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潜意识原型对《只争朝夕》主人公的人格影响分析

2012-03-20刘晓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自性海姆荣格

刘晓华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集体潜意识原型对《只争朝夕》主人公的人格影响分析

刘晓华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只争朝夕》;汤姆·威尔海姆;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

索尔·贝娄是当代文学界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作家。他曾获得过一次普利策奖和三次美国全国图书奖,1976年以其对当代文化寓于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透视分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多部作品曾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评为畅销书。

小说《只争朝夕》是贝娄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关注。但以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作品的哲学意义及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讨。本文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荣格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解读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中所展现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个人追求精神完善的问题。

本篇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汤姆·威尔海姆一天的活动,但是通过联想与回忆,展现了他大半辈子的生活经历和他遭遇的失败:中断大学学业投考电影演员未果,跟妻子结婚又闹离婚,在工作中和公司老板争斗,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亏得身无分文。他的经历像是由一连串错误所组成的,犯错误对他而言仿佛就是情人的拥抱令他无法抗拒。犯错误仿佛成了他生活的真谛,而就在他这一连串的错误行为的背后,真正的动因正是集体潜意识原型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的阴影、人格面具、自性原型对威尔海姆个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阴影——个体心灵深处最原初的声音

阴影是集体潜意识原型中的一个重要原型之一,它是由个体所不愿显露出来的一些心理内容所组成,并且这些心理内容往往具有脆弱性,不被社会所接受,有时甚至具有邪恶性和破坏性,因此常常被个体抛弃或压抑在自己的心灵最深处,致使自我也常常意识不到由阴影导致的行为。[1]25

作品中主人公威尔海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总能影射出阴影的影响与作用。做为素孚众望、生活优裕、长相体面的艾德勒医生的儿子,他本可以一帆风顺地完成大学学业,而后谋得一个体面的职位,像他父亲一样在众人羡慕声中平稳度过一生。但他内心却总激荡着一种反叛的、不成熟的本能冲动,这种隐秘的心理内容往往是不被他周围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因此这种冲动一直隐藏在他潜意识深处,而一旦条件适宜时,就会浮现出来,发挥作用,驱使他做出某种与自我意识相反的行为。比如当他的母亲以他表哥亚太为榜样来劝阻他中断学业投奔好莱坞时,他的那一段心理活动就体现了阴影的影响与作用。“亚太真的爱他的语言学并打算一辈子从事语言学研究呢,还是他在心目中也认为这是玩世不恭呢?……软弱!肮脏!该死!威尔海姆内心感慨万端。激烈的竞争!欺骗!谋杀!光明正大!没用的家伙!”[2]26这段心理活动反映出威尔海姆内心如潮水般激荡澎湃,他鄙视他的表哥亚太及像他那样的知识名流的犬儒主义与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这些知识界的所谓的名流们,个个表面上慈善、道德与仁义,内心却是虚伪、自私与冷漠。威尔海姆对此深恶痛绝。这几个短促而包含强烈感情的词语表明压抑在威尔海姆心灵深处的冲动正在浮现出来,并一度充溢着他的全身,搅扰着他,使他得不到安宁。这也预示了他后来的行为。在与父母争吵后,清醒地意识到了放弃学业投奔好莱坞的种种风险,意识到不该动身的百般理由,并因此被搅得失魂落魄时,他却离开了家。促成这一行为背后真正的动力正是潜意识深处阴影的作用。因为威尔海姆无法说服自己加入亚太及像他那样的知识名流中去,他对此深恶痛绝,他离家的这一行为正是由他急于想摆脱平庸现实生活的心理冲动促成的。而这也正是潜意识中阴影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

特莫金这一形象从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威尔海姆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却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错的,这同威尔海姆当时的内心世界是紧密联系的。他那颗脆弱、善感的心灵深处强烈渴求亲情、温情、理解、同情、安慰及爱与被爱,但就是这种最原初最真实的情感需要却只能被深深地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因为这种情感需要与他所处的社会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种被压抑的本能情感渴求一旦在遭遇绝望之时,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并会不自觉地投射到某个对象身上。威尔海姆正是在遭遇了生父艾德勒医生对自己困难处境的冷漠反应和拒绝帮助后,一下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而懂得心灵的江湖医生特莫金对汤姆的处境则给予了尊重和理解,并引导汤姆要懂得珍视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不是轻视、唾弃、隐藏、压抑它,只有珍视了自己的感情,才能克服孤独、苦难以及死之欲望。而这一切正好迎合了汤姆内心潜意识深处的情感需要。因此即使他明明已清晰意识到特莫金的欺骗本质,还是把自己仅有的一张支票送给了他,促成这一行为的也正是潜意识阴影的作用。

二、人格面具——一个被异化的自我

按照荣格的观点,人格面具“是个体和社会关系关于一个人应以什么面目出现的折衷产物。它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那种得到社会认可的,并且能和一个人应怎样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格。因此他基本上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而是根据他人的喜好决定的,对外部世界作出的某种恰当的反应。”[3]26因此,一个人的人格面具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是对特定环境和一系列条件的恰当反应,它必须与个人所处的身份地位相一致。这就使人格面具具有了消极的方面,它过多地要求个人更多地采取适合其面具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而放弃或牺牲个性化所要求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个体的人所表现出的常常是被伪装、异化的自我,而非真实的自我,人作为个体丧失了区别他人的独特的特征,人仅作为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某个微不足道的零件而存在,这势必会造成个体对自身生存价值及意义的质疑,从而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精神危机中。

