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土根底、庄稼情怀与草木气息
——毛泽东诗词新解

2012-03-20杨景春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庄稼草木诗词

杨景春

(衢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衢州324000)

泥土根底、庄稼情怀与草木气息
——毛泽东诗词新解

杨景春

(衢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衢州324000)

毛泽东诗词是植根于泥土的艺术,抒发了浓郁的乡土情,是岁月的印迹,也是土地的恋歌。毛泽东出生于农家,是典型的庄稼院长大的农家娃。毛泽东凡是涉及到庄稼涉及到田野的地方,写得都特别动情。在某种程度上说,毛泽东的伟大是和庄稼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做梦都在想着庄稼的事情。毛泽东诗词不但有庄稼,还有草木,不但有诗人的睿智与远见,同时还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草木情怀。

毛泽东诗词;泥土根底;庄稼情怀;草木气息

毛泽东一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不知创造了多少恢弘大气,节奏振奋,恍若初识的传奇。他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柳亚子誉其“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痴情于古典诗词,但他所属的时代早已不是唐宗宋祖。古老的诗词艺术差不多已燃尽了它的全部光芒,五四期间崛起的新诗,更是完全取代了旧诗的位置。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典诗词日暮西山的20世纪,居然还有人能写出如此震撼而脍炙人口的古典诗章。对于毛泽东诗词,多年来许多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如有不对,欢迎批评。

一、植根于泥土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价值在于为大众所接受。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祖国的情缘与民众的沃土。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基本造诣,不管你手法怎样翻新,也别忘了把根留住。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他的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进行创作的典范,是带有泥土芳香的艺术花朵。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根。“艺术性高的我们要,低的我们也要。像墙报、娃娃画娃娃,我们也要,那是萌芽,有发展的可能性,有根在那里。”(《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

毛泽东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青山绿水之间,毛泽东呼吸着泥土的芳香成长。他了解农民的疾苦,对田园生活的苦乐有深刻的体验。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兄弟中却为长,理当为“东”。外婆给毛泽东起了一个名字叫“石头”,大家都叫他“石三伢子”。五岁那年,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到韶山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娘”。“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1902年正月,八岁的毛泽东来到外婆家拜年,正好一支耍狮子的队伍进村来了。“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少儿时期的毛泽东,用浓厚的乡土气息的语言,描绘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农村烧酒煮肉的热闹气氛,这是我们见到的毛泽东最早的口头创作,一首童谣,开始了他的诗词之路。

源之于“古”,植根于“土”。在形式上,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是古体诗词,在内容上,则是全新的。毛泽东生于中国中部农业发达的湖南省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毛泽东诗词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堪称博学多才的语言艺术家。1929年,他为红四军干部制订的《教授法》第六条规定:“说话要有趣味。”他不仅讲课、演讲、作报告、写文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而且平时说活也诙谐有趣,妙语连珠。有人将毛泽东语言归纳为六种类型,即甜味、酸味、辣味、土味、洋味、古味。所谓的“土味”,是说毛泽东对群众语言非常熟悉,经常运用“土语”,且得心应手。如坐山观虎斗,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有这样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些新创造的语句,用在文章里格外生色。[1]在毛泽东诗词中,这种“土味”非常突出,巧用民谣、成语、数词和现代口语等,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十六字令三首》口语性极强:“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英雄气概跃然纸上。“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前头”二字是口头俚语,却生动、形象。再如:“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念奴娇·昆仑》)、“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念奴娇·鸟儿问答》)等。毛泽东像这样口语性强的作品还有《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七律·为女民兵题照》《清平乐·六盘山》等,确实做到了明代陆时雍所提倡的“眼下景物,口头语言”(《诗境总论》)。由此可知,毛泽东诗词除了博大、精深、雄壮、豪放的语言艺术特征之外,除了“非常人写非常事、出以非常之笔”(杨义语)之外,还存在另一种风格,具有土气息,泥滋味。可谓雅俗共赏。

