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赤水职业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色

2012-03-20程金良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赤水渭南革命

程金良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论赤水职业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色

程金良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20世纪20年代,王尚德创办了赤水职业学校。从此,他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学生“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为理念,大胆创新,以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和民众进行有侧重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促进了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为秦东地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赤职”;马克思主义;教育;特色

赤水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陕西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著名的教育家王尚德于1923年3月创办的一所私立职业学校。“赤职”在教育实践中,秉承教育“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1]201的理念。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对学生和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革命骨干,建立秦东地区党、团组织。因此,“赤职”被誉为“陕甘赤化的发祥地”[2]34。本文试图对“赤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色,作以粗浅的分析。从而为我们今天和以后全面做好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内涵的时代性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3]99。特别是地处西北内陆的陕西,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思想闭塞,观念僵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赤职”建立后,针对当时陕西的社会现实,从秦东地区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为基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启发学生与民众的革命斗争觉悟,教育学生和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

“赤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内涵方面,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及课外读书学习的主要内容。“赤职”在国文教学中,选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资本论浅说》、《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史》等作为主要教材讲授,并将当时出版的党、团机关刊物《向导》《中国青年》和其它进步报刊《新青年》《湘江评论》《武汉中学生月刊》《共进》《平民之友》《上海国民日报》作为学生课外读物。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树立“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

“赤职”从当时秦东地区的社会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秦东地区社会的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范围的广泛性

王尚德认为“革命是亿万人民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唤起民众”[4]138,才能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因此,“赤职”建立后,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辐射作用。从教育地域和对象等方面,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领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广泛性。

从地域上来看,“赤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领域:一是建立学生进步团体。“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到华县、三原、西安等地”[4]10。1923 年初,在华县咸林中学成立“青年励志社”、“华县中小学生联合会”;1924年春,相继在三原渭北中学、第三师范学校成立“青年自进社”;在西安承德中学成立“青年文学社”。1924年夏,在华县高塘谷堆小学成立“高九(高塘第九里)青年同志会”。各地青年进步团体成立后,“赤职”“将《向导》《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等革命书刊陆续分发给这些团体”[4]10,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指导他们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举办讲学会、研究会等形式,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1925年夏,王尚德同魏野畴、耿炳光、李子健、关中哲、赵保华等人在三原举办“夏令讲学会”。“参加讲学会的有西安、三原等地百余名共青团和进步学生”[4]11。他们分别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农民运动、如何作宣传鼓动工作和介绍全国革命的动态等课程的教学。“赤职”通过这些途径,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范围,促进了关中地区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赤职”建立后,不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不断延伸到农民群众和其他社会阶层中。1925年1月,“赤职”通过组织学生“平民教育服务团”,创办“平民夜校”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1925年“赤职”先后“在赤水方圆10华里的农村办起了平民夜校14处”[4]12。到1926 年末“赤职”学生创办的“平民夜校”几乎遍布渭南县每个乡村。在“夜校”,由“赤职”学生充当“小先生”,一方面,帮助农民学习文化;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赤职”学生采取说快板、“讲三国”、演戏剧、唱革命歌曲的形式,向农民宣传革命的道理,帮助农民认识自身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启发农民认识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才能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争取自身的翻身解放。由“赤职”发源而迅速扩大到全县范围的平民夜校是“学生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5]41。

“赤职”还利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宣传马列主义学说,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范围。1925年初,相继举行了“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大会”、“孙中山追悼大会”及“五卅运动后援活动”。1926年初,“赤职”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的五月”宣传教育活动。学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运动纪念日”、“五五马克思诞辰”、“五七国耻”、“五卅惨案”等重要节日。连续出外“到周围农村、学校及赤水的三七集会上讲演”[5]6。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颂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宣讲马克思主义学说、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教育对象,启发民众的革命觉悟。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赤职”坚持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促进了党团组织的建设;推动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兴起与发展。

1.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赤职”建立后十分重视革命骨干的培养。用王尚德的话说“我办学校,不是培养秀才,不给国民党服务,全是为革命培养人才”[4]145。“赤职”建立后,创造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它的培养下一大批青年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先锋战士。在20世纪20年代,“赤职”招收了57名学生,“第一班23人,其中党员14人,占总人数60.87%;第二班18人,团员9人,占总人数50%;第三班16人,团员10人,占总人数62.5%”[6]13。根据王璋峰回忆文章《共产党在陕西之起源》记载,从1923年3月到1926年夏,“赤职”“所有学生参加组织(青年团)者当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1]199。在他们当中,有在渭华起义中牺牲的,被王尚德誉为“学生中最聪明、最勇敢之干部,为程养谦、武维化、何思平、刘映胜等人”[1]199。他们当中有以张宗逊、高克林等人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正如在“赤职”培养下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权秉华回忆说:“赤职”“不仅办成一个农业职业学校,便于学生就业,而且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学校,为党培养人才。”[4]69

2.促进了秦东地区党团组织的建设

“赤职”建立后,一方面,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各种进步青年社团,培养革命骨干力量。为秦东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在干部上、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条件。在此基础上,1924年6月上旬,“赤职”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特支。1925年9月,中共赤水特别支部成立。此后,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特别支部和中共赤水特别支部的推动和帮助下,周边地区党团组织迅速建立并发展壮大。1925年“2月23日,三原团支部正式成立,有团员七人,姚志哲为书记。11月,华县团支部成立,书记岳炳光,隶属赤水支部”[7]33。