威尔海姆像他所在的社会上其他所有人一样具有多重人格面具。他首先是素孚众望的艾德勒医生的儿子,这一人格面具角色被认同的行为应是: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大学学历文凭,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在5位数字,举止有礼,仪表堂堂等。而威尔海姆本人却一样也不符合这一人格面具被认同的特点。他中断大学学业,又陷入失业和生存危机。而导致他陷入困境的原因正是他不愿放弃自己个性化的行为。他中断学业,投奔好莱坞去开创自己以为的新天地,满以为必将摆脱凡夫俗子的焦虑和狭隘的生活,却不知这正是他人生错误和厄运的开始。父亲对儿子行为的不理解并对他的困难处境表现出冷漠的反应,深深刺痛了威尔海姆脆弱的心灵,致使他大声疾呼是金钱把他们父子弄得父不父、子不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尔海姆又形成了另外两种人格面具——丈夫与父亲。他贪婪自私,只知索取金钱,是只想过着寄生生活的玛格丽特的丈夫,还是两个正待养育的儿子的父亲。而这两种人格面具被认同的角色则是:威尔海姆必须拼命地工作挣钱,以尽自己养妻育子的职责和义务。尽管威尔海姆努力使自己去适应这一人格面具被认同的角色,也尽力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还是恼怒之下辞掉了乐嘉芝公司的职务,就因为上司在人事安排上搞裙带关系,结果使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存也因此陷入困境。威尔海姆在适应各种人格面具角色与满足自身情感需求之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他既没能够恰当适应各种人格面具角色,即生存角色,也无法使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精神痛苦和生存困境中。然而,希望总是产生于绝望中,痛苦之后必会有省悟,新生即从此开始。

三、自性化——通向精神完善的必由之路

自性犹如太阳系里的太阳,它是一切能量的来源。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加以协调,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崭新的事物。就像古代的炼金术士把劣质金属熔炼成贵重的金子一样,自性也可以把意识和潜意识融为一体。[4]82根据荣格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中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状态通过自性的实现即自性化可以使两方面得以整和并达到完整和一体化。因此在此意义上,自性的实现即自性化实际上就表现了人对自己人格精神完善的一种追求。

威尔海姆在经历了人生许多错误之后,对特莫金医生关于人有真假两个灵魂的说法渐渐有所感悟和认识。他意识到自己的种种错误都是为了服务于胸怀中的那个假灵魂,因此他不能再爱那颗假灵魂,而必须杀死它。这里的假灵魂及真灵魂与荣格的意识自我及潜意识原型自性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威尔海姆的意识自我总是处在个体潜意识下的阴影原型和各种人格面具原型的矛盾与斗争之中,始终无法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他们整和而划一。根据荣格的观点“自性化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另一方面,消除原始意象的暗示性影响”[5]432。而经过特莫金医生的真假两个灵魂的说法的点拨,威尔海姆渐渐觉察到了自己的阴影及各种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明白了这一切,威尔海姆在泰晤士广场地下隧道中突然迸发出了对身边陌生人群的一种潜意识的爱——博爱之情,使他一下感受到了一种爱的力量。正是这一种对爱的心领神受,使威尔海姆心中第一次感受到了爱与被爱,也体悟到了个人存在的意义。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消除原始意象的暗示性影响,又意识到了潜意识中的对人类的原始自发情感——博爱,自性化在这里得以实现,意识与潜意识得以整和,人格精神终归于整和而划一。

小说的结尾则将他的这种最本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威尔海姆从他父亲和特莫金等人那里没有获得任何帮助,但他却从他父亲和特莫金那个阶级之外,找到了朋友和亲人,得到了体恤和温暖,因此他在眼泪汇成的巨流里的沉没正意味着他的新生。他最终定能走出生活的困境与精神痛苦的深渊,感受最广博的人与人间的爱与被爱的温暖,在满足自我情感需要与社会需要间找到一条新的人生发展道路,开始新的人生。

索尔·贝娄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文的关怀与理解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文学精品。《只争朝夕》这部中篇佳作所塑造的小人物威尔海姆的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希望、失望、痛苦与新生的人生历程正是现代人执着追求自我精神完善的体现。

[1]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Bellow,Saul.Seize The Day[M].Trans.Wang Yugong.Shi jiazhuang:Hebei Education Press ,1997.

[3]Jung.carl Gustav.Psychology& Religion West& East[M].Princeton:Princeton N.J.1970.

[4][瑞士]荣格.荣格选集:第九卷[M].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5]张晚君.解读《只争朝夕》中的特莫金医生[J].外国文学研究,2002,(2):87-90.

An Analysis of the Prototype’s Impact on the Hero's Personality in Seize the Day

LIU Xiao-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Seize the Day is a famous nouvelle written by American novelist Saul Bellow.The nouvelle successfully shapes a character Wilhelm.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Tommy Wilhelm’s selfhood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Carl Jung’s prototype theory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social existenc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go and reality and the problem of personal pursuit of integrity in personality and spirit.

Seize the Day;Tommy Wilhelm;prototype theory

I106

A

1009—5128(2012)07—0110—03

2011-01-17

刘晓华(1976—),女,陕西南郑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朱正平】

猜你喜欢

自性海姆荣格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妈妈的“守护天使”
如何读《坛经》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荣格用温暖点亮孩子梦想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海姆立克急救法”发明者病逝
“急救之父”海姆立克辞世,世上救人最多的医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