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成语的变异与规范

2012-03-29安志伟

关键词:异形现代汉语成语

安志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太原 030006)

成语植根于历史悠久的汉民族社会文化,深为人们所喜闻乐用,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重点都是词,语汇的规范问题缺乏研究,导致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使用长期处于一种缺乏引导的状态中,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语言生活的变化,语言使用中成语使用的不规范问题又表现出不少新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成语的变异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成语规范的策略和具体方法,以引导成语在语言当中能够健康有序地运用和发展.

一、成语变异现象分析

(一)语言中的成语变异

1.成语的历时变异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史实,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有的来自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有的是从寓言故事中来,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刻舟求剑等;有的来自文学作品,如温故知新来自《论语》,舍生取义来自《孟子》,近水楼台来自宋诗等.不管是来自何处,其中有一大批最初的形式和现代汉语中不同,是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凝固和定型的,这体现了成语的历时变异性.

在成语的历时变异过程中,常见的形式是成语的构成成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多种多样,可能体现为成语构成成分的替换、减少,也可以体现为构成成分位置的调整.比如"呼之欲出"原为"呼之或出",出自宋.苏轼《郭忠恕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它形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逼真,似乎只要叫他一声,他就会从作品里走出来.后来,这个成语由"呼之或出"逐渐演变成"呼之欲出",例如明.张岱《木犹龙铭》:"海立山奔,烟云灭没,谓有龙焉,呼之欲出."这一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固定下来."一毛不拔"来自于《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来在运用过程中"拔一毛不为"逐渐变为"一毛不拔"."每况愈下"原为"每下愈况",出自《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后来在运用中构成成分位置发生变化,演变为今天的"每况愈下".可见,成语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固然有不少像"名落孙山""近水楼台" "一鼓作气"等直接从古代诗文中提取现成的语句作为成语的,但是也有不少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实践中,经过了种种变异之后才最终形成的.

在成语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音步的变异.成语多为四字格,其中不少成语不管从意义还是结构上都遵循"二二相承"的音步形式,比如"举一反三""开诚布公""积重难返""低声下气"等.但是也有一些成语,从结构和意义的角度分析,并不具有"二二相承"的特征,比如:

爱/不释手 足/不出户 入/不敷出

一衣带/水 孤/苦/伶仃 决/一死战

半途/而/废 背道/而/驰 必由/之/路

以上成语,如果从意义和结构的角度去理解,无疑不是典型的"二二相承"式[1].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音步形式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大量"二二相承"式成语影响下的同化作用;二是传统诗歌诵读习惯的影响,以诗为例,诵读音步通常为"二三"或"二二三"式,这种习惯影响到成语的音步,逐渐没有了"一三"或"三一"式等;三是传统文化中重对称、好骈偶的文化心理影响.

2.成语的共时变异

成语的共时变异指的是成语的不同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共存、活跃在语言中的现象.共时变异现象也是从历时演变而言的,不同的是,历时变异后的几个词形先后交替,随着变异完成,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形式废弃不用了.共时变异是经过历时变异之后,几个词形在同一阶段和平共存.成语的共时变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构成成分不同,另一种是构成成分顺序颠倒.

下面的几组成语的构成成分中,一般只有一个成分不同,其他成分完全相同,它们属于局部构成成分不同的共时变异成语:

疾恶如仇---嫉恶如仇 唯命是听---惟命是听

飞短流长---蜚短流长 安分守己---安份守己

夫唱妇随---夫倡妇随 一锤定音---一槌定音

百废俱兴---百废具兴 承上启下---承上起下

吃里爬外---吃里扒外 惩一儆百---惩一警百

俯首帖耳---俯首贴耳 好高骛远---好高务远

毕恭毕敬---必恭必敬 孤苦伶仃---孤苦零丁

在以上例子中,左右两个成语变体有区别的构成成分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如"启"和"起"、"毕"和"必"、"儆"和"警"、"爬"和"扒"、"飞"和"蜚"、"骛"和"务",有一些除了读音相似外,书写形式也近似,如"分"和"份"、"俱"和"具"、"唱"和"倡"、"帖"和"贴"等.不同的成分可以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也可以处于其他字的位置.多数是一个字不同,也有少数是两个字不同,比如"毕恭毕敬---必恭必敬""孤苦伶仃---孤苦零丁".尽管存在这样的不同,但是左右两边的成语意义完全相同,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

