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2-04-02段伟才王敦球朱义年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党性导师研究生

段伟才,王敦球,朱义年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研究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和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而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群体当中最活跃、最先进的部分,他们在科研建设和学术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带动大多数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和学术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要结合研究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和研究生专业学科的特点,围绕“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思路,创新教育载体和管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带动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

一 研究生党员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快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多,这都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2003年以来,全国陆续推行硕士研究生两年制培养模式,培养年限的缩短给研究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首先,研究生自身的特殊性给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学生来源复杂。在同一研究生班里,研究生的年龄、生源背景、学习工作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学习方式独特。研究生集中修完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后就跟着导师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分散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科研任务量繁重,很难集中开展组织生活和教育主题活动。

其次,研究生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为复杂。研究生自身阅历较为丰富,已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使得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难易程度两极分化。大部分研究生通过大学的正规教育,拥有较好的科学文化基础,他们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价值观念注重实用,择业观念偏于功利。更有少数研究生将入党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跳板。

第三,党员频繁流动给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研究生在修完第一年的课程学分后,就直接进入课题研究,研究地点不再局限于校内,可在外地开展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生当中,有的出去三五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不等,有的直到毕业论文答辩才返回学校,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党员教育管理的真空现象。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党支部设置缺乏活力

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是合理或比较合理的。但还是有很多研究生党支部在设置方式上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地方,例如导师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在党建促进科研能力和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的作用显薄弱等,使得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不着力,仅仅成了收党费、发展党员的阵地。

2.教育方法单一

研究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力度薄弱。在教育内容上,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注重党性修养的培育和政治信念、世界观的引导,对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所忽视。在教育形式上,研究生党员的党组织活动多以学习文件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和研究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交流活动。这导致研究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态度很淡漠,走过场的心态很普遍,甚至少部分研究生忙于科研、写论文,对党组织生活都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3.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仍旧沿用了本科班级模式,忽视了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业务培养和科研素质培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导师没有被赋予相应的责任。由于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缩短,学生分散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部分研究生党员长时间不在学校学习、生活,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使得研究生党员几乎游离于高校党建工作之外,给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六结合”原则

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师资力量和学术方面的优势,以学术建设为载体,围绕“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思路,以“六结合”原则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依据,建立起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机制,以确保研究生党员在党性修养和学术素养的培育上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党建与学术建设相结合

按照“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研究生党员教育应找准结合点,把党的建设渗透到研究生学术的各个方面,做到党建工作和学术方面同步加强、相互促进。其次,应该把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研究生入党和党内考评的重要指标,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研究生党员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以此促进党建和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

(二)思想教育和科研指导相结合

研究生导师中党员比例较高,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完全可以在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发挥思想教育和科研指导的双重作用。因此,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同时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学院层面开展学术交流的时候,也应把思想教育和科研指导进行有效融合,对研究生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以党务实求真的理念开展学术研究,能够对自己的前沿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党性教育与研究生常规教育相结合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应从研究生党员的日常学习生活习惯入手,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督促研究生党员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促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党员做到严于律己,每天对自身行为进行检验反思,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性教育与研究生常规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保证研究生常规教育的效果,也能促进党性教育有效开展。

(四)组织生活和学术活动相结合

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中,可以以学术发展为依托,在研究生支部当中设立学术团队型党小组或学术梯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组织活动,对研究生在党性培养和学术方面做共同指导。这不仅可以确保高校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培育方面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学术建设方面有正确的指导,也能有效引导研究生党员树立正确、积极和明确的价值目标。

(五)党员干部培养与学术能人培养相结合

研究生党员教育与培养的思路是:力求把普通学生培养成学术能人,把学术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具备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骨干。要积极在研究生党员培养中开展党性培养上的、学术培养上的“一对一”结对帮扶,邀请非党员学术能人参加党内学习等活动,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在交流学业和科研的同时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具备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党员成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主心骨。

(六)典型教育和覆盖教育相结合

“树立典型、推广典型、运用典型”,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中,要按照“抓培育、树典型,抓推广、促提高”的工作思路,以“点”影响、辐射,带动“面”上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典型培育上,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广大研究生党员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术氛围,营造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使基层党建工作层层推进,全面覆盖。

三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一)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

在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上,可采取“点”、“横”、“纵”等不同模式。所谓“点”的模式,是指以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或学术梯队等为单位设置支部;所谓“横”的模式,是指以年级为单位设置支部;所谓“纵”的模式,是指以相同专业为单位设置支部。也有一些高校院系因研究生人数众多,采用“点”“纵”“横”交叉模式设置党支部。不论是何种支部设置模式,依据“党建与学术建设相结合”原则,都要根据研究生专业和党员人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专业特点,以“学术建设”为导向,努力实现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党性和学术两手一起抓。

(二)建立导师负责制度

“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年龄与学历及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1]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具备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为学生传授学术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同时,导师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因此,在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依据“思想教育和科研指导相结合”原则,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要建立起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导师负责制,让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和教育工作,并充分尊重导师在研究生党员发展和党内考评的推荐意见。

(三)完善研究生党员发展制度

针对研究生学制缩短、流动频繁等问题,党员发展工作更要注重“早教育、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多数研究生在入学前有参加过党校培训的经历,其前期的思想政治等综合表现在入学前的学习或工作单位是有案可查的,可适当考虑对部分发展程序进行优化。按照“党性教育与研究生常规教育相结合”原则,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心可向前移,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边培养、边发展”,使入党积极分子尽早完善自身党性培养,加入党组织;对普通学生“边教育,边培养”,使普通学生尽早接受党校理论的系统培训,加入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中。

(四)完善组织生活建设

根据“组织生活和学术活动相结合”原则,研究生党组织生活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党的文件学习或讨论,还应结合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科研讨论。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形势,汇聚党建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术团队型党小组或学术梯队的建设,紧紧围绕研究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科研讨论,让研究生党员们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和专业素养,优化其知识结构,培养其社会洞察力和准确的理性鉴别能力。

(五)加强党员骨干培养

要开展好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注重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在研究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威信的研究生党员干部,他们在党建工作上的辅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党员干部培养与学术能人培养相结合”原则,研究生党员骨干的培养一是要加强对党支部成员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交流互动、实践锻炼,逐步提高党支部成员的党建理论知识水平、党务工作经验和专业学术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具备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主心骨。二是要在研究生中挖掘“精英”,对其开展早期培养,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把优秀研究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党性培养和学术培养上的“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党员干部和具备学术能力的研究生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六)建立考评激励制度

“典型教育和覆盖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运用是以研究生党员考评机制为基础的。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要把握好研究生群体特征,结合研究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党员考评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要在研究生党员中广泛开展评奖评优、群众评议、党员内部评议等考评活动,将研究生党员的政治信念、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党内活动参与度、学习成绩、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科研成果等内容纳入考评体系中,衡量研究生党员在各方面的表现。考核后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对考核优秀的党员进行奖励、表彰和宣传,树立起研究生党员先进典型,并通过典型作用的发挥辐射到“面”,形成党员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导向,有效推动广大研究生党员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1]徐 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37-38.

[2]赵 睿.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的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5):54.

猜你喜欢

党性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V eraW an g
导师榜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