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释

2012-03-20方科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立言刘勰孟子

方科平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释

方科平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孟子“知言”说的文学意义是从文学接受角度立论,被认为是一种接受美学。刘勰对孟子“知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从创作立言角度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理论命题。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心”、“言”、“文”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成为刘勰“搦笔论文”的理论基础。从此出发,刘勰提出了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此外,该命题也表现了刘勰对立言者主体精神的高度重视。

《文心雕龙》;逻辑前提;根本原则;主体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1]1的命题,学界对此多有研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心”、“言”、“文”三者的对立统一。“心”乃真心,“言”须实言,“文”方可明。《孟子·公孙丑上》曰:“‘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2]62梁道礼对该句话作如下解释,“知言是孟子自诩的过人之长”,“这意味着当孟子说‘知言’的时候,已经预设了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前提:外现言辞和内在心性处在内外表里的逻辑关系之中”[3]14。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古代文论欣赏的不是‘知言’说的具体内容,而是攻其一点,对知言说那个逻辑预设别有会心,试图从这里出发,去建立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风格学。”[3]14梁先生观点追源溯本,颇为深刻,颇有见地。的确,孟子“知言”说的逻辑预设,对中国古代文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西汉扬雄曰:“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4]40扬雄在孟子“知言”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声心画”说,把孟子“知言”说的逻辑预设进一步明朗化。刘勰更是迷恋于孟子的“知言”说,并对之作了借鉴。何以能知言?孟子解释为,“言”“生于其心”。刘勰解释“言”的产生时说,“心生而言立”,即他也认为:“言”生于“心”。饶有趣味的是,孟子从接受美学视角立论,而刘勰主要从创作立言方面谈。由“心”生“言”,即立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立言之“言”,需要文饰,此乃刘勰撰写《文心雕龙》探究“立言”问题的必然性。“心”、“言”、“文”三者相统一的逻辑预设被刘勰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强化。《序志》篇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1]725又曰:“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1]725这些表述也在强调“心”、“言”、“文”三者的密切联系。中国古代文论历来被认为是感悟式、印象式,侧重于主体体验,缺乏理论系统,但是《文心雕龙》例外。张少康说:“《文心雕龙》一共五十篇,是一部‘体大思精’,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文学理论巨著。”[5]224刘勰的理想就是要“弥纶群言”,建构理论体系。“心”、“言”、“文”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他建构体系的出发点,也是《文心雕龙》五十篇文章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文心雕龙”四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追求“心”、“言”、“文”三者的统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成为刘勰“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的理论基础。

从该逻辑前提出发,刘勰提出了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1]15和“衔华佩实”[1]16。他强调“志足”、“情信”对“言文”、“辞巧”的决定作用。认为若“志足”、“情信”,自然可以“言文”、“辞巧”;若志不足而求“言文”、情不信而求“辞巧”,必然导致“饰羽尚画,文绣鞶帨”[1]726,有违“自然之道”。

《程器》曰:“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中乎下位也。”[1]720是说有文无质,难以做事。又曰:“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1]720君子的身上包藏着德,等待时机行动,从而发挥事业。本应蓄积充满内部的德,才能散布外在的文采。因此,类似本质的德,就得像楩楠、豫章般的高尚。作者方面亦应遵循此逻辑前提。

《知音》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1]715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正当情感激动的时候,就发布辞采。因此,读者展阅文辞,就能深入作者的心情,这好比沿着水波探索源头。又曰:“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1]715是说,读者了解作者的心情,譬如眼睛观察事物的形状。眼睛明亮,没有不能辨别的形状;同样,心地聪明,没有不能通达的情理。刘勰从读者角度提出“心敏”以“入情”,其实也是该逻辑前提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由思想而产生语言(立言),语言(立言)要求文“明”,即有文采之文,美之文,艺术之文,这是自然之道。此处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的自然。自然有两重含义,既指天地外物都必有其文,文是天地万物必然的感性表现,又指文的产生与存在非由任何外在力量赋予、主宰,而是由天地万物自身形成、自我决定的。此处“道”,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宇宙本体论或生成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在文与天地万物及人的关系上,即在文的产生与存在上体现的一种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就是“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此处“言立”可以理解为“立言”。黄霖等在专著《原人论》中明确提出:“德与言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文论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说来,徳,是指作家内在的道德修养、气质性情;言,指作家的创作,亦即其内涵的外发形式。”[6]394此处“言”为名词,解作文学作品;那么“立言”当为动词,可理解为文学创作活动。换言之,文学创作活动就是“立言”。联系刘勰《文心雕龙》,除过文学创作之外,文章写作亦为“立言”形式。只不过“立言”应该比一般的文学创作、文章写作高一个层次,因为“立言”往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功能,总是与“不朽”联系起来,凡是“立言”之物,乃为“立徳”、“立功”、“立志”之显现;它不但流行于时,而且传之于后。此处“文”,既指由语言所构成的文章,亦指语言所具有的文采。刘勰认为,在立言情结的驱使下,站在立言的立场上所成就的文章,必然具有鲜明的文采,这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亦即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之所以立言,之所以写作文章,在于人为“性灵所钟”,乃“有心之器”,可以“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从而与天地相参,认识和把握“自然之道”,并在文章写作中体现出来。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该命题意味着刘勰对立言者主体精神的高度重视。郭晋稀将此句翻译为:“人是五行的英秀,天地的心脏,人出现后便有语言,语言发展便成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7]3郭氏的翻译采取道家自然无为的消极态度,认为:有人则有心灵,有心灵则有语言,有语言则文章鲜明。这显然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极力倡导的为文用心及苦心经营的创作态度相违背。刘勰论文多处言及“心”,分别贯穿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部分以及“序志”篇,形成了一个“心”字概念系列。“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此处,“心”指立言者之心,乃道心、天地之心、文心三者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文学乃人心之表现,心灵之发抒,即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65,另一方面,则指心神之运,方能体物探微,形诸文章,《文心雕龙》论“心”,亦是对创作过程中精神活动的重视和肯定。刘勰极为重视立言者之“心”,后世《文心雕龙》评论家也注意到了,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今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而气未尝不虚。”[8]91-92黄侃所谓“治心”,也在强调为文用心,揭示立言主体精神活动的复杂性。

刘勰提出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命题,科学地解决了文学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至今仍然有其积极意义。更有甚者,刘勰把它置于生命的高度,“生也有涯,无涯惟智。……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1]728,文学即人学,我们应当慎重为文!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梁道礼.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6):5-18.

[4][汉]扬雄,王符.法言·潜夫论[M].王以宪,张广保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黄霖,等.原人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4.

[8]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吴方,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Elaboration of From Xin(Mind)to Speech and from Speech to Article

FANG Ke-ping
(School of Humanit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Know the Words well”by Mencius is based on literary reception and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reception of esthetics.Liu Xie made a creative transition towards“Know the Words well”by Mencius.From an angle of writing,he brought forward an idea“From Xin(Mind)to Speech”and“From Speech to Article”.The topic hides a logic precondition necessarily that mind,speech and article are centralized.Thi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Liu Xie’s writing.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view on writing is from Liu Xie.In addition,the topic displays that Liu Xi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 spirit of writing.

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logic precondition;fundamental principle;subject spirit

I206

A

1009—5128(2012)07—0101—02

2011—07—12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411)

方科平(1974—),男,陕西长武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朱正平】

猜你喜欢

立言刘勰孟子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
校园四季歌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