我们认为毛泽东诗词是植根于泥土的艺术,除了用语具有“土味”之外,还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抒发了浓郁的乡土情。湖南是当初孕育毛泽东革命理想的所在,是一片热土。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毛泽东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的实践,来源于这个时代,这片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有他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七律·到韶山》)韶山虽然是湖南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但毛泽东从不嫌弃它,他的精神世界中,故土情难以割舍,老而弥深。回韶山原因是有埋藏在心底的故土情结,是对往昔火红岁月的眷恋。浏览毛泽东诗词发现,直接提到故乡的词语就有20多个。如长岛、衡阳、湘滨、洞庭、横塘、潇湘、长沙、橘子洲、赫曦台、芙蓉国、九嶷山等。尤其那首《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晚年诗词最集中描绘故乡故人的作品,被人称为“友谊之歌与怀乡之曲”。“在如此多的诗词中提到湖南的山山水水,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可见,故乡在他的头脑中该打下多么深刻的烙印,他对故乡的情感又该多么深厚。”[2]23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七古·送纵宇东郎东行》)湖湘文化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深远,他的诗词,注重采用乡土题材,湖湘风物,以其民族性、个性与地方性的完美融合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

其二,和“土地革命”有关。大家知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1927年到1937年,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俗称“土地革命”。“霹雳一声震哪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穷人矮三寸,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农友歌》唱得好,“粗黑的手哇掌大印”。毛泽东诗词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60年代,一个是3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跨度十年,得诗词24首。“这些诗词形式多样,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清平乐》接二连三,《采桑子》境界深刻,《渔家傲》异军突来,《忆秦娥》壮歌入云,《念奴娇》横空出世,《如梦令》含蓄蕴藉,《蝶恋花》狂飙骤起,《减字木兰花》气势奔放,和谐自然,直到那首证明作者决非只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匪首且在那场诗词大赛中搅动山城文化风云并奠定毛泽东诗坛盟主地位的《沁园春·雪》的问世,这一时期的创作便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3]257“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广大农民翻身得到土地,生活有了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农民达3万多人。“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西江月·秋收起义》)仅黄安七里坪一个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毛泽东家族属于有产阶级,本人却被称为“泥腿子”。一次,毛泽东针对江青干涉他的饮食习惯大发雷霆:“我就是一个土包子!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生活习性!你是洋包子,吃不到一块就分开吃。”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毛泽东住着土窑,睡着土炕,走着土路,沾着土气,称“泥腿子”是非常贴切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蒋介石精兵百万,毛泽东泥腿子一堆。一群没有文化的“泥腿子”一旦起来,就把这个千年不变的轮回给颠覆了。共产党最终夺得了政权,主要靠的不是枪杆子,而是浑身土气的民众的力量。枝繁叶茂总连根,土地革命硕果累累,毛泽东风格独创的诗词也硕果累累,是岁月的印迹,也是土地的恋歌。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七律·冬云》)生命因土地而鲜活。厚积才能勃发,根深才能叶茂。一棵大树,泥土拥抱着它,它也拥抱着泥土。它能拔离自己、洁净不带尘土的逃走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往往有承继自“土地”的精神血脉,“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性吟唱。人原来就植根于泥土中,总是“地之子”,就是因为泥土的气息才使得世人有了淳朴与厚道,忠孝与礼仪。乡村是文学的创作母题,乡土是诱发作家灵思的情感酵母。毛泽东诗词植根于泥土,是一株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参天大树,是一束泥土中生长的艺术奇葩。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祖国的情缘与民众的沃土,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基本良知。作家赵本夫有小说《无土时代》(系列小说“地母”之三),是对城市文明的疑问,对农耕文明的缅怀,题记为:“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土是一切生长的根,无土时代需要有土的生活,喧嚣的城市,需要心灵的乡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我觉得,作者十分看重足下的土地,将“坐地”放在“巡天”之前是经过细致考虑的。毛泽东早已走下神坛,没有“坐地”的基础和前提,无论如何不会产生“遥看一千河”的结果。玫瑰是泥土的微笑,即便是红杏出墙,也别忘了根在哪里。长征燃诗情,红旗鼓斗志。毛泽东点燃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毛泽东带着泥土芬芳和璞玉光泽的诗词作品也将永远磅礴于世界。

