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

2012-03-20王欣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陕南汉中农村

王欣星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

王欣星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王蓬的短篇小说创作,以其生长、生活的陕南农村作为大背景,描写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涉及到大量陕南农村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折射出时代的气息。

王蓬;短篇小说;陕南;农村;民俗;风景

作家王蓬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且表现了秦岭、巴山之间的世态人情,充满浓郁的陕南农村生活气息。阅读这些小说,如同一副风俗画在眼前展开。故事、人物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使得这些作品表现出勃勃生机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其中的汉中市,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自然也适宜居住。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秦本纪》),汉中就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被提及,尤其是刘邦在此修生养息,为建立西汉积蓄力量,由此汉中被称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创作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蓬以其个人亲历,将自己在陕南农村的所见所感所想,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作品中浓厚的陕南风情扑面而来。

一、淳朴善良的民风

汉中盆地在秦岭和巴山之间,且在中国地理分界线秦淮线以南,居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从地理的角度讲具备农耕时代的优越条件,史称“平陆延袤,几数百里,壤土演沃,堰埭棋布。桑麻稻之富,引望不及。”(《汉中府志》)交通的不便利和自身条件的优越,使汉中能够远离政治经济的纷争,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传统美德也较好地传承下来,青山秀水养育了人们如同大山般淳厚、江水般深挚的忠厚性格,人与人之间以善良质朴的方式相处,形成了相互扶助、相互关心的民风。

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几乎每篇都有对这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不同程度的涉及。《杨嫂》中的女主人公杨嫂,即是典型而集中的表现。杨嫂作为乡村小学校的“火头军”,以农村妇女的干练勤快操持着老师们的日常饮食,在运动时期,不仅没有跟老师们过不去,反而加倍用心做饭、时常安慰他们,特别是当总挑剔饭菜不好的年轻老师陈天琳,因不堪屈辱服毒自尽,没人敢去搭救的危急时刻,依然是杨嫂不顾一切地护着她。在杨嫂眼中,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一个没有太高文化水平的农村女性,就是凭借这种朴实无华、自然真诚的感情,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银秀嫂》中,银秀嫂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孩子,被安排去猪场喂猪,年轻的银秀嫂“本是那种下得苦、耐得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落闲话”的人,为了做事方便,“索性把被窝一抱,带着孩子,住进了饲养场”。尽管刚刚经历过丧夫的悲痛,但银秀嫂在承担起队里养猪的任务后,想方设法做好分内之事,还是表现出庄稼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在乡村单调的生活节奏中,若哪家有办婚丧嫁娶、修房子之类的大事,往往就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不仅为热闹,也是相互帮忙、拉拢关系的好机会。《竹林寨的喜日》里描写六婶家娶儿媳妇的情景,左右邻里“帮忙造厨,打杂挑水”;《桂芳婆婆》中德庆娶媳妇时,“院里已是闹嚷嚷的一片,只见左邻右舍的几个妇女正忙活着淘洗拾掇大伙资助的各样菜蔬,几颗鸡蛋,半瓢白面,一碗碎米”,新来的媳妇身边也有“几个女人正伴着拉话”,不仅帮忙,连娶亲必不可少的饭菜都是大家给“资助”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物资匮乏,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忠厚实在,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互助。正是这种带有原始性质的互帮互助、共同协作,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良药,才让人们度过苦难的年月,逐渐过上富裕红火的日子。

二、丰富多姿的民俗

陕南地区具有丰富多姿的民间习俗,地域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习俗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被完整地继承下来。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时常可以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

