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国策》与《史记》看苏秦与张仪

2012-03-20刘延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张仪战国策苏秦

李 军,刘延琴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从《战国策》与《史记》看苏秦与张仪

李 军,刘延琴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历史上,对苏秦与张仪二人,有着不同的有欠公允的评价,认为二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甚至认为二人是合谋的同伙,为各自利益打算,最终为天下笑。从《战国策》与《史记》出发,通过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认识和评价二人,可以看出二人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有其过人之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苏秦;张仪;事迹;评价

《战国策》,据刘向云:“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1]7这说明,《战国策》所记主要是战国时的游士,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苏秦和张仪两位。

苏秦,其事迹在《战国策》中,分别出现在秦策三的《苏秦始将连横》《秦攻赵苏子谓秦王》,齐策四的《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楚策五的《苏秦之楚》《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苏子谓楚王》,赵策六的《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苏秦为赵王使于秦》,魏策七的《苏子为赵王合从说魏王》,韩策八的《苏秦为赵合从说韩王》,燕策九的《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燕王哙既立》等,凡七国,十四篇。

张仪,其事迹在《战国策》中,分别出现在秦策三的《楚攻魏张仪谓秦王》《田华之为陈轸说秦惠王》《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陈轸又去楚之秦》《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齐助楚攻秦》《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张仪欲假秦王以救魏》《张仪之残樗里疾》《张仪欲以汉中与楚》《为魏谓魏冉》《秦攻韩围陉》《仪说秦王》,齐策四的《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张仪事秦惠王》《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楚策五的《楚王逐张仪于魏》《张仪之楚贫》《楚怀王拘张仪》《楚王将出张子》《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张仪相秦》《楚王令昭睢之秦重张仪》《张仪逐惠施于魏》《陈轸去楚之魏》,赵策六的《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魏策七的《张仪欲并相秦魏》《魏王将相张仪》《楚许魏六城》《张仪恶陈轸于魏王》《张仪欲穷陈轸》《张仪欲以魏合从于秦韩》《张仪以秦相魏》《谓张仪臣谓齐王》《史举非犀首于王》《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张仪走之魏》,韩策八的《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郑疆之走张仪于秦》,燕策九的《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等,凡七国四十篇。

苏秦与张仪二人,同学于鬼谷子,习权谋纵横之术。后分道扬镳,在政治上二人政见不合,专唱反调。对此二人,后人评价不一。二人事迹,最早采用“互见法”,大量分别见载于《战国策》。后来,《史记》以其为据,进行加工,多所增益,分列《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使得二人的事迹更加集中,形象也更加鲜明。那么,我们结合《战国策》所记,以其为出发点,再合以《史记》,来探讨苏秦与张仪其人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

我们综合《战国策》和《史记》,可以粗略勾勒其生平如下: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由于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当时足以“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由以前的连横转为合纵后倡导的六国合纵,共同对付强秦。当时他身佩六国相印,荣耀一时。但是,由于六国各怀鬼胎,这次合纵很快就被秦国击破。

苏秦刚开始,其实是主张连横的,不遗余力地向秦王推销其统一中国的具有远见卓识的策略,但当时未被秦王所采纳。当他失望落魄回家时,受到了家人上上下下的鄙视和冷漠。后来,苏秦改变策略,主张合纵,即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兼六国宰相。这时,他衣锦还乡,家人一反常态,立刻毕恭毕敬。

当时,苏秦的合纵活动还包括:说齐归燕地;劝齐闵王伐宋;齐、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秦;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从此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后来,在齐时,苏秦遇刺。为找出凶手,苏秦临死时让齐湣王将其五马分尸,车裂于市,以引出凶手。[2]2265-2266苏秦死时,年五十余。

关于苏秦其人,历史上对苏秦多有贬损,故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特地写道:“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2]2277这里,司马迁重点称赞的是苏秦“智有过人者”,并强调“毋令独蒙恶声”。可见,司马迁对于时人关于苏秦的诋毁和贬损,是非常不满的,在其传中特地为苏秦正名。那么,我们结合《战国策》与《史记》之关于苏秦的事迹,来看苏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对其该做如何评价。

我们发现,苏秦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出身寒微,但胸有大志。其次,就是能够躬身自省,在他游说秦王失败后,面对妻子、嫂子、父母的责辱,认为“是皆秦之罪也”。再次,坚韧不拔,刻苦奋斗,“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术,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最后,他还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永不气馁。在他钻研《太公阴符》有成后,自信地说道:“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正是由于苏秦身上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他日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了成功的巅峰。当然,苏秦并非一味读死书,钻牛角尖,而是能够看清形势,随机应变,所以,司马迁称他“智有过人者”。苏秦的成功,总体上是具备了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一是刻苦勤奋,二是灵活多变,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苏秦的成功,绝非偶然。