二、为人生的园地种一片葱绿的庄稼

毛泽东出生于农家,故乡韶山是个小山村,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群山环抱,田园清秀。据说勤政爱民的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山故此得名。小时候,毛泽东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到山上去放牛、砍柴、割草,并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小伙伴称他为“牛司令”,是典型的庄稼院长大的农家娃。毛泽东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年青时,便对农民债务丛集如牛负重的生活而揪心,以至于老而不衰,始终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心农民,关心庄稼。

毛泽东诗词涉及庄稼的篇目不少,《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稻菽,基本解释为稻和黍,两者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用作人类主食。稻有水稻、旱稻之分,脱粒未碾的时候叫稻谷,稻碾制去壳后叫大米。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菽,豆的总称。《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菽”字涵义丰富,可以衍生出好多词,如:“菽水”,意思唯有豆和水,泛指粗茶淡饭,生活清苦。也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郁达夫《再游高庄偶感续成》:“只愁母老群儿幼,菽水蒲编供不周。”再如“菽麦”,即大豆和麦,不参加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人,被讥讽为“菽麦不分”。“菽乳”,即豆腐。还有成语“菽水承欢”,指虽贫寒但尽心奉养父母,使其欢乐。

什么是庄稼?庄稼即农作物。中国传统农学将农业简单地定义为种庄稼。《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农业生产离不开稼、人、地、天四个因素。“稻菽”在传统农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实行养生,五谷杂粮正流行。《黄帝内经》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民以食为天。作为人民领袖,毛泽东最愿意看到的,当然是年年稻浪千重,五谷丰登。最担心的就是稻麦歉收,菽水断顿。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必须抓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工作,真是“春耕夏锄全想到,防旱排涝挂在心”。这八项措施被概括为农业“八字宪法”。目前,我国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产区遍及全国各地。更让人高兴的是,袁隆平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科学家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米神”等。毛泽东地下有灵,当欣慰矣。

有一个感觉,毛泽东凡是涉及到庄稼涉及到田野的地方,写得都特别动情。如致萧子升的书函(1916年6月26日)开头说:“升兄赐鉴:今朝九钟抵岸,行七十里,宿银田市。主人与予有故,颇安适焉。四肢之怨虽深,而灵台之乐殊甚。”结尾:“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今夕书此,明日发邮,在涂两日,二十九前后当达左右,欲以取一笑为快,少慰关垂也。”沃野草木繁茂,田园禾稼竞秀,池塘晶亮如玉,好一派南国风光。

再如《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意象是诗词构成的最重要元素,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这首诗将作者的“意”和所见的“象”相融合,想象丰富,意境充实。第一首语气沉痛,写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带有悲壮的色彩。据6月30日《人民日报》:“过去由于血吸虫为害,在近五十年内,蓝田坂有三千多人因血吸虫病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人得了血吸虫病后症状先是消瘦腹泻,不能参加劳动,重则死亡,致使田地荒芜,鬼唱哀歌,庄稼不见踪影,野草薜荔爬满村落。其二笔调突然欢快起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情感。每一个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独特的思想与感情。综合起来看,《七律二首·送瘟神》意象丰盈,天地、绿水、青山、牛郎、五岭、三河、铁臂、银锄等,列队而来。这些意象或者是庄稼生长的背景,或者是庄稼发育的要素,或者是侍弄庄稼的工具,或者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总之,与庄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七律二首·送瘟神》里还有一个词语和庄稼有关,遗憾的是多年来没有引起专家们的注意。这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舜尧”。关于舜尧,一直因循孟子的话“人皆可以为舜尧”,解释为:“用古帝唐尧虞舜来比喻品德高尚、能力不凡的中国人,这是对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的高度赞许。”[4]346这样的解释也对。但尧与舜是怎样的“品质”,怎样的“道德”,却没有涉及。尧舜禹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这种更替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制”。舜未做王之前,在家乡诸冯种地。那时食草籽、野兽的人居多,还不懂得如何种庄稼,舜躬身操作,辛劳多年,终于悟出一套农事经验,连年五谷丰登,因此他出了名。尧知晓后,仰慕异常,就派大臣罕去请他,要他到身边来教百姓农事。《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尧帝为人简朴,住简陋席篷,吃粗劣饭食,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爱戴。墨子理想的圣人是大禹,“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风里来,雨里去,几年下来,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汗毛磨光,他们这些人哪里是圣人,就是个劳动者,实实在在为百姓,是庄稼汉的带头人,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级劳模。当时没有工业,也没有商业,只有农业,农业说白了就是种庄稼。对“舜尧”的理解,不抓住“庄稼”内核,便偏离了毛泽东的本意。有人可能说:当时全国才六亿人口,“六亿神州尽舜尧”,不可能六亿人都种庄稼吧?我认为,虽然毛泽东不是号召六亿人都种庄稼,但六亿人都有一点尧舜禹吃苦耐劳甘为他人的精神,多一些向善行为还是没有错的。还有,从“庄稼”角度解说,可以使“舜尧”即圣人意象不空洞,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具体,更具有亲和力,是人而不是神。再说,这样理解能够和“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形成对比,能够使“舜尧”与全诗其它意象如银锄铁臂、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扬雄有《逐贫赋》,韩愈有《送穷文》,毛泽东这两首诗词堪称新时期追求康乐之境的宣言书。