1.婚嫁习俗。小说中论及较多的是关于陕南农村的婚嫁习俗,如《油菜花开的夜晚》就是描述主人公珍儿“由表嫂领着来‘相亲认门’”的晚上,各种微妙羞涩的想法;《走端阳》中写到,提过亲的小伙子在端阳节这天,“在盖着白毛巾的竹篮里放上新麦面炸的油糕,糯米包的粽子;爱好的还要提上雄黄酒和腊肉之类的礼物去拜访丈人家,而丈人家这天接待的热情或冷淡,常又意味着对亲事的赞同或否决”;《竹林寨的喜日》里,接亲的队伍中有新郎官、介绍人和“人物整齐、模样体面的亲友,自然是四男四女,照例穿戴一新”。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环境的封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南农村还存在一些较为落后和鄙陋的婚俗。诸如《竹林寨的喜日》里,新媳妇的娘家除了彩礼外,还要二十斤肉作为“离娘肉”,一次次给六婶提出要求,否则不出门;《别了,山溪小路》中玉蓉的两个姐姐,因为太过贫穷而草草出嫁,大姐玉兰在“瓜菜代”的年月为了几斗苞谷、荞麦的聘礼,含泪嫁给大山深处又傻又聋的男人。对于这些落后的观念和习俗,作者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显然是用不赞同的、批判的眼光去进行写实的记录。

2.耕作习俗。陕南地区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及至各类果蔬甚至茶叶等。大自然的馈赠,加上陕南人的勤劳,使这里几乎成了旱涝保收的宝地。对于农民来说,耕田种地是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然也是作者不会漏掉的一面。比如防霜,这是指用保持接近地层空气、土壤或植被表面的温度的方法,以防御农作物受霜冻或低温的危害。《油菜花开的夜晚》里,作者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不能迟,也不能早,要霜下来的时候”,人们半夜里起床,在田野忙碌,点燃麦糠,白烟四处弥漫,为油菜花遮挡寒霜。主人公珍儿在劳作的同时,通过耳听眼看,对所相亲的小伙子的生活环境、村子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直接的了解。这样的写法,既有生活气息,又表现了珍儿的聪慧,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男女在择偶上观念的变化。《秋雨如丝》中“我”和林叶叶,相互配合种胡豆,“一人挖窝,一人点种”;《别了,山溪小路》中描写阳春三月撒种育秧的热闹场面,“运粪,耕田,划畦,撒种”,忙碌而井井有条。种种画面,展现出陕南农村的勃勃生机。

3.日常生活习俗。小说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最能体现风俗人情的途径。比如赶集,“集镇照例是一条长长的,独独的街道”,每月有三天是集日,“称盐灌油的,抓药看病的,买线扯布的,理发寄信的庄稼人,便会推车车、挑担担”把各种蔬菜瓜果、鸡鸭猪仔、竹器农具带到集市,摆起叫卖的摊点,以及凉粉、面皮、糍粑等各类小零食摊,“街道上挤实了人,老远只看见一篇攒动的人头”(《赶集记》);比如猎熊,秦巴山里的古老习俗,“把猎人叫‘打山子’”,合作分工,有“撵后掌”的,有“坐交”的,《猎熊记》的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打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而贯穿在故事中的生活细节比比皆是,江边打渔,田地里扯猪草,山里采五味子,烧柴用的青冈木,还有日常饮食,除了传统的米面蔬菜,受到陕南人青睐的是面皮凉粉、熏鸡腌蛋、腊肉焖蒜薹、苞谷酒、烧酒,都是秦巴山间特有的美味。正是这些细节,时时提醒读者,作者笔下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地域,使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也了解到陕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

4.语言习俗。汉中因与关中、四川、湖北、甘肃几省区相接,在某些方面也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在语言上就表现得较为突出。镇巴、南郑、西乡一带口音明显具有川腔川味,与四川话比较接近,而洋县话又和关中话更相似,即便是汉台区内,口音差别也是存在的。王蓬虽生于西安,但在陕南农村生活的时间更长,对农村土话极为熟悉,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也充满土乡土色的韵味。诸如文中出现的“早些年辰”、“你这碎崽娃子”、“我羞人去”、“晓得啵”、“山娃子哟,砍脑壳的”等等,便有几分川话的味道。除了语言,民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大山深处的星星》中有两段民歌:“太阳出来红似火,晒的贤妹没处躲。我把草帽让给她,好叫太阳来晒我。”“我跟贤妹门对门,眼看贤妹长成人。花花轿子抬起走,你看怄人不怄人。”歌词极富生活情趣,幽默含蓄,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而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三、优美明净的风景