下面的几组成语中,左右两边的成语构成成分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构成成分的位置颠倒了:

狗盗鸡鸣---鸡鸣狗盗 凤舞龙飞---龙飞凤舞

国色天姿---天姿国色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虎窟龙潭---龙潭虎窟 楼台亭阁---亭台楼阁

鹏程万里---万里鹏程 风调雨顺---雨顺风调

以上成语以第二三字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前后两部分可以对换位置而意义不变.但是并不是相同结构的成语就都能如此变换,比如下面的成语其构成成分就不能前后颠倒:

湖光山色---山色湖光 国泰民安---民安国泰

粗茶淡饭---淡饭粗茶 阴谋诡计---诡计阴谋

达官贵人---贵人达官 万紫千红---千红万紫

以上成语,左边的形式是常见的,右边的说法则几乎没有,在语言中是不能成立的.龚穗丰观察到下面的一些成语,它们的构成成分次序的颠倒方式比较特殊[2]:

卖儿鬻女---卖女鬻儿 画梁雕栋---画栋雕梁

拨雨撩云---拨云撩雨 摸鸡偷狗---偷鸡摸狗

白黑分明---黑白分明 滴水石穿---水滴石穿

锦瑟华年---锦瑟年华 餐风宿露---露宿风餐

以上成语中,前四组都包含两个"动作+对象"的组合,其中前三组中的动作对象可以互换位置,第四组是表示动作的构成成分可以互换位置.后面的四组变换形式则比较特殊,很少有同类情况出现.

(二)言语中的成语变异

1.使用别字引起的成语变异

成语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演化而来并逐渐定形的,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不仅结构固定,而且构成成分也是固定的.其构成成分用哪个汉字书写都是特定的,一般不能随意篡改.但是在成语的运用过程中,有的人因为对一些成语的含义不甚了解,往往使用别字去书写成语,于是产生了成语的言语变异形式.比如下面的几组成语:

明查(察)秋毫:比喻人目光敏锐,就连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

明火执杖(仗):意为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强盗公开抢劫,现多形容公开地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明目壮(张)胆:原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后多形容公开而大胆地干坏事,毫无顾忌.

以上几例中,括号外是错误用字,括号内是正确用字.某些字的意义在古代常用而在现代几乎不能单用,而现代的语言使用者对其意义不明,造成误用."明察秋毫"的"察"是仔细观察的意思,不能写成"查"."察"和"查"虽然同音,但意义不同,不能混用.在"明火执仗"中,"明火"指点燃火把,"执仗"指拿着武器."仗"是古代兵器的统称,不是表示木棍的"杖"."明目"和"张胆"对举,前者指睁亮眼睛,后者指放开胆量.因为对"张"的放开义现在不常用,于是有人误解为壮大胆量,导致误写为"壮胆".

也有的是因为识记有误,错用了形似字,比如:

缪(谬)种流传 磨(摩)拳擦掌 年高德邵(劭)

奴颜卑(婢)膝 弄巧成挫(拙) 泥沙具(俱)下

"缪"和"谬"、"磨"和"摩"、"邵"和"邵"、"卑"和"婢"、"挫"和"拙"、"具"和"俱"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识记过程中容易混淆.这种因写别字而产生的成语变体很多,是成语使用过程中的消极方面.

