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真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为例

2012-04-02山东省高密市仁和中学261507杜秀梅

地理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两极北极南极

山东省高密市仁和中学(261507)杜秀梅 程 祺

“真问题”通过精心设疑,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好奇心,培养自己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掌握、巩固和提高。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在课题引入之前回顾前面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大洲和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地区,要求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一个大洲或地区,一般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是一个学前检测题,既有利于同学们回顾总结前面学习的几个大的章节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前面第一章学习了亚洲和欧洲、非洲、美洲四大部分内容;第二章学习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洲西部四个地区。学习大洲和地区时,多数主要从大洲或地区的自然地理方面(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和人文地理方面(经济、人口和民族)进行的。通过同学们回顾总结,有利于更系统地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

框题(一)冰雪世界中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问题1.北冰洋和南极洲在交通运输中有什么战略地位?

此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思维,突出两极地区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答案为北极地区的北冰洋和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被三大洲所包围和三大洋所环绕,前者是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空中交通的捷径,后者则是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三大洲未来空中交通的捷径。

问题2.你能正确的在两极地区图上标出0°、180°、东经和西经吗?能正确辨别出某一点的正确位置和方向吗?问题3.为什么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寒冷的一个大洋?问题4.更能直观地看出某个地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是什么地图?

这几个问题都是对前面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的检测。因为两极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通过问题2(特别在南极大陆图上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经纬网来判断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掌握好这个最基本的地理技能;通过问题3,进一步理解纬度位置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北冰洋是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洋,所处的纬度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阳光越微弱,得到的太阳热量就很少,所以温度最低。问题4是因为课本中出现了一幅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而设计的,是对学习了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知识的回顾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来记住南极洲的地形特征。

问题5.两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将来可能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你耳闻目睹的一些事例分析一下。你认为各国之间如何协调、分配为好?

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着生活实际和个人的体验出发,提高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可鼓励积极探究,使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以往学习地理方式;又进一步理解资源与环境必须保持的协调性,使学习内容不仅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其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用。

问题6.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得多?问题7.有人说:“南极大陆是白色荒漠”,你认为对吗?问题8.南极大陆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什么南极洲又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南极洲降水(雪)很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问题9.海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会使其周围的海水的温度发生什么变化?问题10.两极地区的动物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与极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围绕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进行的,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又是本节的难点。所以设置这些同学们感兴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帮助掌握和理解课本的重难点。问题6的设置,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南极地区的气候资料,分析总结出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酷寒、烈风、干燥,再分析酷寒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海拔高;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再加上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放热和冷却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南极地区的海拔比北极地区高,南极地区一年内的日照时间比北极地区短,所以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得多。

问题7设置,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干燥的特点。南极大陆虽然冰层巨厚,但降水量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跟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差不多,这里又是白色的冰雪世界,白色是南极大陆永恒的基色。

问题8是因为南极酷寒的气候,加上降水是固体形式,又只能以固体形式存在,故不可能有河流形成。由于气候的酷寒,蒸发非常微弱,降雪到地面后很快就冻结,长年累月积存下来,就形成巨厚的冰雪覆盖层。

问题9的冰山形成是一个科普知识,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或查找资料,有利于提高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冰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在两极地区,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冲击着附近海洋的大陆冰,天长日久,它的前缘便慢慢地断裂下来,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所谓的冰山。冰山会使其周围的海水降低温度。

问题10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两极地区的动物都有皮毛厚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极地寒冷的气候关系密切,可以保温取暖、防御严寒。

问题11.两极地区主要有哪些资源?你听说过有的国家在研究使用南极的冰川来解决自己国家的干旱问题吗?你认为怎样保护两极地区的资源?

这些问题是讨论总结和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这是本节学习又一个重点知识。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加以总结就会得出两极地区主要的资源有:①淡水资源: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目前,西亚有些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地区的冰川、冰山淡水资源,以彻底改变干旱状况,经济核算划得来,但是技术难度较大,得过好五关——海浪关、狂风关、温差关、海峡关、技术关。②矿产资源。③生物资源种类少、数量大。在保护两极地区的动物资源上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每个人都献计献策,最后总结出合适的答案:联合国立法、设立大型警示牌、新闻媒体宣传、对学生从小进行正面教育等等。此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它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还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完成了本节知识的一个情感目标。

框题(二)极地科学考察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问题1.人类为什么要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你了解我国对两极地区的考察情况吗?记住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了吗?

前面两个问题是探究性的题目,同学们从课本上是找不到确切答案的,课前可以布置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上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以适时适当提醒和补充(放一段南极考察的录像),这样我们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了同学们学习的空间,从而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理念。南极洲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宝地,有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甚至涉及每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在南极可以获得在其他大陆找不到的异常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补充两极科考的材料:我国于1981年5月11日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4年我国派出一支600人的庞大队伍,在南极半岛附近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岛屿——乔治王岛上建立了长城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越冬科学考察。从此,我国成为在南极地区建站的第17个国家。1988年12月,又在南极圈内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山站。我国拥有“极地”号和“雪龙”号万吨级极地船。我国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曾和其他国队员一起考察了南极的最高山峰——文森峰。1989年7月,我国科学家秦大河参加了“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队”,几经生死考验,徒步跋涉,胜利抵达终点。1999年7月1日至9月10日,中国首航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对北极地区进行了艰辛的科学考察。此问题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教育和远大的理想教育。

问题2.通过学习南极探险,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此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可让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后作业: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办一张手抄报,班级出一次墙报,或者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它的设置,是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

上述问题的设置是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的,都是本节内容中没有直接答案而在知识点中渗透到的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真问题,如果在学习本节知识时加以拓展和补充,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寻找出适当的答案,就会让自己进一步温习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学的有关地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些地理技能;更有利于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深刻理解,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爱国情操,增强环境意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也体现出让我们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开放式地理等地理新课改理念。

总之,利用真问题引导我们自主探究学习,我们就能深入地探究到问题的原理,化平淡为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两极北极南极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动物“萌主”在两极
北极有个“放屁湖”
南极大逃亡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地球的两极
难忘的南极之旅
北极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