毛泽东甚至做梦都在想着庄稼的事情。1972年毛泽东大病一场,刚有好转,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前些日子,我到马克思那里去了一次。他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粮食和钢产量还太少。曹操可能是得到毛泽东点评最多的古代人物了,据统计,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毛泽东认为:曹操改革了东汉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制,发展水利,发展生产,督促开荒种庄稼,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5]64-66对《七律·答友人》主题的理解,主要有一大跃进说,二怀念杨开慧说,三是对湖南的怀念与祝愿。[4]406一篇优秀诗歌,其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现在我觉得,“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体现了强烈的农业意识与庄稼情怀。诗作于1961年,这几年,由于全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已经暴露出来,农业生产状况很不好,饿肚子的现象时有发生。身为领袖的毛泽东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巨大的焦虑是免不了的。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孕育了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区包括湖南北部10多个县市,是我国著名的“粮仓”之一。毛泽东多么希望洞庭湖区、长岛人以至于全体湖南人民发奋图强,战天斗地,多打粮食,渡过眼前的难关啊。

毛泽东涉及到庄稼而且特别动情的还有《七律·登庐山》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构想一种美好境界。如今乱世已经成为过去,人民实现了几千年的梦想,你的桃花园也该敞开大门,让人们到里面耕地种庄稼了吧?问得深沉,风趣幽默。毛泽东有很深的恋农情结,无论是到韶山,是登庐山,都不忘庄稼,不忘田野,不忘耕耘。民以食为天,毛泽东的庄稼情结直接影响执政思路,例如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例如农业学大寨。涉及到庄稼的还有《西江月·秋收起义》里的“镰刀”、“秋收”等意象,还有《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一枕黄粱再现”。通过这些关于庄稼的意象和典故,我们不难品味出,毛泽东情感的天平一直倾向于人民群众。庄稼是求真务实的,无论在哪一个时节,都不追求干瘪的思想和空洞的美丽。毛泽东也像农民伺奉庄稼一样伺奉诗歌,他是用心血、用感情来写作的。在诗词修改上,毛泽东体现出一种专业诗人的钻研劲,真可以说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共收诗词67首,考察这些诗词的传播、发表、成集的一系列过程,绝大多数留下了修改痕迹。据毛泽东护士长、专门负责保管毛泽东诗词手稿卷宗的吴旭君回忆,从1963年3月以后,直到1973年冬,毛泽东对他的全部诗稿重新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吴旭君作记录,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来之后,毛泽东再亲笔写到手稿上,然后叫吴旭君把修改记录烧掉。[6]有时候觉得,在诗词创作上,毛泽东犹如伺候庄稼的行家里手,是在为人生的园地种一片葱绿的庄稼,披星戴月。庄稼那绿油油的长势,以及那冰凉洁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哪怕是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也让他欣喜异常。你可能知道,“一枕黄粱再现”的“黄粱”即小米,中国古称稷或粟,亦称作粱。稷脱壳制成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小米。中国北方称脱壳前的小米为谷子。谷子属于禾本科庄稼里的小家碧玉,果实细小而众多,毛泽东曾与它留下了一张著名的合影,在秋天的庄稼地。蓝天白云,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金黄色的谷穗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把谷杆都压弯了,毛泽东身着白衬衣,头戴草帽,这是其他庄稼所没有的殊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毛泽东和古圣先贤尧舜禹一样,其伟大是和庄稼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是一位喜爱谷子的领袖,阐述过“小米加步枪”的理论,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小米加步枪”的神话。

