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双重性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2-04-12包双叶

关键词:文明标准生态

包双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文明双重性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包双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任何文明都具有的双重属性,生态文明也不例外,生态文明也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生态文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方面要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同社会转型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求生态文明的评价必须结合生态文明的“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

生态文明;相对性;绝对性;抽象标准;具体标准

一、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任何文明都具有的双重属性

就哲学意义来说,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和有限;而绝对就是无对、无条件和无限。任何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即它的个性和共性并存、特殊性和普遍性同在。文明同野蛮、愚昧、无知相对,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和合理成分的总和。文化进步程度愈高。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也就愈高,因此,文明也就成为文化进步的衡量标准。既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那么,文明也不例外。文明的相对性表现为它的条件性和有限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文明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1]666人类以社会方式进行各种劳动实践,如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而这种实践的过程就是文明的过程,凡是经过人类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东西都叫做文明的成果。[2]147而实践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活动所包含的目的、手段和结果都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文明的相对性还体现在文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任何文明或文化都是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由特定的民族和人群基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历史地形成的。世界上已存在的文明都是以特殊的文明模式呈现出来的。布罗代尔提出:“所谓‘西方’文明,指的既是美国的‘美利坚文明’,又是拉美、俄罗斯等文明,当然也包括欧洲文明。欧洲本身也包括若干个文明……波兰、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诸如此类。更不用提及如下这个事实了——一些民族国家性质的文明是由诸如苏格兰、加泰罗尼亚、西西里、巴斯克地区等更小的文明组成的。”[3]32世界上已有的文明模式,在共时性上表现出多样化。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文明划分。如本尼迪克特提出日神型文化模式、酒神型文化模式、罪感型文化模式和耻感型文化模式。除此之外,还有斯宾格勒的八大文化形态或模式。[4]54伊东俊太郎提出17个基本文明模式。汤因比更是提出了26个文化模式。[5]284第三,文明的相对性还体现在文明评价主体的相对性。单个文明体自身是其价值标准的检验者和践行者,是其价值的实现者和享用者。文明要以本文明体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明体发展的根本依据,评价一个政策、战略是否正确,最终要看其是否符合本文明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借鉴外在文明体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取代本文明体的评价主体地位。由于评价主体在认识水平、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等方面的不同,文明也表现出了相对性。一种文化或行为在某一特定人群看来是文明的,但在其他人群的评价里就可能是不文明的。福泽谕吉就曾明确指出:“文明开化这个词也是相对的,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国家……”。[6]9-11

文明的绝对性表现为它的内容的确定性和发展途径的无限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内容的确定性。不管文明的发展程度如何,即无论是一种衰落的文明,还是一种处在上升阶段的文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包含先进性、进步性和合理的方面,这是无条件的、确定的。第二,进步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言,人类文明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步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超越以往的实践,向着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接近,都是作为人类实践和认识的积极成果被肯定下来而成为实践和认识继续发展的基础,这是绝对的。第三,文明的绝对性往往表现为文明会自觉否定自身的狭隘性、有限性,从而跨越到更高层次和扩展到更广区域。文明的自发性促使个别价值主体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主体,文明的绝对性促使社会普遍价值主体上升到世界普遍价值主体。

二、生态文明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体

第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文明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凡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行为与成果都属于生态文明的范围,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第二,生态文明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无条件的。目前,人类文明发展的现状总体处于工业文明阶段。一些发达国家提前完成了工业化,较早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走向了生态文明的道路。而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们试图走出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条生态化工业发展的道路。但由于追求发展的迫切心理,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生态文明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全世界生态文明水平仍停留在“基本上不改变工业文明运行模式、价值观念和治理理念的背景下,改善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7]51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存方式,逐渐接近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第三,生态文明的绝对性还体现在生态文明的评价主体必然要超越个体价值主体上升到世界普遍价值主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态文明的全球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的价值主体是人类整体,而不是人类的一部分,更不是某个个人,它要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们都要以全球生态和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进行一元化的协调自身的行为”。[8]349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移等环境非正义方式来改善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不可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出的“生态问题”最终还会殃及自身。“生态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单独应对的问题,因而调整利益冲突和矛盾,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共同行动、共同负责,是决定人类是否有未来、文明是否能够持续永存、所有生命能否和谐共处的关键之举”。[9]53

