对护士拔针头戴手套有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说明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的职业保护意识较强,接受能力也较高。因此,建立和完善操作规程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并让社会接受势在必行。

随着化疗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化疗药物给人们带来的损伤已得到了证实。一些化疗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研究结果显示,56%的患者认为护士不应该带手套拔针头,42%的患者认为更换化疗药物是戴手套的态度为无所谓。如此高的比例,也间接说明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自我防护工作的执行不到位。朱晓红等[5]对北京5家综合医院的140名临床护士调查结果表明,溶解化疗药物时,有56.5%的人只戴口罩,无其他防护,只有9名穿隔离衣,而这些医院提供的防护用具都是比较健全的。护士作为直接的给药者,易受到危害。医务人员执业防护已列入了2006年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1987年美国CDC提出“全面防护”的概念,即视所有患者具有感染性,医务工作人员应采取防范措施;1996年提出的标准预防综合了全面防护和特殊隔离的特点,强调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双向防护。许多化疗药物在接触的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液或气雾直接通过口、皮肤、眼睛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医务人员和污染环境[6]。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触化疗药物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本研究结果提示,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反应,暴露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中未采取应有的防护措施。因此,尽快完善和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自我防护技能专职培训,并使之体现于行动上,同时大力宣传职业暴露危害,树立全民普及性预防知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护理人员对抗肿瘤药物职业防护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8):1521-1523.

[2]王会香,李贺文.二级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7):135.

[3]冯新华.如何协调与发展医患关系[J].中国社会医师,2008,13(10):191.

[4]苗傲霜.社会心理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56.

[5]朱晓红,孙春丽,杨莘.护士化疗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15.

[6]Ben-Ami S,Shaham J,Rabin S,et al.The influence of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and health beliefs on their safe behavior with cytotoxic drugs in Israel[J].Cancer Nurs,2001,24(3):192-200.

猜你喜欢

癌症化疗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跟踪导练(二)(3)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