1925年7月,青年团华县高塘支部成立;1925年冬,青年团渭阳特别支部成立。在此基础上,1926年1月,中共渭南特支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渭南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7月,中共渭南县委和中共五一(今临渭区固市)县委相继成立。此后,在中共渭南县委和中共五一县委的领导下,党的组织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27年底,两县委下辖11个区委、36个支部,党员发展到700多人。

各地党、团组织的建立,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极大地推动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发展。

3.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兴起与发展

“赤职”“在渭南及陕东一带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渭南人民在思想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意识与日俱增,在党、团组织的精心策划和领导下,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不断高涨”[8]7。

1923年11月和1924年1月,在“赤职”师生的鼓动、参与和领导下,渭南、固市、东西两原及华县高塘等地先后爆发有10余万农民群众参加的反封建剥削与压迫的“交农”斗争。渭南东、西两原愤怒的农民打死恶绅田德全;反动县长孙秉文惶恐万状,急忙贴出告示,宣布:“各项派款一律豁免。”这次“交农”斗争震动陕西,影响广大,《中国青年》杂志及上海许多报刊对此作了详细的报导。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为此在《向导》杂志上发表长篇社论,指出“农民自救,只有‘聚众反抗’这一条路”[4]12。

“赤职”师生,从1924年冬起到1926年底,联合渭南渭阳中学(固市)、县高(今临渭区东关小学)、同善(阳郭小学)等其它中、小学师生,先后驱逐了长期把持教育部门权力,禁锢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压抑、打击进步力量,坚持实行封建奴化教育的反动教育局长王述道、校长及一大批封建的老学究教员。从此,革命力量全面占领了教育阵地,为新文化、新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育扫清了道路。

1925年5月,在上海发生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当这一消息传到渭南后,“赤职”青年团特别支部立即召开团员紧急会议,决定以“赤职”学生会名义发通电、出传单,并函告华县咸林中学和三原第二师范团支部,“令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赤职”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组成“陕东沪案后援会”,宣传队、演讲团足迹遍及渭南东西两原上下,渭河南北两岸。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声讨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民众的暴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赤职”还与驻陕国民军及各界人士成立了“关中工、农、商、学、兵联合会”,先后两次开会,反对“沪案”秘密解决。并组织了有五、六千人参加的游行示威 ,[2]57声援“五卅”运动。“赤职”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际斗争不仅使自身经受了锻炼,而且教育和动员了民众,推动了反帝斗争的深入发展。

1925年10月,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赤职”派张宗适、雷光显到渭南县东张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建农民协会。在他们的努力下,同年11月22日,陕西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东张农民协会成立。此后,在“赤职”的推动下,各地农民协会相继成立。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秦东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成为大革命时期陕西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927年初,当英帝国主义水兵在武汉和九江打伤打死中国人的“一·三惨案”的消息传到“赤职”后,“赤职”学生会立即发表宣言、散发传单。并于5月1日联合农民召开了有数万人参加的反英大会,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年底,“赤职”师生又与渭南其他学校师生联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非基”运动。

1927年7月,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王尚德和“赤职”的许多师生一起投入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暴动——渭华起义。将秦东地区的革命运动,推进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新阶段。

“赤职”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际斗争,不仅推动了秦东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而且使自身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同时,启迪了民众的革命觉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秦东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赤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上,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辅,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理论和社会实践斗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王尚德的话说就是“有胆识的革命人才,用传统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8]28。

“赤职”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秦东地区革命斗争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第一,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秦东地区社会的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第二,鼓励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研究现实的社会现象与问题。鼓励、指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撰写文章,分析当地的阶级斗争现实、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给《向导》《中国青年》《西安评论》等刊物投稿。1925年《中国青年》先后刊登了“赤职”学生武维化的《平民教育服务团》《渭南农民运动情况》,刘映胜的《革命的目的》《渭南农民和青年一年来斗争的成绩》,张宗逊的《高塘九里人民反抗军阀实况》等文章。第三,“赤职”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并与民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在实际斗争中,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在教育的方式上,把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教育结合起来。“赤职”在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通过组织学生进步团体,开展学生自我教育。1923年,“赤职”在学生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也称‘赤社’)和团的外围组织‘青年励志社’”[4]10组织。经常组织学生办墙报,定期开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在讨论会上围绕大家关心的重大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赤职”在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还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年夏和1927年初,“赤职”先后在三原、赤水、华县等地举办“夏令讲学会”、“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农民运动专题讲学会”,对学生和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赤职”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注入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首创以课堂教学为辅,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理论和社会实践斗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重温历史,传承文化。就是要弘扬“赤职”“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的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其坚持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执着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当前和今后,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提高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播火者在渭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渭南市委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渭南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00.

[4]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渭南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资料汇集[Z].渭南:陕渭文出1983年字第14号,1993.

[6]赤水职业学校.赤水职业学校校志[Z].内部油印资料.

[7]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渭南英烈[Z].渭南:陕渭文出批字(91)第001号,1991.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Education in Chishui Vocational School

CHENG Jin-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In the 1920s,Wang Shang-de founded Chishui Vocational School.Then,with school as his base,and"educating students to make efforts for social progress,national prosperity,and people's well-being"as his mission.He educated students and common people on Marxism in th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mode.Thus,a large number of revolution backbone have been cultivated,which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Chishui Vocational School;Marxism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D231

A

1009—5128(2012)07—0016—04

2012—05—05

程金良(1962—),男,陕西华县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与地方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赤水渭南革命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三国渭南之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赤水情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