与文明的一般特征一样,对于生态文明来说,其绝对性同样也寓于相对性之中,通过具体的、有形的相对性来表现抽象的绝对性。之所以说生态文明的绝对性体现在生态文明的相对性之中,是因为生态文明必定会有形态上的差异,每个国家的生态文明都会拥有使自己成为其所是的那种文明的种种特质。生态文明的相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区域性和多样性。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文化价值体系、工业化的深度和水准等,这些问题在每一个国家都是十分具体的,而且国与国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而建设生态文明的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发展境遇,因而有着不同的起点。有的国家人多地少,有的国家则人少地多;有的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有的国家仍以农业立国;有的国家人均GDP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有的国家人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国情的不同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点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都将会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而不会照搬某个国家的成功经验。这样,生态文明必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生态文明的实际操作性来看,也体现出了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生态文明必须落实到具体区域才具有操作性。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需要”和能源、土地、水、矿物等环境资源“限制”特点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形态和方式也会有所差别,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会各有特点、不一而同。第二,生态文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生态文明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发展,也就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的同时,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福利的增长和环境压力(或者叫环境负荷,指物质资源消耗量或污染物产生量)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指标,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社会福利与环境压力的同步增长;第二阶段是经济、社会福利的增长与环境压力出现了不同步的增长趋势,环境压力相对低地增长;第三阶段是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呈零增长趋势;第四阶段是经济、社会福利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出现拐点并呈下降趋势,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最高目标。由于各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条件不同,生态文明的产生、发展所处的阶段都是不同步的。对于最早实现了工业文明,已经享受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的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是有可能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的。然而,对于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虽然已经关注循环经济和提倡资源节约,但依然没有摆脱经济社会福利增长与环境压力同步增长的尴尬局面。生态文明的阶段性、循序渐进性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不可能跳跃式发展。如果发展中国家强行追求环境压力的负增长或零增长,那么以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必然要影响到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启示

生态文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要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同社会转型协调发展。任何文明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不存在脱离具体历史阶段的、适合一切时代的文明,生态文明也不例外。因此,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解答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当前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关注社会结构转型及其方向。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由于社会结构是各种社会关系深层次的、稳固的结合形式,因此只是单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或生态建设,而社会结构依旧,很可能使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难以产生实际效果,难以使社会文明在整体上实现突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单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不考虑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同样徒劳无功。因此,只有在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必须结合生态文明的“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正如上文所述,生态文明评价主体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生态文明评价主体的绝对性是指全人类才是文明的最终检验者。而评价主体的相对性是指任何文明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人群的产物,因此创造某一文明的特定人群才是其价值的评价者和检验者,即只能以本文明体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来作为衡量文明体发展的根本依据。评价一个政策和战略是否正确,最终要看其是否符合本文明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评价及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展情况等进行具体实证的判断,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任何评价总是要以一定的尺度为依据,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也就无所谓评价。生态文明评价主体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决定了生态文明的评价必然要结合生态文明的“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也可以称作“终极标准”与“现实标准”)。抽象标准的前提是,地球上不仅个人和团体有价值,而且要承认全人类的价值,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因此以全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根本利益来衡量一种行为或观念是否文明的标准就是生态文明的抽象标准或终极标准。抽象标准是对生态文明的总体描述和抽象概括,能够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生态文明抽象标准的具体内涵有:是否承认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等。[10]18抽象标准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是现实实践的发展方向。只有以抽象标准去及时引导和纠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走弯路。抽象标准是以全人类为评价主体的,而具体标准是以某一国家或特定人群为评价主体,结合某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特定人群的现实需要等制定出来的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相应的指标体系。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1]再例如,有的学者用6个指标来具体评价生态文明:(a)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万元GDP综合耗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b)环境保护:环保投入占GDP比重;(c)生态建设:森林覆盖达标率(目前的森林覆盖与应该达到的覆盖率之比)、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117生态文明的具体标准可以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量化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工具。研究制定一套体现本国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有利于增强工程的可操作性,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必定是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的统一。两种标准的关系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忽略我国的现状而提出超越发展能力的理想目标,也不能没有理想目标而裹足不前。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卷)[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 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张妮妮.生态文明:文明的要素亦或文明的形态[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3).

[8]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 李培超.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0] 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1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10/25/content_6942644.htm.

[12]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Enlightenment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Absoluteness and Relativity of Civilization

Bao Shuangy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Relativity and absoluteness are two kinds of attributes of any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lso has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nature.There are two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rom relativity and absolutenes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On one hand,our country’s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abstract standard”and“specific standard”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lativity;absoluteness;abstract standard;specific standard

B089

A

1672-0040(2012)01-0032-04

2011-11-06

包双叶(1979—),女,内蒙古通辽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郑东)

猜你喜欢

文明标准生态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