有人认为,苏秦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是利欲熏心。[3]365这种指责,我们认为是不对的。要评价苏秦这样的人,必须要将他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所谓知人论世。从当时苏秦所处的时代环境看,一方面追求功名利禄是普遍的社会风气,苏秦绝非个例;一方面,当时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评价一个人,看他能否光宗耀祖,看他是否有足够的金钱与地位,至于用什么手段获得这一切,并不重要。这一点,在《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与《史记·苏秦列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家:“黑貂之裘敝,黄金白金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39妻子、嫂子、父母的冷淡与责辱,深深刺痛了苏秦。后来,他身兼六国宰相,衣锦还乡,家人一反常态,对他立刻毕恭毕敬:“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而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以忽乎哉!’”至于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富贵荣耀,没人过问,更没人责怪。很明显,这里不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都是借着这样的事例对当时的世态人心作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很明显,这是战国后期人们观念变化的反映,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我们认为,苏秦的所作所为,是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即时代造英雄。其时,各个诸侯国尔虞我诈,纷争不已。那么,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中求得生存,乃至壮大起来,成为各诸侯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一些有真才实学、眼光高远的有识之士来替这些诸侯国出谋划策,这样才不致于被淘汰。于是,苏秦应时而生,应世而出。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充分施展自己过人的才智,实现了其最高的人生理想。从我们今天看,对苏秦其人,还是要知人论世,不能过分苛责,其所为,只是顺境而行,正如司马迁《史记》所云,不能让苏秦“独蒙恶声”。太史公之评,可谓公允。

张仪其人,在《战国策》中比苏秦所占比重大得多,而《史记·张仪列传》中,分量也较苏秦多。自古胜者王败者寇,历史现实是最终秦灭六国。也因此,苏秦受到后人的批评,而张仪则不然。那么,张仪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同样综合《战国策》与《史记》,先简单勾勒张仪生平如下:

张仪(?—前309),魏大梁人,与苏秦同学于鬼谷子。当时,连苏秦也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2]2279-2280张仪先后两次担任秦相,共十一年;亦曾两次为魏相,第一次四年,第二次仅一年即卒于相位。其事迹,主要是从前328年开始,倡导连横,即事秦而攻众弱。他入秦后,由原先主张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故被秦惠王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不喜欢他,遂逃亡魏国为相,后卒。张仪凭借高超的智谋和说辩,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立的六国合纵。[4]136他死后,虽然六国又一度背离连横而恢复合纵,重新对抗强秦。但是,为时已晚,在已经日益强大的秦国的攻势之下,难以持久,终为其所并,从而,天下一统于秦。

总的来说,张仪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尤其是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在外交上连连取胜,且帮助秦国开疆拓土。可以说,张仪顺应了时代潮流,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张仪的评价实际上不高:“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2]2340这里,很显然,司马迁在为苏秦先死并蒙恶声而感惋惜,而对张仪则不避其投机取巧之讥,尽管从最终结局看是张仪占了上风。

另外,张仪身上有着明显的缺点,如不讲信义,在外交上惯用欺骗伎俩,为人所笑。但是,我们从使者的角度出发,张仪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务,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技巧上提供了借鉴。

最后,我们再探讨一下历史上关于苏秦和张仪二人合谋,从而为各自利益打算这一观点。即有人认为,二人实际上是合起伙来,一连横,一合纵,来共同达到获得各自利益的目的。其理由和依据是一是《史记·苏秦列传》:“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2]2250二是《史记·张仪列传》:“此两人(苏秦与张仪)真倾危之士哉!”[2]2304

苏秦与张仪,二人走的是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线,但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曾问学于鬼谷子,同为佼佼者;都曾穷愁潦倒而奋发图强;都曾试图取得富贵甚至试图改变历史。实际上,对二人合谋的证据只是孤证,第二条显然不能作为证据。而就第一条言,也不能说明问题,况且司马迁又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明言:“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2]2304这说明,张仪之入秦,是受苏秦所辱,一怒之下而作出的选择。既然二人互相交恶,谈何合谋?况且,很明显的也是二人同为鬼谷子高足,而互争的因素很大,一连横,一合纵,犹如孙庞斗智,同出一辙。这类事例,历史上不乏其类。两个杰出的人物同时横空出世,必然是两虎相争。二人互相争胜,各为其主,不能以简单的成败论英雄。当然,最后是秦灭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苏秦是失败了,而张仪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历史使然。

[1][汉]刘向.战国策[M].明洁,辑评.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徐兴海.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何晋.战国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Investigation of Su Qin and Zhang Yi from 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LI Jun,LIU Yan-q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In history,Su Qin and Zhang Yi,the two masters in eloquence,have the different unfair evaluation.They are regarded as the men to blindly pursue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and wealth,reckless and greedy;and even they are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only.Based on 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Historical records,the analysis is made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to refresh and reevaluate their impressions in histor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two are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times by their eloquent charms.

Su Qin;Zhang Yi;deeds;evaluation

K207

A

1009—5128(2012)07—0026—03

2012—03—07

李军(1977—),男,甘肃静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詹歆睿】

猜你喜欢

张仪战国策苏秦
南辕北辙
苏秦刺股
高枕无忧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
引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