三、谁说草木不含情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是一片希望的原野。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不但有庄稼,也有草木,毛泽东喜欢闻着草木的气息行走。

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就“木”而言,毛泽东诗词有“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念奴娇·井冈山》),“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就“树”而言,毛泽东诗词有“蚍蜉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飞凤亭边树”(《五律·看山》),“天马凤凰春树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等。就具体的木本植物名称而言,毛泽东诗词出现的更多,有杨、柳、松、柏、槐、桂、橘、梅、梧桐等,这些木本植物名称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影响最广的当然就是梅树了,因为毛泽东不但创作了著名的“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而且留下了写信给秘书田家英“一日三找咏梅诗”的佳话。中国文人爱寄物抒情,借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毛泽东爱梅,颂梅,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遗物中,有200来件生活用瓷,包括碗、碟、茶杯、笔筒、烟灰缸等都绘有各式各样的梅花图案。“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寓所旁也有几株挺拔的红梅,百年花龄,苍劲挺拔,稀、老、瘦、含,众长凝一,饱经沧桑,思泽沁溢,丰而不盈,约而不浮。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也要挤出时间到这里赏梅,特别喜欢在大雪天赏梅,这是毛泽东审美之极致。”[7]梅一树独先天下春,枝干遒劲,花香沁人,苍然之气压桃李,早在1982年,花卉专家陈俊愉就倡议梅花当为我国国花。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除梅树而外,木本植物毛泽东最推崇的可能就是松树了。除了经济用途外,松树还具有重要的观赏性,其体长寿高大,其姿苍劲雄伟,其叶细长似针,其实玲珑如塔,其脂晶莹如美玉,大片的松林又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的听觉效果。很多景区如辽宁千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都以松树而驰名。“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七律·有所思》)松树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总结赋予的。

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它们是大自然的骄子,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毛泽东生活中处处有其倩影,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欣欣向荣,生机一片。“斑竹一枝千滴泪”(《七律·答友人》),竹子是草木里很有风致的一种。一些园林里,一个角落,寥寥几竿,便来了瑟瑟风声,带了潇潇雨意。可惜的是,竹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很少。“红梅化作骨,翠竹节为神”。中国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从魏晋起便将竹比作全德君子。竹是高雅、纯洁、虚心的象征,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不过,“竹”与“松”有所不同。松竹都是常绿多年生植物,但从植物学上说,竹却属于禾草类植物。植物学有草本植物、木本植物,人们通常把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竹茎为木质,民间也将竹子看做一种树,而木本植物中又没有它的位置,偏偏被列为草的门下,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说到草,首先想说的便是“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艾萧,即艾蒿,臭草,这里比喻奸邪之人。语出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兰,椒为申椒,兰为兰草,皆芳香之物,故并称。二者以特有的气韵与神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形象。“闻尔鼙鼓之音,怀尔椒兰之德。”(元稹)这里比喻贤德人士。爱国深知屈子忠,千秋谁不仰高风。毛泽东诗中,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从政治高度对屈原的性格进行了深层的探讨。

说到草,毛泽东诗词中涉及到的还有“记得当年草上飞”(《七绝·吊罗荣桓同志》)、“江草江花处处鲜”(《七律·洪都》)、“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五古·挽易昌陶》)等。以上是直接写草木的,间接写草木的,毛泽东诗词就更多了。如“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索句渝州叶正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赣水苍茫岷山碧”(《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等。