2.表达需要造成的成语变异

除因为写错而产生的成语变异外,还有一些变异现象是语言的使用者有意为之,即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在这里仅以文学作品中和广告用语中常见的成语变异现象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仅原封不动地把成语用在文章当中,还会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成语进行"改造",创造出新的变异成语来.在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变异通常有减少、增加、颠倒、替换和拆分等五种形式.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当然,因为第二卷的部头较大,难免留有蛇足……"(姚雪垠《李自成》前言)

(2)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明,惟黑色字体不一,如非一时所书.(鲁迅《狂人日记》)

(3)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离亲叛众.这些话不再谈了.我问你,你暑假以后有什么计划?"(钱钟书《围城》)

(4)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在清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时,你必然会发现你竟有多么的不如意和遗憾. (程乃珊《如意与遗憾》)

(5)也许有人担心,允许人人可以参加考核,"鱼目"如果混"珠"怎么办?其实不怕,只要严格掌握考核这一关",鱼目"是混不进"珠群"的.现在怕的是,正当国家急需"珠宝"的时候",珠宝"却被埋在"鱼目"堆里.《(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日报1999.1. 3)

在以上例句中,例(1)把"画蛇添足"简化为"蛇足",成语的构成成分减少;例(2)中,"语颇错杂无伦次"是对成语"语无伦次"的扩展,"语无伦次"中间增添了其他的成分;例(3)中,"众叛亲离"被颠倒为"离亲叛众";例(4)中,"辞旧迎新"在语境中因为表达的需要被改造为"送旧迎新";例(5)中,成语"鱼目混珠"被割裂成"鱼目""混"和"珠"三个部分,被当做三个词来用.这些成语的运用都是对成语结构定型性的违背,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增添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属于积极的成语变异.

在广告中的变异成语也随处可见.利用现成的成语作为基础材料创制新的广告语,能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过目不忘,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为商家赢得更多的利润.比如:

食全食美---十全十美(某酒店广告语)

咳不容缓---刻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默默无蚊---默默无闻(某杀蚊剂广告语)

牙口无炎---哑口无言(某牙膏广告语)

见伊思迁---见异思迁(房地产广告语)

随心所浴---随心所欲(某浴霸广告语)

这一类的成语变异中有一部分固然因原有的成语为基础而起到了一定的广告效果,但是也有不少广告语为了和成语谐音而生拉硬套,使意义表达牵强."这种套用仅仅是对成语语音形式的借用,意义方面没有丝毫的联系,也未构成双关等积极修辞现象.""第一个用谐音篡改成语的或许是创意,如果经年累月大量地'复制'创意,那么被津津乐道的创意也没啥技术含量了."[3]

二、成语规范的对象

成语规范问题的实质,就是甄别成语的各种变异,对需要规范的成语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1.成语的语言变异

成语的语言变异中历时变异的那部分,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已经通过语言的自发调整,摈弃了其中的一些变异形式,保留下来了为人们所习用的形式,比如,"乐极生悲",原作"乐极则悲",又可作"乐极而悲",这两种形式已经在运用中被淘汰,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是"乐极生悲".再如前面提到过的"每况愈下---每下愈况""呼之欲出---呼之或出",也是在历时的语言竞争中保留一个、淘汰一个,语言自发的调节功能已经为成语进行了规范.

成语的语言变异中的共时变异,则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调整暂时势均力敌,无论使用哪个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就造成共时变异中的异形成语.这些异形成语读音基本相同,意义完全相同.因此,异形成语是成语规范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不少学者和研究、出版机构注意到异形成语的规范并做了许多工作.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其中收入了10组成语,下面的几组成语包括在内,其中前一个是推荐词形,后一个是不推荐词形[4]:

指手画脚-指手划脚 直截了当-直捷了当、直接了当

正经八百-正经八摆 原原本本-源源本本、元元本本

再接再厉-再接再砺 义无反顾-义无返顾

一锤定音-一槌定音 秀外慧中-秀外惠中

小题大做-小题大作 信口开河-信口开合

但是还存在大量的异形成语没有进入这一规范.目前的辞书也尝试进行了一些异形成语的规范,但是具体处理情况差异较大.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例,张杰的统计表明,两部词典共同收录的异形成语有42组,其中处理情况相同的有32组,处理情况相反的有8组,还有2条是《现代汉语词典》处理为异形成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分别处理为两个成语.还有一些是只有一部词典收录的.[5]可见,异形成语问题尽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离制定规范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重点研究.

