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院校“水-工-环”学科办学的调整、适应与未来——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12-04-02陈余道蒋亚萍朱义年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

陈余道,蒋亚萍,朱义年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水—工—环”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与环境地质学结合后的通俗叫法,意指它们之间有着实践与理论上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简称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领域内广泛沿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在传统概念内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其发展迅速。我国解放后不少地矿、教育等部属院校都建立了该专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直到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1987年第一次,1993年第二次),该常设专业被分解,由此各高校办学也作出了适应性调整。

我校在提升为本科院校后,于1981年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在1998年该学科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专业方向的形式招生办学。迄今,该学科为各部委以及地方输送了约1 500名高级本科人才,也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我校该学科仍然保留了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办学的模式,这在国内高校中是少见的。

一 办学调整

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取消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地矿类,编号08108),将其作为专业方向部分划归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080104)、部分划归到环境工程专业(081001)中。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教委减少专业数、拓宽专业面、增强本科毕业生适应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该学科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内高校对此作出的响应是,普遍地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分离,前者或转变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080802),或转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者或转变为地质工程专业(080106),或转变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998年后,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没有分离,而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存留,面向社会招生。2009年,学校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后,该学科与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专业一起,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招生。对这件事,不少人存有疑虑,认为该学科应归到地球科学学院。当时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看,该学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大量的生产实践人才,在资源勘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展现出来的压力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共同部分)。当前,学科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环境科学问题,比如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面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土地利用等环境地质问题(陈余道、蒋亚萍等,环境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2011)。“水—工—环”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贯的行业用语,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简称,表明了该学科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2011年6月1日我国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中,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作用与地位。因此,该学科与环境科学接轨,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是相互适应的。

其次,自本世纪初以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虽然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存在,但按照学校的部署,师资又一直作为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包括环境工程硕士点、环境工程重点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办学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表明该学科与环境类学科联系具有较长的经历,关系密切。相反,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联系不密切。

二 办学适应

1998年专业调整后,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能够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继续存在,完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等环节,旨在培养从事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水电领域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能对现代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勘察评价,对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与处理;能够开展水资源开发、评价与保护等项目。毕业后可在相关部门的工程勘察院、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从事岩土工程勘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环境岩土工程评价与治理、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监测、监理,以及城镇水资源评价与保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等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然而,办学期间出现了多重的、需要不断适应的转变,主要有如下体现:

(1)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办学最先的依托专业,这种模式一直延至2009年。从2010年开始,该学科办学又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依托,使得办学适应期又一次延伸。不同的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招生时,报考的女生少,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招生后,报考的女生多。预计招生男女生比例的变化将影响就业形势。

(2)教学: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继续保留了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办学风格,强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与不可分割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人才。不断加强环境地质学教学环节,加强该学科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联系。

(3)就业:社会对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办学至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良好。但是,专业名录的变化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比如,1998年专业调整后的几年,用人单位不知道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从事什么行业的,原来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到哪里去了。同此,预计2014年我校第一届以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招生的毕业生,将面临就业压力。

三 存在问题与改革措施

(1)招生与就业:目前,该学科以环境工程专业下的一个方向继续招生办学,预计会面临女生多就业难、行业不认可专业名录的问题,从而削弱了该学科的就业优势,增加了办学的压力。避免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宣传来缓解;另外也可以通过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下设该方向来解决。

(2)专业认证:如今,高等学校专业办学将面临认证的许可,我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办学似乎也不能回避。然而,在专业名录上,该学科以什么样的专业名称接受认证?这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3)学科发展:由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已不存在,其分离与转向导致该学科离散,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在高校已经走向边缘或者消失。然而,该学科在社会上具有庞大的应用实体,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这个学科的人才。近几年来,三本学校(民办)都在加大该学科的招生力度,一些二本专业也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该学科课程。是保持聚合并进一步发展,还是让其分散趋于边缘,需要更多的人、更深入的关注与思考。或许,该学科的未来已经不是教研室甚或学院能解决的,需要学校层面上的统筹。否则,该学科办学在未来将面临一片混沌。

四展望

当前,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分离了,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我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办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维系着“水工环”办学理念与特色,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适应与曲折,但我们认为,“水-工-环”包含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3个分支学科是难以割舍的,并相信它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将更受欢迎。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装备环境工程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