提到陕南的风景,与虽是同属陕西的关中、陕北是截然不同的,陕北粗犷,关中古拙,而陕南则是秀丽。汉中历来就有“大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能与江南相提并论,可见其景色温润优美。如此迷人灵秀的风光,不仅为汉中人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粮食菜蔬瓜果,也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从关中大地来到陕南生活的王蓬来说,自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时刻都将人性的单纯质朴,与陕南秀美的风光结合在一起,人点缀了风景,风景也衬托了人的纯美。

《银秀嫂》中写道暮春时节的野外,“蓝得几乎透明的天空中,几片薄薄的白云,……小麦开始抽穗了,油菜也正结荚,到处都显出一篇浓浓淡淡的绿色,唯有毛苕却还开着浅红、淡紫的尾花,引得蜜蜂儿嗡嗡嘤嘤,在人头顶飞舞,云雀悦耳的鸣叫,小南风吹着,暖洋洋的,醉人心哪”,在这么美好的画面中,银秀嫂和老莫并肩走在田野小道上,两人心中朦胧的情感无疑会受到感召,愈加热烈。《车行古栈道》中的山间公路则是另一番情景:“峡谷、山崖、隘口……突如其来地闯入眼帘,茅屋、号棚、栅栏……也依然在旋转,急急忙忙地向后驶去。紧擦公路的崖畔,不时地迎面伸来一支玛瑙珠儿般的酸枣,河边柳丛,也不时惊起一只拖着美丽长尾的锦鸡……”形象地描绘出在山间行车时的视觉感受。田间山林的景色如此,即便是农家小院,也有着极富诗情画意的田园气息,“院里的自留地……一畦畦各种小菜,已出土显行,绿莹莹的一片,看着就顺心;篱笆一圈的白杨、毛柳、刺槐可能也刚栽不久,正展枝舒叶,齐勃勃的生长,看着就舒畅;新搭起的猪舍、羊圈、鸡笼、鸭棚、狗窝……正闹的兴旺”(《油菜花开的夜晚》)。虽是农村,但主人将自家小院打理得整整齐齐,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评价:“陕西为三块地形组成,北是陕北黄土高原,中是关中八百里秦川,南是陕南群山众岭。大凡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虽是时代、社会的产物,其风格、流源又受地理环境所影响。……于是,势必产生了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特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特色,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特色。”[2]19之所以能够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都得力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自十几岁时便随家人来到汉中张寨村,当上地道的农民,在陕南的民俗民风中浸染几十年,对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家庭的遭遇使王蓬离开大城市西安,来到小乡村,但对于作家来说,丰富的生活体验无疑是创作最好的源泉。也许,正是因祸得福,亲自耕种、劳作的农民生活,陕南富有特色的民俗风光,都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热情。同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作家对陕南这片土地的热爱,正是由于这份热爱,促使王蓬用手中的笔将它的一切都描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片土地。

[1]王蓬.王蓬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韩梅村.王蓬的文学生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The Rural Style of Southern Shaanxi in Wang Peng’s Short Stories

WANG xin-xing
(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culty,Hanzhong 723000,China)

In Wang Peng’s short stories,rural areas in its growth and life of the South as a background,he depicts the local chang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s life,while telling the story,he introduces a lot of southern Shaanxi rural customs and rich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which reflects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Wang Peng;short stories;southern Shaanxi;rural;folk;customs

I206

A

1009—5128(2012)07—0061—03

2012—03—20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文化背景下的汉水流域当代作家创作研究(2010JK072);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汉水流域当代作家作品研究(SLG0924)

王欣星(1980—),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陕南汉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汉中仙毫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