2.成语的言语变异

成语的言语变异属于语言运用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成语的规范写法来写和读,不能写错别字、读错读音,要了解成语的准确含义.这是成语运用时最基本的要求.掺入错别字的成语变体也属于成语变异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是语言运用的消极方面,应该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在文学作品中对成语的变异使用,有的可以增进语言表达的效果,这属于成语变异的积极方面,应该大力提倡.据郑莉娟的研究,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语素变换、语序变更、结构简化、内部扩展和取字面意思等五种手法对成语进行了种种变异使用,使《围城》幽默、讽刺的风格得以完美地体现,就是对成语变异的积极使用.[6]

在广告用语中使用变异成语近几年争议不断.语言使用者十分看好这种形式,千方百计地对一些常用成语进行"乔装打扮",来迎合其广告需求.同时,在语言学工作者中则是一片声讨之声.这类语言现象只是某一个阶段的语言运用潮流,当这种形式随处可见、不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新鲜感时,就会主动消失;反之,即使用法规的形式来作出限制,也未必会真正起到良好的规范效果.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对这种流行的变异形式如何限制,而是应教育处于学龄时期的少年儿童区分成语的规范形式与变异形式,不受这种变异形式的先入为主影响.

三、成语规范的构想

当前成语规范的重点是对语言中成语的共时变异形式进行规范,即对异形成语的规范工作.

1.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法律,各项语言文字工作都应该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成语的规范工作也不例外.同时,国家对简化字、异体字、常用字、通用字、异读词和异形词等都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整理异形成语时应该注意成语的用字应和这些规范性文件推荐的文字或词形相一致.

2.调查统计异形成语的存在状况

异形成语到底有多少?目前看到的资料多数只是列举性的,还没有见到对异形成语的权威整体统计.要想对异形成语进行规范,首先应该搞清异形成语到底有多少,每组异形成语有哪些变异形式,这些变异形式的使用频率如何.目前已经出版的几十种成语词典,其中有不少标注了同一个成语的不同变异形式,可以考虑从这些成语词典中穷尽式地搜集异形成语,做成异形成语的大型语料库.

在统计异形成语时,要注意贯穿历时和共时的观念.就当前的社会应用价值来说,统计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的异形成语最有意义.如果不区分古今,把在不同时段出现的成语囊括进来,那么规范的对象将非常庞杂,难以做到科学研究,而且那样的研究也缺乏现实意义.同时,还要具有地域观念,把范围圈定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异形成语,把因为方言音变导致书写不同的方言成语排除在外.

3.借鉴异形词整理的原则

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整理原则有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通用性原则指"根据科学的词频统计和社会调查,选取公众目前普遍使用的词形作为推荐词形";理据性原则指"某些异形词目前较少使用,或词频无显著性差异,难以依据通用性原则确定取舍,则从词语发展的理据性角度推荐一种较为合理的词形";系统性原则指"词汇内部有较强的系统性,在整理异形词时要考虑同语素系列词用字的一致性".[4]同时,具体到每个词再根据情况综合决定取舍.

成语的意义和结构固定,历史悠久,与词汇有相近之处.异形词的规范原则也可以用来规范异形成语.首先,根据成语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调查,推荐使用频率高的成语作为规范成语,尽量不使用低频成语.成语具有传承性的特点,许多成语都有自己明确的来源,这时应该根据成语的来源来判断成语的标准语形,选择能够和成语的来源相吻合的成语语形.选择哪个字不选择哪个字,还要从所有异形成语出发通盘考虑,如果只针对某一个成语进行规范,可能会妨碍成语规范的系统性.

4.做好成语规范的推广普及工作

对异形成语进行规范的最终成果是发布《成语规范整理表》和《成语规范词典》.前者以简表的形式出现,后者可包括注音、释义、取舍原因、例句、语源等内容.最终成果产生后,应该适时推荐到国家有关部门,早日向全社会公布,并且做好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使成语规范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6.

[2]龚穗丰.关于异形成语的思考---兼谈《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对异形成语的处理[EB/OL].[2011-08-06].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 810 9.htm.

[3]杨振兰.汉语词汇的语用探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57.

[4]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7.

[5]张 杰.《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成语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21-23.

[6]郑莉娟.《围城》成语活用[J].文教资料,2010(21):33-34.

猜你喜欢

异形现代汉语成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一种异形平衡梁设计与应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 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拼成语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