既然说到草,就不能不说花。花草不分家。所有的花,在开放之前,都属于一株嫩绿的草。在《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有名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这里是指野菊,是一种多年生草,花黄色,原野中多有之。许多诗人都歌咏过菊,在考察岑参、陶潜、王维、李白、杜甫、杜牧、苏轼、黄庭坚等8个人的咏菊诗后,公木认为:“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沉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晨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8]42“显然,古代诗人的咏秋咏菊诗词是难以同毛泽东的《重阳》词相比的。这主要是因为时代、阶级属性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战争观和艺术观的不同。”[9]54-60毛泽东有很深的菊花情结,解放后寓所便是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毛泽东对“菊香书屋”情有独钟,1949年入住,1966年迁出,一住便17年。菊香书屋是一个小四合院,风格古朴典雅,青砖灰瓦。院内古槐森森,翠柏肃立,十分清幽。这里原为清朝藏书地,康熙曾题联为: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1962年1月北京“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对《光明日报》刚发表的四首诗很感兴趣,立即批示:“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其中钱昌照两首七绝《芦台农场》与《蒿城农村》;吴研因两首赏菊诗,其一为:“不期青女忍相欺,老圃新枝竞吐奇。秋色还如春色好,西风莫漫撼东篱。”或许,毛泽东从中看到的是菊花傲霜斗雪的风姿,不屈服的品格寄托着他向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毛泽东诗词草木意象之丰富,自不待言,“岁寒三友”全部到位,梅兰竹菊“四君子”一个不少。毛泽东诗词强烈的草木气息,随时都会闯入我们的视野,春有“杨柳轻飏”,夏有苍松翠柏,秋有“西风落叶”,冬有“万里雪飘”。一部《诗经》,可谓先人灵魂的呼吸,以草木入篇的十之八九,记载不少关于采草采药的习俗。《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葛,豆科葛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又名葛藤,长10米以上,地下有块根,圆柱形。毛泽东1958年视察许昌长葛县时说:“你们长葛无葛呀?”如今,谁还能说出几样草木之名称?高大的乔木或许还能认得几株,翠绿欲滴的卑微野草,我们大都熟视无睹。人口膨胀,物欲更膨胀。“寂寥山野无人到,除却风声是鸟声”的自然生态已经很难找到。多数草木我们不明白因何生,因何死,何时生,何时死,更不知其家族、习性以至姓名。花草树木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心灵日渐粗糙。谁解草木大文章?貌有丑美之别,体有高矮之差;叶有圆长,枝有繁疏,根有粗细,花有红白。“梅花欢喜漫天雪”,“万类霜天竞自由”。草木是一种文化,胸装高山沟壑,情系千古人文,心有草木苍生,可至大境界。每一株草木都尽显生命的极致。真正的大雅之人,不仅没有鄙夷草木的,而且往往对草木有难舍之情。柳宗元贬官柳州,心境坏到极点,最终还是靠草木得以排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如果将诗文中草木信息全部剔除,作品情感一定会干瘪得不成样子。毛泽东曾说过自己的心与屈原是相通的,圈阅过《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子。“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的日子里,毛泽东喜欢诵读的是南北朝时庾信的《枯树赋》。研读毛泽东诗词,我们感受到的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睿智与远见,同时还有一个政治家的草木情怀。

[1]霍晏平.甜酸辣·土洋古——毛泽东的语言有“味”可品[J].秘书,1994,(1):33-34.

[2]何联华.毛泽东诗词新探[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杨景春.毛泽东诗词艺术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

[4]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5]权延赤.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M].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0.

[6]吴旭君.毛泽东两首诗词的写作时间及其它[N].光明日报,1986-09-29.

[7]罗永常.毛泽东的梅菊情[J].党史天地,2000,(3):16-17.

[8]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9]何火任.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读《采桑子·重阳》[K]//吴正裕,李捷,陈晋.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Mao Zedong’s Poetry:the Flavor of Soil,Crop,Trees and Grass

YANG Jing-chun
(Education Depa rtment,Quzhou College,Quzhou 324000,China)

Mao Zedong’s poetry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art,to express the strong local feeling,is the years of the Western blot,and is also the land of love song.Mao Zedong was born in the farmhouse and is grown up in a typical farmer’s family.Mao Zedong’s writings,related to the fields where the crops involved,are particularly emotional.In a way,the great Mao Zedong and the crops are linked,or even dream of thinking about things that are the crops.Mao Zedong’s poetry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crops,vegetation and the poet’s wisdom and foresight,but also shows a statesman’s vegetation feelings.

Mao Zedong;soil;crops;vegetation

I206

A

1009—5128(2012)07—0089—07

2012—04—16

杨景春(1954—),男,黑龙江望奎人,浙江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朱正平】

猜你喜欢

庄稼草木诗词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庄稼色彩录
父亲的庄稼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